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君 謝嫣 鄧程秋 朱煜忻 李波




摘要:為了明確海南生態旅游島周邊海域的環境質量,以及沿海開發項目對近海環境的影響,該文以樂東黎族自治縣龍棲灣海域為研究對象,于2019年5~10月期間研究近岸表層海水及表層沉積物多個指標的變化。發現監測期間海灣的海水及表層沉積物指標均符合該規劃區對應的國標要求,監測期間內龍棲灣海水石油類污染有5~6月期間有4個點各超標1次,1個點超標2次。項目建設中以及竣工后短期內會對近岸海洋環境造成影響,應建立健全項目后環境影響評價機制,保護生態旅游島的近海環境資源。
關鍵詞:環境? 近岸海水? 表層沉積物? 質量調查
中圖分類號:P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1)11(a)-0000-00
Quality Investigation of Offshore Seawater and Surface Sediments in Longqi Bay, Ledong, Hainan Province
LI Huijun1? XIE Yan1? DENG Chengqiu1? ZHU Yuxin1? LI Bo2*
(1.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Province, 571199 China; 2.Hainan Yunduan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Co., Ltd., Haikou, Hainan Province, 57010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sea area around Hainan Ecotourism island and the impact of coastal development projects on the offshor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Longqi Bay Sea area of Ledong Li Autonomous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multiple indicators of nearshore surface seawater and surface sediments from May to October 2019. It is found that the indicators of seawater and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Bay 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 meet the corresponding national standard requirements of the planning area. 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 the oil pollution in the sea water of neilongqi Bay exceeded the standard once in four points from May to June, and one point exceeded the standard twi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and the short term after completion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offshore marine environment. The post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o protect the offshor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of the ecotourism island.
Key Words: Environment; Nearshore seawater; Surface sediment; Quality survey
龍棲灣位于樂東黎族自治縣東南方,東邊為角頭鼻岬角,西邊為九所鎮望樓港。龍棲灣為向西南敞開的海灣,常年受東南向、南向以及西南向浪的作用,其中東南向浪和南向浪為常浪向,使龍棲灣海岸常年受東南向和南向浪的作用而侵蝕后退[1-2]。因此,當地政府于2018年在此開展了岸灘整治工程[2-3],2019年3月起,龍棲灣沿岸有龍棲灣新半島旅游度假村項目的建設(目前在售),該項目配套的海上游艇俱樂部、海上飛行俱樂部及海上高爾夫俱樂部(依次由東向西)也在采樣點所在海域陸續建設過程中。海岸建設會不可避免地對海洋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在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保護海洋環境已成當務之急[4]。該文第一次對該處新建海灣的海洋環境進行監測。
1 材料與方法
1.1 布點及采樣
該文以樂東縣龍棲灣岸段海水及表層沉積物為調查對象。經過實地調查,綜合地形因素,選擇了5個近岸采樣點,分別為L1(E 108°56'59.68" N 18°23'56.96")、L2(E 108°57'23.40" N 18°23'34.21")、L3(E 108°57'20.24" N 18°24'04.26")、L4(E 108°57'33.44" N 18°23'52.79")、L5(E108°57'39.37" N 18°23'41.23"),如圖1所示。
根據《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龍棲灣岸段布設的5個采樣點(L1~L5)均位于東鑼西鼓-龍棲灣旅游休閑娛樂區,根據功能區劃的環境保護要求(休閑娛樂區),以及《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和《海洋沉積物質量》(GB 18668-2002)的規定,所有采樣點均執行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第一類表層沉積物標準。
參照 《海洋監測規范 第3部分:樣品采集、貯存與運輸》(GB 17378.3-2007)和《海洋調查規范》(GB/T 12763-2007)進行水質樣品的采集、保存、運輸。水質采樣頻率均為2019年5~10月進行12次監測(半個月一次)。
分別在2019年5月、7月、8月和10月分別進行4次海洋沉積物調查。參照《海洋監測規范第3部分:樣品采集、貯存與運輸》(GB 17378.3-2007)使用抓斗型泥漿收集器收集表面沉積物樣品,收集泥樣后混勻、分裝減小誤差。樣品經自然風干、研磨和過篩(80目)后用于測試。
1.2 實驗方法
1.2.1 海水水質指標的檢測
透明度、溶解氧、懸浮物、pH、鹽度、石油類、化學需氧量、水溫的測定方法均參照《海洋監測規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4-2007)。糞大腸菌群的測定方法參照《海洋監測規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態調查和生物監測》(GB17378.4-2007)。具體方法見表1,其中水溫、透明度和水色指標于現場測定。
1.2.2 海洋近岸表層沉積物質量的檢測
有機碳的測定采用重鉻酸鉀法,參照《海洋監測規范 第5部分:沉積物分析》(GB17378.5-2007),大腸菌群和糞大腸菌群數量采用多管發酵法,參照《海洋沉積物質量》(GB 18668-2002)。
