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利 方婧 吳耀建 巫建偉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 廈門 361005)
濱海濕地是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是近海生物重要的棲息地和鳥類遷徙中轉站,是人類開發利用活動的密集區域。近年來,“生態空間- 生活空間- 生產空間”( 簡稱三生空間) 的理論內涵與框架、分類體系已廣泛應用于國土空間規劃和優化研究中,成為協調土地空間資源保護和利用之間矛盾和沖突的重要管理手段,劉繼來等(2017) 探究了 “生產-生活- 生態” 三生空間理論內涵,建立了三生空間分類與評價體系;李明薇(2018)、林華榮(2018)、李廣東(2016) 等分別對河南省、廣東湛江霞街村、浙江省杭州市塘棲鎮進行了三生空間實踐研究。目前,三生空間分類方法主要包括量化識別法和功能空間分類法( 李明薇等, 2018; 李廣東等, 2016; 胡恒等, 2017)。胡恒等(2017) 以河北唐山市為例進行了海岸帶三生空間分區模式的探索,溫榮偉等(2017) 探索了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的濱海濕地 “多規合一” 空間分類體系研究。近年來,濱海濕地的保護與人類開發利用活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協調濱海濕地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本文將三生空間分類體系和方法應用于濱海濕地,根據濱海濕地生態特征、開發利用現狀等,探索構建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的濱海濕地空間規劃分區體系。
東山灣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云霄縣和漳浦縣之間,海域面積為247.89 km2,灘涂面積為92.36 km2,整個海灣呈不規則的梨狀或布袋狀伸入陸地,灣頂有漳江匯入東山灣,屬窄口型半封閉海灣( 中國海灣志編纂委員會, 1993)( 圖1)。東山灣濕地類型豐富多樣,有淺海水域、珊瑚礁、巖石海岸、沙石海灘、淤泥質海灘、潮間鹽水沼澤、紅樹林、河口水域、三角洲/沙洲/沙島等天然濕地和水產養殖場、鹽田等人工濕地。東山灣生物多樣性豐富,分布有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東山灣濕地已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根據陸海統籌原則和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濱海濕地空間規劃的范圍不僅包括濱海濕地定義的范圍,并分別向濱海濕地向海一側和向陸一側適當延伸。由于濱海濕地依托陸域的開發利用方式和開發強度對濱海濕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本研究將濱海濕地向陸一側一定陸域范圍作為濱海濕地空間規劃的研究范圍,重點關注依托陸域對濱海濕地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東山灣濱海濕地空間規劃范圍為東山灣海域,規劃范圍面積約295 km2( 圖1)。東山灣濱海濕地空間規劃的研究范圍包括東山灣濱海濕地空間規劃范圍及海岸線向陸一側至一重山匯水區的范圍,研究范圍面積約680 km2( 圖1)。
根據濱海濕地生態特征、開發利用現狀等對濱海濕地實施兩級分類,一級分類包括生態空間、生活空間、生產空間3 種類型;二級分類包括重點保護生態空間、一般保護生態空間、居住和商服業空間、公共管理與服務空間、農漁業生產空間、工礦業生產空間和交通運輸生產空間7 種類型( 表1)。
利用遙感(RS) 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技術,綜合采用空間疊置法、相關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分區相結合的方法對濱海濕地基本空間單元進行劃界,并確定每個基本單元的類型,具體方法如下:(1) 準備工作底圖,明確濱海濕地的規劃范圍和研究范圍;(2) 根據濱海濕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態環境特點,將濱海濕地劃分為若干個自然地理單元;(3) 利用遙感(RS) 和地理信息系統(GIS) 技術,分析每個自然地理單元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識別濱海濕地的現狀使用功能,確定各自然地理單元的主導功能、輔助功能;(4) 根據每個自然地理單元的主導功能定位,采用相關分析法、空間疊置法等區劃方法,明確每個基本單元的邊界和空間分區類型,對具有相同空間類型和功能定位的自然地理單元進行歸類合并;(5) 采用空間疊置法、綜合分析法將分區結果圖與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圖、依托陸域土地利用規劃圖等區劃成果進行疊加分析,優化調整分區的邊界和類型;(6) 將鳥類的主要棲息地、覓食地等重要區域納入生態空間范圍。

圖1 地理位置及東山灣濱海濕地規劃范圍Fig.1 Geographic location map and spatial planning scope in coastal wetland of Dongshan bay

