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人民醫院放射科副主任醫師
不少朋友在做肺部CT 體檢時發現了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其中有些接受手術切除后診斷為肺癌……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朋友覺得診斷出肺結節就是扣上肺癌的帽子,心態瞬間崩了,從此生活就沒指望了。
實際上,肺結節的高檢出率是檢查手段更先進的原因,導致更多微小的肺部病變都能被發現。而肺結節與多種疾病相關,所以檢出肺結節不能輕易地和肺癌劃上等號。
從臨床實踐來看,肺結節檢出率非常高。我院2018 年體檢胸部CT統計顯示,肺結節檢出率為80.8%,其中肺磨玻璃結節檢出率為11.4%。
所謂肺部結節,是指肺內直徑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病灶。它并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影像描述性術語,可單發或多發。肺部結節一般沒有典型癥狀,大部分人都是體檢時才發現的。
當前,肺結節檢出率高的主要原因有4個:
1.從解剖結構而言,肺與外界直接相通,空氣中的粉塵、病菌等都有可能直接吸入肺內,因而肺的疾病譜非常廣,這些疾病都會導致肺結節的形成,很多時候疾病好了,肺結節留了下來。
2.肺天然對比度好,可以很早發現病灶。通俗點來講,肺內幾乎都是空氣,肺內一旦出現病變,密度就會增高,高于正常的肺組織,這時病變組織和正常組織存在較好的密度對比,因此肺內出現結節很容易早期發現;而肝、腎、腸道等器官,本身就是軟組織密度,即使其內出現病變,由于缺乏密度對比,也就很難早期發現(相對于肺而言)。
3.影像檢查設備的進步,掃描層厚越來越薄,發現的病灶越來越小。
4.醫生診斷能力的提高,特別是人工智能輔助軟件的推出,發現了以往單純依靠人眼不易發現的肺部結節,進一步提高了肺結節的檢出率。
肺結節可分為3類:實性結節、純磨玻璃結節、混合磨玻璃結節。磨玻璃密度是指CT顯示邊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內密度增高影,但病變密度不足以掩蓋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氣管影,從觀感上可以簡單認為是在肺里遮了一塊磨砂玻璃。
根據結節是否含有實性成分,又可分為伴有實性成分的混合磨玻璃結節和純磨玻璃結節。按病理性質,磨玻璃結節可以是良性病變如局灶纖維化、炎癥或出血等,或者是癌前病變如非典型腺瘤樣增生、原位腺癌。
在此提醒:對于實性結節而言:直徑≤6毫米的實性小結節絕大部分是良性,惡性概率小于1%;結節越大,惡性概率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持續存在的磨玻璃結節大部分為癌前病變(原位腺癌或不典型腺瘤樣增生),但生物學行為相對惰性。有文獻報道,6毫米以下的磨玻璃結節,長大成為浸潤性肺腺癌的概率約1%,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一般是3.6年);在此任何時間點手術,患者的預后都是一樣的,術后5 年生存期100%,且早期手術患者并沒有額外獲益,所以長時間隨訪觀察并不會延誤治療。
肺內多種疾病都會形成結節,良性肺結節主要有炎性肉芽腫(如結核、真菌)、肺內淋巴結、錯構瘤等;惡性結節主要有原發性肺癌或肺內轉移癌,它們是癌細胞的生長不受抑制大量增殖形成的。肺是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最常見的轉移靶器官,既往有腫瘤病史的患者發現肺結節后需要加倍小心。
統計表明,在檢出的肺部小結節中,3 毫米以下的結節癌變可能性僅0.2%,5 毫米以下的磨玻璃結節患者中(隨訪5 年以上),有10.3%的患者結節出現了生長的情況,僅0.9%病理證實為浸潤/微浸潤腺癌。
但是直徑在8~20毫米的結節,癌變的可能性升至18%。因此,對于體檢時無意發現的“肺內小結節”,不必過度恐慌,但也不可輕視,畢竟小結節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早期肺癌可能,及時就醫以及定期做低劑量CT檢查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體檢檢出肺部結節,建議大家理性應對,切莫高度緊張或者漠不關心,要咨詢專業醫生、尊重醫學規律,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隨訪、診斷和治療。
同時還要對結節進行風險評估,如果磨玻璃結節直徑小于6 毫米,建議堅持隨訪,首次間隔1年,之后每2年一次;如果結節在6~10 毫米之內,首次間隔0.5~1 年,之后每年1次;判斷結節是否增長時需要對比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CT圖像,同時要充分考慮測量的誤差。
對于良性可能或未定性的肺結節,應結合患者的危險因素進行定期CT隨訪,并動態觀察,以便及時診斷。對于形態學表現高度懷疑肺癌的肺結節患者,如結節過大,或者出現混合磨玻璃結節、結節周邊毛刺等情況,可以采取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
總的來說,體檢胸部CT 發現的肺結節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病變,定期復查即可,不需要特別處理。對于影像學高度懷疑惡性的結節,可考慮CT引導下穿刺活檢明確診斷或外科手術干預。短期內不能定性的肺結節需要隨訪觀察,通過觀察可以除外一些惡性結節,避免不必要的胸部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