張建錄
(信陽市平橋區畜牧工作站,河南 信陽 464100)
羊腸毒血癥是羊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是由D型魏氏梭菌(又名產氣莢膜桿菌)在羊腸道內大量繁殖,產生強烈的外毒素所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由于該病臨床癥狀相似于羊快疫的臨床癥狀,故又稱“類快疫”,又因病死羊的腎組織軟如泥樣的病理特征,又稱“軟腎病”。該病多發生于春末和秋初,綿羊發病率高于山羊,2-12月齡的羊最易發病,育肥羊和肥膘羊高發,該病多呈地方性散發。
2019年10月9日,一存欄98只綿羊的養殖戶述說,10月8日時有3只膘情良好的羊離群呆立,精神不振,不愿走動,體溫不高,按獸醫診斷注射磺胺嘧啶鈉以腦炎治療,注射1.5 h 后,一只突然狂奔后倒地,四肢痙攣性抽搐,左右翻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大聲哞叫幾聲后死亡。10月9日早晨又出現3只該癥狀的羊。
觀察羊群整體狀態正常,一只病羊低頭面墻呆立,驅趕共濟失調。一只蜷臥一角,頭頸向后彎曲,咬牙,口鼻流出白沫。另有2只立于槽邊似采食狀,但嘴銜草不做咀嚼下咽動作,不時抖毛伸展腰,腹部膨脹,近處可聽到腸鳴聲和磨牙聲,驅趕走動,邊走邊順著后驅拉便,拉后肛門黏膜呈鮮紅色外翻狀。糞便呈暗褐色夾帶黑色小血塊和條狀血色假膜,氣味惡臭,場主說羊腹瀉3 d,一直沒醫治住,且愈治愈嚴重。
病死羊口角、鼻端掛沫狀清黏液,結膜蒼白,腹部膨大,腹腔積液;肝大,膽囊腫大,膽汁稀薄;真胃殘留少量未消化的玉米粒,真胃有出血性炎癥;腸道充滿氣體,回腸、小腸腸道黏膜脫落、出血,部分腸段呈血紅色,有潰瘍灶;直腸黏膜充血、出血;腎臟軟化如泥,手術鑷夾不起,心包積大量灰黃色液體,心臟擴張,心內外膜有少量出血點,肺臟水腫、充血,表面大小不等出血點,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多量白色泡沫。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呈黑褐色。
根據以上臨床發病情況和病理剖檢特征性病變,結合流行病學初步診斷為魏氏梭菌病,進一步經實驗室檢驗確診。
取病死羊腸壁病灶和腸內容物分別涂片,采用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大量革蘭氏陽性的粗大桿菌,兩端鈍圓,單個或成雙排列,無鞭毛。
無菌采取病死羊心臟、肝臟、腎臟等病料,分別接種于葡萄糖鮮血瓊脂培養基上,經37℃厭氧培養24 h。肝臟未分離到可疑魏氏梭菌,其他均分離到可疑菌落,可疑菌落呈灰白色,邊緣呈鋸齒狀,圓形隆起,在血瓊脂上出現雙溶血現象,外圈較暗,內圈為透明的溶血環。挑取可疑菌落進行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檢出上述鏡檢時的同樣革蘭氏陽性芽孢大桿菌。
取病死羊腸內容物,用滅菌生理鹽水2倍稀釋,離心機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2份,1份加熱煮沸放涼,1份不加熱,分別以每只0.2 ml的劑量接種兩組小白鼠。結果注射未加熱組3只小白鼠全部死亡,加熱組3只依然存活。
根據發病情況,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實驗室檢驗結果,診斷該羊場感染的是羊腸毒血癥。
肌肉注射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0.2 ml/kg,同時肌肉注射用10 ml 穿心蓮注射液稀釋0.5 g 頭孢噻呋鈉后的稀釋液0.2 ml/kg,靜脈滴注5%糖鹽水500 ml,灌服白頭翁散15~20 g,鞣酸蛋白12 g,次硝酸鉍10 g,藥用炭15 g,混合灌服,均每天一次,連用3 d,發病晚的2 只慢慢好轉,1 只在治療次日死亡,發病早的3只未治療死亡。
病死羊進行消毒無害化深埋處理,發病羊的飼養圈舍和用具徹底消毒,清理圈舍糞便和墊料堆積發酵熱處理。
了解該場未接種過該病疫苗,對未發病其他羊緊急接種羊三聯四防疫苗,隔離發病羊。
由于羊腸毒血癥發病急,來不及治療時便死亡,即使是發病慢的,治愈率也較低,所以對該病養殖戶應遵循“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養殖理念。
羊腸毒血癥的發生流行,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和條件性,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是關鍵,在春末夏初青草旺發和秋季糧草結籽時,嚴格控制羊的采食量,避免羊只突然采食過多的青嫩多汁及富含大量蛋白質的飼料和大量的谷類精料,以防誘發此病。放養的羊群要選擇高燥的地方,尤其是降雨豐富的季節,防止羊群在潮濕低洼處飲入污水發病。
羊群日糧精粗飼料配比科學,并補飼富含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的鹽磚舔塊,供給充足的清潔水源。羊群定期驅蟲,圈養的羊每天要定時采取轟趕,人為地適當強迫增加運動,這樣可以促進羊只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機能。日常做好天氣突變時的防風、保暖、通風措施,及時清理圈舍,保持圈舍潔凈、干燥,定期對場內外和圈舍進行嚴格消毒。
每年春季羊群及時接種羊三聯四防(羊快疫、羊猝狙、羊腸毒血癥)疫苗,不論羊只大小均注射1頭份,在產羔季節,及時做好羔羊的補免工作。
對新購入羊只入場消毒隔離,隔離期正常后方可并圈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