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宜賓市翠屏區農業農村局,四川宜賓
自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后,如何解決好人的問題,加快培育形成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
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已基本形成,系統培育體系有待完善。宜賓市翠屏區于2014 年開始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根據四川省認定辦法,結合本區實際,印發了《關于翠屏區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辦法(暫行)》的通知,制定了認定的標準,明確了認定程序、準入和退出機制,至今已連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7 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已基本形成,但在滿足不同層次培訓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和提升培育效果方面還有待進完善。
2)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有待加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農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斷提高,新生代勞動力離農去農現象嚴重,多數農民子女學成后都選擇了進城打工,留在農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使得農業發展面臨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越來越普遍。雖然經過連續6 年的農民培育,截至2019 年底,翠屏區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 146 人(其中,生產經營型742 人、專業技術型114人、專業服務型290 人),認定139 人,但這與推動翠屏區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量存在較大差距。
3)產業規模普遍偏小,經營組織化水平偏低,科技推廣體系有待強化。由于受丘陵地勢和土地產權的影響,目前翠屏區區農業的生產方式還是以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方式為主,加之農戶的科技裝備水平較低,既不利于農業生產增產,又很難滿足市場需求。如何解決小農生產與市場需求、產業分散與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要求之間的矛盾,是當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亟須強化完善的任務之一。
4)缺少發展新型職業農民社會保障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撐。主要體現在落實社會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生產扶持政策(土地經營權、用地用電用水扶持、優先享受相關農業項目扶持)以及其他扶持政策(農民職稱評定、評先與示范等級評定)等還在探索之中。
1)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振興。2020 年,翠屏區被四川省列為深化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區,翠屏區結合實際已擬定了《宜賓市翠屏區深化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1年)》,這將為大力推進翠屏區職業農民培育、引導有文化有知識的青年以及大學畢業生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提供了契機。
2)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推進農業現代化,首先要實現人的現代化、農民的職業化。目前,翠屏區的農業生產方式正逐步由一家一戶“小而全”的傳統農業向集中流轉土地實施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而發展現代農業必然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新型職業農民。
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基礎。翠屏區的農業從業主體,從組織形態看是種養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從個體形態看就是新型職業農民。在現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就是要培育經營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即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只有讓培育起來的新型職業農民逐步走上“家庭經營+合作組織+社會化服務”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組織化路子,才能解決保供增收長效機制的問題。新型職業農民就是我們以后新的職業主體,只有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才能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充裕和優質人力資源。
4)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培育農業后繼者、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的根本途徑。目前,城鄉統籌、城鎮化進程加快,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農民居住在農村,并且大部分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為主。以翠屏區為例,據2019年底統計,農業人口還有47.02萬人,這些除一部分轉移就業外,仍有不少將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讓“農民”由身份變成職業,讓種地成為農民自發的選擇,新生代農民將是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
1)選準對象、分類施策,提高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時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分類開展培訓,一是將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種養大戶、返鄉農民工、有意愿回鄉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等作為職業農民重點培育對象,強化他們在智慧農業、市場營銷、冷鏈物流、電商平臺運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增強他們對現代農業形勢把控、市場需求分析、企業化管理農業生產等方面的能力,把他們培育成為新型經營主體的帶頭人。二是將土地流轉給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合社或大型的家庭農場主后又愿意反聘回這些地方打工的農民作為職業農業工人開展培育,重點提升他們在種養方面如何運用新技術(如肥水一體化、機防(無人機飛防)、機耕機播等技術)的能力,使他們成為高素質技術型農民。通過分類培育將大量在崗務農的普通農民培育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2)創新機制、多措并舉,增強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性。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健全完善“一主多元”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創新培育模式,由原來的三段式培育(線下集中、實訓參觀、跟蹤服務)變為四段式(線下集中、在線學習、實訓參觀、跟蹤服務),并結合當地實情開展培訓,以提高培育效果。一是圍繞翠屏區現代農業“1+6”(生態早茶+晚熟柑橘、釀酒專用糧、宜賓芽菜、生豬、特色水產(稻漁)、油樟)產業規劃布局開展職業農民培訓,使主導產業真正發展成為優勢產業。二是圍繞規劃的觀斗山都市農旅融合示范區、現代農旅產業帶,充分利用其優勢,開展與農旅融合相關的休閑觀光農業、林下養殖和餐飲民宿管理等培訓。三是圍繞延伸產業鏈條開展農產品加工、代耕代種等社會化農業服務方面的培育,將他們培育成為真正會經營、善管理的市場經濟主體。
3)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職業農民發展的強農惠農政策保障體系。教育培訓與強農惠農政策是提升職業農民素質、穩定職業農民隊伍的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的優惠政策不斷向農村傾斜,尤其在特色產業開發、冷鏈物流、規模流轉土地、小額貸款等方面給予扶持傾斜,解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后顧之憂。激發活力,搭建起創業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