表1 濱海濕地空間規劃分類體系Table 1 Spatial plann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oastal wetland
嚴格落實濱海濕地用途管制制度,禁止生態空間轉化為生產空間,嚴格控制生態空間轉化為生活空間,允許適度的生活空間轉化為生態空間。建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推動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濱海濕地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確保濱海濕地的生態空間得到有效保護。
2.3.1 生態空間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禁止圍填海,禁止排放污染物,主要包括:(1) 重點保護生態空間,重點保護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鳥類棲息地等,禁止開展與濱海濕地生態保護無關的開發建設活動;(2) 一般保護生態空間,重點保護珍稀瀕危物種、漁業資源等,允許適度的海水養殖活動,嚴格控制海水養殖規模,防止養殖自身污染。
2.3.2 生活空間以生態保護為主,允許適度的開發利用活動,主要包括:(1) 居住和商服業空間,嚴格控制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開發利用活動;(2)公共管理與服務空間,允許開展濱海旅游和休閑娛樂活動,應控制旅游活動規模,嚴格控制改變海域自然屬性的開發利用活動。
2.3.3 生產空間堅持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原則,盡量減少對濱海濕地資源的生態破壞,減少環境污染。對于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的濱海濕地,應當采取污染治理、岸線修復等措施逐步恢復濕地生態服務功能,主要包括:(1) 農漁業生產空間,保護育苗場、索餌場、洄游通道,保護和恢復苗種資源;允許進行圍墾養殖、海水養殖等農漁業生產活動;禁止開展圍填海等開發活動;(2) 工礦業生產空間,允許開展礦產與能源開發利用、排污、圍填海等開發活動,應嚴格控制圍填海規模,集約節約利用濕地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不得對周邊濱海濕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3) 交通運輸生產空間,允許開展圍填海等開發活動,應嚴格控制圍填海規模,集約節約利用濕地資源。
2.3.4 濱海濕地依托相關陸域依托陸域為城鎮、工業區等允許建設區,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將城鎮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納入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沿海農村生活污水應盡量收集后統一處理;嚴格控制沿海鄉鎮化肥、農藥使用量,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東山灣濱海濕地空間規劃分區方案:共劃分為16 個分區, 其中生態空間6 個, 生態空間面積 約8 283.6 hm2, 占 規 劃 總 面 積( 約295 km2)的28.1%; 生 活 空 間1 個, 生 活 空 間 面 積 約155.4 hm2,占規劃總面積的0.5%;生產空間11 個,生產空間面積約21 010.7 hm2, 占規劃總面積的71.4%( 表2、圖2)。

表2 東山灣濱海濕地空間規劃區劃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spatial planning zoning ofcoastal wetland of Dongshan bay
(1) 東山灣濱海濕地生態空間總面積約8 283.6 hm2,主要分布在東山灣灣口和灣頂,東山灣灣口主要保護對象是珊瑚礁生態系統及魚類資源、海島生態系統,東山灣灣頂主要保護對象是紅樹林生態系統、鳥類棲息地等。生活空間總面積約155.4 hm2,主要分布在東山灣灣口西側,主要保護對象是風動石、東門嶼景區等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跡,功能定位是濱海旅游。生產空間總面積約21 010.7 hm2,主要分布在東山灣中部、東山灣灣頂北側、八尺門海域。農漁業生產空間分布在東山灣北側,東山灣中部和東山灣西側八尺門海域。

圖2 東山灣濱海濕地空間規劃區劃結果Fig.2 Results of spatial planning zoning of coastal wetland of Dongshan bay
(2) 與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進行充分銜接,將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中的禁止類生態保護紅線區納入1.1重點保護生態空間,限制類生態保護紅線區納入1.2一般保護生態空間( 表1)。與依托陸域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充分銜接,將依托陸域土地利用規劃圖與海洋功能區劃圖進行疊加,分析得出兩者空間上重疊的區域主要有圍墾養殖區、鹽田和圍填海區域。圍墾養殖區、鹽田等人工濕地,已批復未實施圍填海的海域一般納入濱海濕地規劃范圍,已實施圍填海工程的海域不納入濱海濕地規劃范圍。
(3) 將鳥類的重要棲息地、覓食地納入生態空間范圍。鳥類是濕地生態系統中主要的頂級消費者,較多學者將鳥類作為濕地的重要指示物種應用于濕地生態系統評價中( 方文珍等, 2006; 王強等, 2007),保護鳥類的重要棲息地、覓食地非常重要。汪榮等(2012) 調查發現,東山灣分布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巖鷺(Egretta sacra)、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其中黑臉琵鷺為全球瀕危物種。根據歷史調查資料,東山灣水鳥分布最多的區域是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保護區,其次是杜潯鹽場及古雷半島外側灘涂濕地,兩個區域的水鳥分布占水鳥總數的96%( 廈門市濱海濕地與鳥類研究中心, 2015; 馬克等, 2007)。根據2017 年12 月( 越 冬 期) 和2018 年3 月( 遷 徙期) 東山灣鳥類調查結果,2017 年12 月調查共記錄國家Ⅱ級保護動物3 種,分別為黑翅鳶(Elanus caeruleus)、鶚(Pandion haliaetus) 和褐翅鴉鵑(Centropus sinensis),鳥類分布數量最多的區域是東山灣西側沿岸。2018 年3 月調查共記錄國家Ⅱ級保護動物3 種,分別為黑臉琵鷺、白琵鷺與小青腳鷸(Tringa guttifer),鳥類分布數量最多的區域是東山灣灣頂。綜合鳥類調查數據,分析得出東山灣鳥類主要棲息地和覓食地是東山灣灣頂的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保護區、杜潯鹽場等灘涂濕地,將該區域納入1.1 重點保護生態空間范圍( 表1)。
(4) 排污區、跨海橋梁等海域空間落在地圖上是點( 線) 的形式,僅在分區方案中考慮,在分區圖上不再體現。例如 :3.2-5東山灣工礦業生產空間,包括大澳排污區、列嶼排污區等排污區,3.3-4 東山灣橋梁交通運輸空間,包括漳江口通道區、東山東通道區、沈海高速船場通道區、鐵路漳江口通道區、八尺門東通道區( 表2)。
(5) 本文僅針對半封閉型海灣濱海濕地空間規劃分區體系進行了研究,對于近岸海域濱海濕地空間分區體系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