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霖
(遼東學院 服裝與紡織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3)
摩托車騎行服是為摩托車騎行者提供安全防護的服裝,當騎行者發生事故時,服裝不會輕易被撕裂從而避免了騎行者皮膚表面受到創傷[1]。隨著性能設計在服裝領域的快速發展,摩托車騎行者對摩托車騎行服性能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關于摩托車騎行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料性能和摩托車騎行服結構設計2個方面,面料性能設計方面主要包括EN13595耐磨試驗方案的驗證[2]、摩托車運動中服裝厚度與冷卻的關系[3]、防水透氣[4]、抗菌防輻射[5]等功能的研發;服裝結構設計主要包括摩托車騎行防護服防風立領結構[6]和防護服裝設計因素[7]。目前關于摩托車騎行服的性能優化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本文選取摩托車騎行服為研究對象,從優化騎行服服用性能入手,對影響摩托車騎行服優化設計的影響因素進行分層設計,通過定性定量分析建立層次分析模型,總結出各因素在摩托車騎行服性能優化設計中的影響權重[8]。
本文選取30名摩托車專業騎行者作為調研對象,調研內容圍繞摩托車騎行服的性能優化展開。調研結果表明摩托車專業騎行者對摩托車騎行服性能優化設計主要體現在:服用性、舒適性、防護性3個方面。并將其確定為影響摩托車騎行服性能優化設計的一級指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出具有代表性的11個二級指標,進而建立摩托車騎行服性能優化設計影響因素的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指標體系表
根據層次分析法,將摩托車騎行服的優化設計影響因素分為目標層O、準則層C(一級指標)和方案層P(二級指標)[9]。
利用兩兩判斷矩陣方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同時2個不同影響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通過1~9級及其倒數來進行標度,1級標度含義為2個因素相比,重要性相同;3級標度含義為2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略微重要;5級標度含義為2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顯重要;7級標度含義為2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強烈重要;9級標度含義為2個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極端重要。2、4、6、8級標度含義為2個因素相比,前者與后者的重要性之比介于1~9級之間。1~9級的倒數的標度含義為2個因素相比,如果前者與后者的重要性之比為x,那么后者與前者的重要性之比則為1/x[10]。
運用上述等級標度值,結合前期對30名摩托車專業騎行者的調研結果將各指標與對應的上一層次指標重要性建立兩兩判斷矩陣,并將各指標的權重進行兩兩相比,通過特征值法計算出各評價指標的相對權重與最大特征值λmax,具體為:
(1)
(2)
式中:W為相對權重,Wi為第i個因素的相對權重;Ai為矩陣的第i個因素;(AW)i為矩陣A與W相乘后的第i個因素;N為矩陣階數[11]。
一致性檢驗的比率公式為:
(3)
(4)
式中:λmax為最大特征根;CR為隨機一致性,RI為平均一致性;CR<0.1時矩陣符合一致性檢驗標準。
準則層判斷矩陣見表2,P1~P3對C1的判斷矩陣見表3,P4~P7對C2的判斷矩陣見表4,P8~P11對C3的判斷矩陣見表5。

表2 準則層判斷矩陣

表3 P1~P3對C1的判斷矩陣

表4 P4~P7對C2的判斷矩陣

表5 P8~P11對C3的判斷矩陣
構建優化指標P={P1,P2,…,P11}={裝飾性、便捷性、時尚性、運動舒適性、衛生舒適性、感覺舒適性、心理舒適性、防摔性、警示性、耐磨性、阻燃性}。
根據優化指標集合及權重分析結果,構建摩托車騎行服性能優化影響因素指標模型,見表6。

表6 摩托車騎行服性能優化影響因素指標評價模型
由表6可知,在一級指標中防護性能的相對權重為0.634,占比最高,其次舒適性能權重為0.260,服用性能權重最小為0.106。說明優化設計影響因素中,影響最大的是摩托車騎行服的防護性能。
在二級指標中,防摔性、警示性和運動舒適性相對權重分別為0.318、0.168和0.126,高于其他二級指標。說明在摩托車騎行服優化設計影響因素中,具有較高的影響等級。
通過層次分析法構建出摩托車騎行服的性能優化設計影響因素的層次分析模型,通過分析得出:①在影響摩托車騎行服性能優化設計因素的3個一級指標中,防護性能所占權重最高,服用性能權重最低,舒適性能位于二者之間,說明消費者對提高摩托車騎行服的防護性要求最高,其次是對其舒適性能要求較高,騎行者對服用性能的要求相對較低。②在11個二級指標中,防摔性的相對權重最高,說明在摩托車騎行服的防護性能中,消費者更加重視其中的防摔保護;同時警示性和運動舒適性相對權重也較高,對摩托車騎行服性能優化設計同樣產生較高影響。③通過對摩托車騎行服優化設計的影響因素分析,將各級指標的相對權重進行量化,從而為設計師在摩托車騎行服性能優化設計方面提供有價值的數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