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達慧 丁江玲
美國兒童協會認為,疼痛變化與情感及感官經歷有關,對人體組織造成潛在或真實性的損傷。足跟采血在健康篩查中占重要部分,是新生兒出院前必經過程,采血所致的疼痛刺激可產生明顯的哭聲、疼痛面容、粗大運動等行為表現,近期可造成心率加快、血壓增高等癥狀,進而使腦血流量及其氧含量發生改變,導致神經發育損害,甚至引發心室內出血[1-3]。考慮到藥物對新生兒可造成呼吸抑制、器質性傷害等副作用[4-5]。因此為減輕新生兒疼痛程度,如何有效采取非藥物干預措施是臨床護理工作重要內容[6-7]。國內外不斷研究發現,通過擁抱、體位護理、非營養性吸吮及母乳吸吮等方式可減輕新生兒操作性疼痛[8-9]。臨床近年來常采用母親擁抱方式采集足跟血,但采血效果較差[10-11]。為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面容持續時間及啼哭時間造成的不良影響,本院對婦產科新生兒實施母乳吸吮干預,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1例足月新生兒資料進行回顧分析。(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兒科護理》標準[3];②胎齡37~41周,娩出72 h以上;③新生兒評分≥8分。(2)排除標準:①母親產后3 d仍繼續使用鎮靜、鎮痛、抗生素等藥物;②先天性畸形、心臟病;③中、重度感染并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納入120例新生兒資料參與研究,采用不同模式干預分為兩組,57例常規擁抱采血新生兒為參照組,63例母乳吸吮采血新生兒為研究組。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參照組新生兒采用常規擁抱干預措施,首先保持室內環境舒適、安靜,關上門窗維持室內聲音恒定,連接好心電監護儀,采血前更換新生兒紙尿布,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產婦穿著寬松、舒適的衣物,盡量保障心情舒暢。在護士及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側臥位抱法,產婦側臥雙腿屈膝,枕頭抬高,背部放置靠墊,同側手臂舉抱新生兒頭部,另一手食指與拇指輕柔新生兒耳垂。研究組實施母乳吸吮干預措施,常規準備儀器,更換尿布后由護士人員協助產婦進行正確的母乳吸吮。產婦統一采用側坐臥位,一側手臂舉起新生兒頭部進行懷抱后,另一側以“C”型托住乳房,觸碰新生兒嘴唇,使其自然張開嘴吸吮同側乳頭及大部分乳暈。當新生兒兩頰鼓起,雙唇有節奏的蠕動表示吸吮成功。兩組患者均在干預5 min后開始采血,并貫穿采血過程及采血后5 min,持續11 min左右。新生兒成功吸吮后,局部常規消毒,采用BD觸壓采血針進行一次性末梢采血,從周圍向針點輕輕推壓,血液自然涌出,刺激較小。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采用心電監護儀觀察新生兒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5 min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的動態變化,記錄穿刺過程中新生兒啼哭和疼痛面容持續時間;此外,采用DAN量表評估新生兒急性疼痛行為,0分為無痛,10分為重度疼痛,分值越高則表示新生兒疼痛越明顯[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參照組男31例,女26例;順產36例,剖宮產21例。研究組男34例,女29例;順產39例,剖宮產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采血成功率比較 研究組60例成功采血,采血成功率為95.24%;參照組46例成功采血,采血成功率為80.7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36,P=0.013)。
2.3 兩組采血前后心率變化比較 采血前,兩組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血中和采血后5 min,兩組心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采血中心率與采血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采血后5 min心率與采血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采血中、采血后5 min心率與采血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采血后5 min心率與采血中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采血前后心率變化比較[次/min,()]

表2 兩組采血前后心率變化比較[次/min,()]
*與采血前比較,P<0.05;#與采血中比較,P<0.05。
2.4 兩組采血前后血氧飽和度水平變化 兩組采血前、采血中和采血后5 min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采血中血氧飽和度水平低于采血前(P<0.05)。見表3。
表3 兩組采血前后血氧飽和度水平變化[%,()]

