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人能想到,今年春節檔電影最大的黑馬是喜劇演員賈玲首次導演的《你好,李煥英》,目前豆瓣評分8.1,票房超50億元,賈玲成為華語電影票房最高女導演。她通過一個帶有奇幻元素的穿越故事,冒著“消失”的風險企圖改寫母親的命運,從而展現了一段輕松幽默又質樸深沉的母女情感。影片中有一句臺詞讓人觸動:“打我有記憶起,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所以我總忘記,媽媽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賈玲用事實告訴我們,真誠,永遠是通往觀眾內心的橋梁。
《你好,李煥英》源于賈玲創作的同名小品,更源自她的真實經歷。賈玲的母親叫李煥英,是一名普通的勞動婦女。2001年,賈玲剛進入中戲沒幾天,母親在運稻草的途中從翻斗車上摔了下來,意外地離開了人世。“母親去世后再沒一件事能讓我開心,我再怎樣媽媽也不知道了”,賈玲一直想把對母親的遺憾展現出來,“如果我再不拍的話,我的年紀就不會允許我再去演一個女兒”。
她喜歡表演,并深信自己才華滿溢。12歲時,姐姐帶她去見一位表演老師,老師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她,“我講了個笑話,把老師逗樂了”。她是化工廠的大院子弟,住在離襄陽市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大山里。賈玲從小性格開朗,膽大,常領著一幫小孩爬樹、掏鳥窩。十二三歲,父親就教她開農用拖拉機,母親和姐姐看得膽戰心驚,“唉,兩個瘋子”。
畢業后,賈玲做了北漂。只有零星的演出,租住在小到“狗來了都只能豎著搖尾巴”的小平房,冬天沒有暖氣。可她太喜歡舞臺了,姐姐在家鄉給她找了穩定的工作,她拉來師傅馮鞏擋駕,馮鞏對賈玲的姐姐說:“你沒有看過她演出,她真是干這一行的料。”畢業后不久,賈玲就憑借相聲作品《怎么了》獲得首屆北京相聲大賽一等獎。
剛出道時,賈玲發現戲園子里根本沒有女更衣室,她只能在衛生間里換衣服。在早年的相聲表演中,嬌小秀麗的賈玲站在男搭檔旁邊,只能當個捧哏。但她探索一切可以突破的可能。

登上2010年春晚舞臺的作品《大話捧逗》就是探索的產物,在相聲中加入類似小品的表演,一戰成名。男女相聲終于走出了情侶戲的套路,賈玲也變成了抖包袱的逗哏。
之后,賈玲開始頻繁登上各大衛視的晚會、綜藝節目和真人秀。賈玲的喜劇表演很有綜藝感,特別是錄制《百變大咖秀》,出過騰格爾、火風、瑪麗蓮·夢露等大受歡迎的模仿秀,給她帶來了極高的人氣。不過,喜劇創作是極艱辛的腦力勞動,因為錄制辛苦,賈玲常常會吃夜宵釋放壓力,易胖體質的她錄完節目胖了30斤,成了一個有親和力的胖子,如沈騰所說“男人喜歡她,女人不嫉妒她”。2015年春晚上,名模出身的瞿穎和賈玲形成“女神和女漢子”的對比,賈玲紅遍大江南北。
2016年,成立公司后,賈玲第一個作品就是為紀念母親而創作的小品《你好,李煥英》。之后她選擇自導自演,因為沒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母親。但籌拍期間她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彷徨:“光是劇本就打磨三年多,直到開拍前還在不斷修改。”賈玲在電影里增加了她去醫院探望母親和母親去看她演出的情節,算是給自己圓了一個今生難了的夢。但拍到這些戲份時,她整個人卻哭到崩潰,重拍了20多條,因為眼淚太多,眼睛腫得不行。
“說相聲、演小品、拍電影都是共通的,真誠最重要。”賈玲很難只把表演看作謀生手段。她全程參與創作,和編劇想點子、磨段子,可以一直到凌晨四五點。喜劇注重節奏感,她需要精確計算道具的分寸,有時擺一個西瓜,西瓜切開后分成幾瓣、每瓣多寬,她都要自己設計,才不耽誤包袱抖出的時機。
她享受表演的樂趣,觀眾的笑聲像鉤子一樣鉤住她。“我得積多少福才能贏得這么多人對我的喜愛。”(輯/艾小主,資料來源:金牌經紀人、人物、中國新聞周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