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 曉 昕
(霍州煤電集團呂臨能化有限公司龐龐塔煤礦,山西 臨縣 033200)
龐龐塔9-101 綜放工作面即將回采結束,需進行下區段9-301 綜放工作面的準備作業。

圖1 工作面布置情況
9-301 綜放工作面所采煤層為9#煤層,平均厚度為11.8m,煤層內部含有夾矸,整體煤層為東西方向傾斜的緩傾斜煤層,平均傾角為24°;綜放工作面直接頂是5~7m 厚的泥質灰巖,內部裂隙發育,直接底為1~2m 厚的灰色泥巖。9-301 綜放工作面距上層煤層采空區平均50.63m,采用綜采放頂煤回采工藝,采放比為1:2.69,其中機采高度3.2m,放煤厚度為8.6m,一采一放,采用單論順序放煤,工作面布置如圖1 所示。為進一步提高9-301 工作面的采出率,確定運輸巷掘進施工時護巷煤柱的最優寬度,本文以9-301 工作面區段煤柱的合理留設寬度為背景展開研究。
查閱相關文獻[1,2]可知,煤柱因礦壓造成的變形量、煤柱的自身強度及煤柱實際高度成一定比例關系,關系如圖2 所示。觀察圖可知,當煤柱自身寬度與其高度的比值為3 時,煤柱的變形量則不會超過8mm/m,同時會隨著煤柱的強度保持增長的趨勢,這種情況下煤體會保持較好的的穩定性及完整性。因此基于此原因,在保持煤柱穩定的同時,盡可能節約煤炭資源,所留設的煤柱寬度與高度之比應小于3,結合龐龐塔9#煤層平均厚度,9-301 綜放工作面所留設煤柱寬度應不大于35.4m。
對于煤柱本身來說,若其寬度較小,則會在工作面回采時,在受動壓影響的情況下,煤柱將會發生不可逆轉的破壞[3],受到破壞后的煤柱,會對巷道的錨桿支護等帶來較大的影響;當區段煤柱失去其該有的承載能力時,巷道的穩定也將受到影響。因此,在進行對區段煤柱的寬度計算時,需要在其極限平衡條件下進行計算。如圖3 所示。

圖2 煤柱尺寸效應

圖3 煤柱寬度計算示意
根據煤柱極限平衡理論可知,區段煤柱留設的尺寸須滿足以下條件:

式中:B 為煤柱寬度,m;x0為采空區側塑性區寬度,6.6m;xl為工作面煤柱側錨支護有效長度,2.5m;xb—煤柱內部的彈性核區,xb=K(x0+xl)=0.5(6.6+2.5)=4.55m,將上述參數代入上式,則區段煤柱的合理尺寸應為:B≥13.65m
由上述分析可知,9-301 綜放面的區段煤柱合理尺寸應滿足以下條件:

為確定留設煤柱最宜寬度,通過數值模擬分析不同寬度煤柱下煤體情況。根據龐龐塔煤礦現場取樣,通過力學試驗所得數據,同時考慮到煤層內節理及斷層等影響情況,實際圍巖力學強度應小于實驗所得參數,因此在進行數值模式時,為更加與實際情況向吻合,需要對模型所附參數進行一定折減。整體模型采用常用的摩爾-庫倫模型,計算時,給定模型邊界施加位移為0 的限制條件,X、Y、Z 方向位移均為0,全部模型共計66138 個單元。在實驗時,模擬的煤柱寬度分別設置為8.0m、10.0m、13.0m、15.0m、20.0m 和30.0m。
通過對不同寬度煤柱內部應力模擬,得到煤柱內部應力變化曲線,如圖4 所示。

圖4 回采期間不同寬度煤柱垂直應力分布特征
由圖4 可知,隨著煤柱寬度不斷擴大,煤柱內部的應力集中系數與峰值多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減小。在煤柱寬度小于10.0m 時,會隨著煤柱的寬度逐漸變大,其內部的應力集中系數與峰值會增大,但增長趨勢較為緩和;當煤柱的寬度大于10.0m 時,其內部的應力集中系數與峰值會降低,且降低的趨勢較為快速;在煤柱的寬度逐漸大于30.0m 的整個過程中,則其內部應力集中系數與峰值在減弱,且趨勢相當平緩。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煤柱在寬度15.0~20.0m之間,內部較為穩定,符合實際需求;而30.0m 寬度的煤柱雖然較為穩定,但在實際中對煤炭資源造成大量浪費,因此不宜選用30.0m 煤柱。
9-301 綜放工作面在進行回采時,煤柱受回采動壓的二次影響,同時煤柱本身受到采空區一旁所形成的支撐壓力,在多種影響的情況下,若留設的煤柱寬度過小,則煤柱本身的穩定性將受到破壞。由模擬結果可知,如圖5 所示,在煤柱寬度在8.0m 和10.0m時,煤柱兩側的塑性區破壞會沿著煤柱寬度的方向進行,從而對整個煤柱造成影響,此時煤柱內部的的塑性區破壞會從外向內逐漸變弱,當煤柱難以承受支撐壓力對其造成的影響,從而造成煤柱不穩定。在煤柱寬度從13.0m 上升到30.0m,此時煤柱內部塑性區未完全聯通,巷道塑性區達到1~3m,采空區側塑性區達到1~6m,煤柱內部彈性區范圍是4.2m、9.1m、17.3m、27.4m,在彈性區的范圍逐漸增大,煤柱的自身承載能力也會逐漸增大。