表3 兩組采血前后血氧飽和度水平變化[%,()]
2.5 兩組疼痛指標變化 研究組急性疼痛行為評分、啼哭和疼痛面容持續時間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疼痛指標變化()

表4 兩組疼痛指標變化()
隨著臨床醫學不斷研究發現,孕6周以后胎兒神經傳遞及皮膚感受逐漸形成,故新生兒具有疼痛認知[12]。國際學會指出,疼痛不僅給人們情緒、情感造成影響,同時可對身體組織產生近遠期不同程度的損傷[13]。新生兒對急性、短暫性疼痛刺激較為敏感,在娩出后需接受多個檢查,操作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其中足跟采血是新生兒出院前必經篩查項目[14]。臨床以往常通過擁抱接觸模式,刺激新生兒的觸覺、前庭及運動感覺系統,從而降低應激行為的發生[15]。有關研究表示,采血過程中需反復擠壓采血點,增加新生兒疼痛,當給予安慰性擁抱時,可消除新生兒孤獨、恐懼感,有效提高新生兒對應能力[16]。本次探討中,參照組實施擁抱干預后采血成功率低于研究組(P<0.05),且采血后5 min新生兒心率高于采血時(P<0.05),結果可見常規擁抱干預模式臨床運用效果較差。因此,如何有效緩解新生兒采血疼痛,縮短應激行為,是目前婦產科新生兒護理工作重要內容。
母乳吸吮是安撫性擁抱、注意力轉移、母乳甜味刺激等多種因素綜合安撫作用,有效緩解疼痛對新生兒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行為反應,降低采血疼痛[17]。有關研究表明,母乳本身屬甜味,新生兒在吸吮過程中易產生愉快的身心反應,進而刺激大腦愉快中樞,調節疼痛物質傳導,進而穩定心率[18]。另一方面,新生兒嗅覺敏感,在給予哺乳吸吮時吸引新生兒注意力,使疼痛信號減弱,達到生理、心理干預效果減輕疼痛。本次分析產婦采用側臥位擁抱及母乳吸吮均減少新生兒活動及體位更換,進而降低環境改變造成的應激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采血前,兩組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血中和采血后5 min,兩組心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采血中心率與采血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采血后5 min心率與采血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照組采血中、采血后5 min心率與采血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采血后5 min心率與采血中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母乳吸吮干預情況下更利于穩定新生兒心率,縮短應激行為持續時間。苑靜[19]研究表示,母乳吸吮干預不僅穩定新生兒心率,減少刺激反應,同時在吸吮中添加了乳汁,可改善采血過程中新生兒血氧飽和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血前、采血中和采血后5 min各時間血氧飽和度水平,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參照組采血時血氧飽和度水平低于采血前(P<0.05),結果與以上分析相似,進一步說明單純的擁抱干預效果較差,母乳吸吮可有效穩定新生兒血氧飽和度。鮑柳春等[20]學者研究發現,經母乳吸吮干預后有效改善疼痛應激反應,縮短足月新生兒面部疼痛表情持續時間及啼哭時間。此外,母乳吸吮縮短母嬰分離時間,使新生兒在母親環抱中處于相對熟悉的環境,促進足跟血采集成功率。表4結果顯示,參照組通過擁抱干預模式后新生兒啼哭、疼痛面容及急性疼痛行為評分均高于研究組(P<0.05),進一步證實母乳吸吮干預模式具有臨床運用價值。
綜上所述,足月新生兒足跟血采集實施母乳吸吮干預措施,有效通過轉移注意力形式穩定心率、血氧飽和度,并降低疼痛評分,縮短疼痛行為時間,效果顯著,臨床可進一步拓展運用。本次探討中缺少多中心、大樣本,影響足跟采血成功率的相關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