1.3 實驗數據處理
采用origin 2018制圖,SPSS 20.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海水水質
2.1.1 水溫
龍棲灣海水各時段水溫變化如圖2所示。于7月末水溫達到最高。與當時當地氣溫相較,相差未超過1 ℃,未出現異常水溫現象,符合《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2.1.2 鹽度
龍棲灣海水各時段鹽度如圖3所示。L1~L5采樣點平均鹽度分別為3.33%、3.36%、3.33%、3.32%和3.28%。鹽度變化幅度小。
2.1.3石油類
龍棲灣海水各時段石油類含量如圖4所示。《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中規定第一、二類水質要求石油類濃度均在0.05 mg/L以下。前3次采樣共超標6次,5個采樣點均出現超標情況,L1~L5超標倍數分別為:0.22、0.20、0.54、0.34和0.18。調查發現,導致龍棲灣石油類含量超標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機械設備產生的殘油、廢油等。根據項目動工前石油類監測結果最高值為0.011 mg/L[5],說明新半島旅游度假村項目對龍棲灣近岸海水造成了一定影響。總體來看石油類污染物含量呈下降趨勢,這是由于項目竣工,工程帶來的影響正在逐漸消弭。
2.1.4pH
龍棲灣海水各時段pH值如圖5所示。總體來看各采樣點均符合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7.8≤pH≤8.5)。監測期間pH值變化不大。
2.1.5透明度和水色
海水透明度和水色可以直觀地反映海水污染程度。海水的光學性質及海水中的懸浮物質和浮游生物量是決定水色的因素[6-7]。龍棲灣岸段海水各時段透明度情況如圖6所示。龍棲灣岸段海水各時段各采樣點水色變化范圍為:4~11。龍棲灣近岸海水透明度整體較低,一般在3 m以下。根據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于2016年9月在工程海域進行的水下地形調查,L1~L5位于龍棲灣-2.5 m以淺的近岸,該處海域等深線基本與岸線平行,海底地勢較為平緩[8]。因此,該處淺水區海水的紊流作用掀起海底泥砂,增加懸浮物含量,透明度直接受懸浮物含量的影響且淺水區有利于浮游生物繁衍從而降低海水透明度[9]。
2.2 表層沉積物質量
《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GB18668-2002)規定第一、二類表層沉積物的大腸菌群的限值不大于200個/g濕重。海灣5~10月糞大腸桿菌每克(濕重)樣品中的含量平均低于限值20%,最大值不超出限值的25%。雖然8、9月份降雨較多,但糞大腸菌群指標仍無明顯超標現象[10]。由圖7可知,龍棲灣兩處表層沉積物中各點在5~10月大腸菌群總數變化不大,且與水溫變化的關系較小,這主要是由于海洋水溫變化不大,且均低于大腸菌群的最適溫度37 ℃。另外,龍棲灣距離L1較近的防風港西側有海水養殖場,L1點的大腸菌群數變化無規律。
3 結論
該研究選取海南省樂東縣龍棲灣近岸海水及表層沉積物為研究對象,于2019年5~10月分別對以上兩處各5個采樣點的海水表層水體中的物理和化學要素(透明度、pH、鹽度、石油類)、水文要素(水溫),以及表層沉積物中的大腸菌群數、糞大腸菌群數進行了測試,并結合《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中對采樣點所在地用海類型的規定及《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和《海洋沉積物質量》(GB 18668-2002)對海水水質及表層沉積物質量的限值,分析了各指標的變化情況,最后得出以下結論。
(1)該研究監測時段為5~10月,監測期內除石油類外,各采樣點pH、水溫、鹽度、透明度和水色的監測結果均符合我國海水第二類水質標準。石油類在5~6月期間個別采樣點超標,是受到了新半島項目開發中大型施工機械漏油及船只排污的影響。
(2)石油類污染物于5~6月期間3次采樣共超標6次,5個采樣點均出現超標情況,超標倍數分別為:L1:0.22、L2:0.20、L3:0.54、L4:0.34、L5:0.18。總體來看石油類污染物含量呈下降趨勢,并于6月末開始全部監測結果達標,說明該處海水質量已經符合按規劃建設海濱浴場的要求。但建議加強項目施工期間及竣工后的環境評價機制,保護海南沿海環境。
(3)龍棲灣5個采樣點的表層沉積物樣品中大腸菌群數、糞大腸菌群數均低于國家一類表層沉積物標準的限值,符合《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
(4)中將龍棲灣規劃為海水浴場和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欒英妮,張慈珩,劉針.海南龍棲灣岸灘整治工程波浪數學模型研究[J].水道港口,2015,36(6):510-514.
[2] 蔡大昕,王小磊.海南龍棲灣海域水文泥沙環境與泥沙運動特征[J].水道港口,2020,41(4):420-426,447.
[3] 王小磊.全斷面土工管帶在海南龍棲灣沙灘修復工程離岸防波堤中的應用[J].中國港灣建設,2019,39(12):31-36.
[4] 姚震,謝挺,倪云林,等.魚山大橋工程海洋環境影響分析[J].中國港灣建設,2018,38(10):1-5,25.
[5] 樂東黎族自治縣海洋與漁業局.樂東龍棲灣岸線修復暨岸灘補砂工程項目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EB/OL].(2018-04-10).https://www.okcis.cn/20180410/n2/20180410145215757472.html.
[6] 王忠林.遼東灣海域水色要素空間變化特征研究[D].大連:大連海洋大學, 2018.
[7] 姜麗君.基于遙感反演的近20a萊州灣表層懸浮泥沙和葉綠素a時空變化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 2018.
[8] 張春桂,曾銀冬.臺灣海峽海水透明度遙感監測及時空變化分析[J].環境科學,2015,31(2):73-81.
[9] 高廷耀,顧國維,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 王艷玲,汪進生,孫立娥.青島第一海水浴場水質狀況與趨勢分析[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0,30(5):76-79.
基金項目:2018年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岸灘整治后海濱水質及表層沉積物衛生學評價》(項目編號:Hnky2018-41);2018年海南醫學院科研培育基金《藍色海灣海濱水質及表層沉積物衛生學評價》(項目編號:HY2018-16);海南醫學院2019年校級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藍色海灣海濱水質及表層沉積物中糞大腸菌群耐藥性的研究》(項目編號:X201911810006)。
作者簡介:李慧君(1982—),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及環境生物學。
通信作者:李波(1984—),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及環境影響評價,E-mail:1806884267@qq.com。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11-504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