圖5 回采時不同煤柱寬度下巷道塑性區演變規律
同時對塑性區與煤柱整體面比值特征統計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圖6 所示,在圖中可以看出,煤煤柱寬度為8.0m、10.0m 時,塑性區與煤柱的整體面的比值超過60%,其中巷道側塑性區比值超過20%,而采空區側的比值超過40%,此時的煤柱已難以維持巷道穩定。在隨著煤柱的寬度逐漸增大,當寬度為13.0m 時,煤柱塑性區面與其整體面的比值會發生逐漸減小的趨勢,塑性區的的占比達到27.81%,巷道側占8.49%,采空區則為19.44%。當煤柱的寬度增加到15.0m 和20.0m 時,塑性區面與煤柱面占比為16.54%與6.25%,巷道側塑性區僅為3.89%與1.62%。當煤柱的寬度增加到30.0m 時,塑形區占3.58,巷道側塑性區則為1.28%。

圖6 不同寬度煤柱時塑性區面與煤柱面比值分布規律
通過數值模擬結果可知,達昂煤柱寬度為8.0m與10.0m 時,由于寬度較小,煤層上部巖層造成強大載荷與回采的動壓影響,會使得煤柱內部的塑性區發生貫通,煤柱已經失去穩定巷道的作用,對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當煤柱寬度為13.0m 時,塑性區較之前占比較小了一半多;當煤柱的寬度設計為15.0m、20.0m 和30.0m 時,塑形區僅為16.8%、7.1%與3.2%,且巷道側的塑性區也小于10.0%??紤]到煤柱主要起到保持巷道穩定的作用,因此在此條件下,區段煤柱寬度取13.0m~20.0m 較為合理。
區段煤柱的留設,要在維持巷道穩定的前提下,盡可能的節約煤炭資源,增加煤礦回采率,在經過理論分析與數值模擬,基于煤礦實際情況等多種因素考慮,9-301 綜放工作面區段煤柱寬度設計為15m。
在掘進期間沿空掘巷時,采用高預應力錨桿索加多錨索,輔助以鋼帶桁架,同時在采空區處進行注漿。根據龐龐塔煤礦現場工作面的實際布置情況,對沿空掘巷圍巖穩定進行監測,來探究9-301 綜采工作面區段留設煤柱的穩定性及合理性。
在9-301 綜放工作面進行布置監測點時,為保證監測數據能較全面的反映巷道的實際情況,防止其他偶然因素造成的影響,決定在下順槽960m 處進行多點監測,監測斷面定為950m、960m、970m,分別對監測點標號為1#,2#,3#。在進行監測計進行安置時,嚴格按照所確定的點進行安置,不得出現誤差。監測數據如圖6 所示。

圖7 巷道表面位移監測
根據對沿空掘巷巷道圍巖變形進行監測,監測數據如圖7 所示,由圖可得在距離工作面80~100m 內,頂底板移進量達到23mm 左右,兩幫移進量達到20mm 左右;當在距離工作面30~80m 時,頂底板移進量最大達到140mm,兩幫移進量最大達到253mm;當距離工作面5~30m 時,頂底板移進量最大為213mm,而兩幫移進量最大為317mm。通過對巷道實際進行監測,監測結果表明巷道變形在允許范圍內,巷道可以正常使用,說明9-301 綜放工作面留設15m 區段煤柱可以維持巷道穩定。
本文以龐龐塔9-301 綜放工作面留設區段煤柱為背景,結合本礦資料,通過理論計算并輔以數值模擬軟件驗證等手段確定了合理的15m 寬的區段煤柱寬度。9-301 綜放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對下順槽圍巖進行表面位移監測,通過對現場監測數據分析研究,可知9-301 綜放工作面留設15m 區段煤柱可以維持巷道穩定,煤柱寬度合理,滿足工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