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農業農村廳計劃投資財務處
牦牛標準化適度規模發展項目是促進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是從根本上提高草原生態保護能力的有力措施,是實現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關鍵保障。 2020 年, 四川省投入中央財政資金5 000 萬元支持27 個牦牛生產基地縣開展牦牛標準化養殖。
四川省牧區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牦牛產業是四川省牧區農牧業的支柱產業和農牧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雖然四川省牦牛養殖規模大,但牦牛標準化養殖發展水平與川牛羊產業振興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四川牦牛生產方式基本上還是“逐水草而牧”,高度依賴天然草原的環境條件,導致草原超載壓力大、出欄周期長、出欄率低、死亡率高、效益低下。再加上基礎設施普遍薄弱,養殖技術水平低,導致牦牛養殖冬春掉膘乃至死亡的現象頻頻發生,“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和“牲畜越多—死亡越多—效益越低”的現象仍然存在。促進現代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減輕天然草原承載壓力,增加農牧民收入,必須以牦牛標準化養殖為抓手推進牦牛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2020 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牛羊肉自給率保持在85.0%左右的發展目標,要求草原牧區堅持以草定畜,科學合理利用草原,發展家庭生態牧場和生態牧業合作社。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川牛羊(畜禽飼草)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明確了牦牛生產基地縣區域布局,提出了全面提升牦牛標準化、產業化和品牌創建等水平的要求。2020 年,全省草原生態保護和現代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現場推進會進一步明確了以牧區牦牛為主的草牧業發展思路、發展原則,強調以推進標準化生產為重點,促進牧區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實施牦牛標準化適度規模發展項目是落實國務院、四川省委省政府有關草牧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重大舉措,也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2020 年,四川省在規劃的牦牛生產基地縣安排資金啟動了牦牛標準化養殖建設項目。按照牦牛標準化養殖技術規范,結合省級牦牛標準化養殖場現場考核評分標準,項目資金主要針對牦牛養殖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分牧區和農區不同建設內容標準,重點用于標準化現代棚圈建設和多功能巷道圈、補飼槽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牦牛出欄率和養殖效益,降低死亡率,使4歲左右牦牛成為出欄主體,讓“自然放牧+半舍飼補飼”“農區短期舍飼育肥”成為牦牛養殖的主要形式。項目資金采取“限定上限,分檔支持”的原則。一方面,限定補貼比例上限,每個養殖場財政資金補助不超過建設總投入資金的50%,單個養殖場補助最高不超過25萬元。另一方面,劃定項目分檔補助標準,在“自然放牧+半舍飼補飼”養殖模式下,年存欄50~99 頭補助15 萬元,年存欄100~150 頭補助20 萬元,年存欄150 頭以上的補助25 萬元;在“牧繁農育舍飼”養殖模式下,年存欄50~99 頭補助15萬元,年存欄100頭以上補助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