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倩
(中共興文縣委黨校 四川宜賓 644400)
目前,我縣已初步形成“季季有活動、月月有看點”的民俗文化節日活動氛圍,去年舉辦的如苗族花山節、大壩高裝節、玉屏豬兒粑節在內的眾多民俗文化節日活動共接待游客200余萬人次,實現了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綜合收入19.2億元,有力助推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但與成效相對,我縣民俗文化節日活動目前還尚未形成長久效應,同時還存在缺乏統籌、品質不高等問題。
濃郁的民俗文化資源得到傳承創新。興文縣歷史悠久,唐朝時即有建制,明神宗萬歷二年(1574年)取“偃武修文”之意改戎縣為興文縣。縣內古僰文化神秘,是古僰族生活和消亡之地,現有各級僰族文化保護文物20余項;苗族風情濃郁,苗族花山節、大壩高裝分別被列入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紅色文化厚重,現有1個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4處縣級烈士紀念設施。
政府的開發力度增大。政府積極作為,增大了對民俗文化節日活動的開發力度。第一,努力推廣特色民俗文化,將一批包括大壩高裝、苗族花山節在內的特色民俗文化納入各級“非遺”名錄,擴大其影響力。第二,積極開發民俗文化節日活動。去年引導各鄉鎮策劃開展了各類民俗文化節日活動26場。第三,通過協調其他經濟項目,完善開展民俗文化節日活動的基礎設施。
民俗文化節日活動開展有序,模式初顯。去年共成功舉辦共樂農耕文化旅游節、九絲李花節、玉屏豬兒粑美食文化節、麒麟苗族原生態集體婚禮、大壩高裝文化節、興文苗族花山節、石海紅色旅游節、仙峰“四月八”節、蓮花鎮蓮花節、苗族原生態婚俗文化體驗節等各類民俗文化節日活動26場。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興文民俗文化節日活動的發展還未形成長久效應,總體還缺乏可持續發展機制。第一,當下正值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熱潮期,在此背景下,興文縣部分民俗文化活動目的打造存在盲目性,過度追逐短期利益,缺乏可持續發展觀念。有的活動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熱鬧三五天后就銷聲匿跡了,缺乏持續帶動效應,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對游客的長期吸引,未能形成源源不斷的穩定客源,不能讓當地群眾持續增收。第二,部分文化節日活動受季節、規模等客觀因素制約較大,經營周期短,不能長期創收。第三,雖然當前縣政府在大力選拔培養民俗文化傳承人,并給予其一定的經濟補貼,以促進特色民俗文化的傳承,但由于資金有限,補貼不高且無法做到雨露均沾,導致部分傳承人積極性不高,間接影響了興文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興文民俗文化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縣級專業部門對其活動進行統籌布局,審核監督,協調開展,從而導致系列問題產生:第一,會導致部分文化節日活動存在內容同質化問題;第二,會導致通融性好的活動得不到集群發展的機會;第三,會導致因對項目缺乏審核監督而產生環境破壞等問題。
第一,部分活動對民俗文化的挖掘和融入還不夠,文化展現流于表面,甚至具有“偽文化節”特征。大壩童謠節向游客展示了當地十分有趣的童謠詩,但對于童謠詩中所體現的如“滾鐵環”等民俗事物卻沒再進一步闡述,導致這些事物蘊含的文化十分遺憾地錯過了讓游客了解的好機會。第二,缺乏外向影響力。目前參加節日活動游客的地域構成中,主要還是以市縣內游客為主,外市乃至外省游客不多。在知曉度上,許多外地人一點也不知曉興文縣的民俗文化,縣內人也大多只知曉本鄉鎮的民俗文化。
針對難以形成長久效應的問題,總得來講是要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具體來講需要做到:第一,要轉變短期盈利觀念,走長線發展道路。文化節日活動的規劃人員必須要有長遠的著眼點,千萬杜絕“隨便搞搞,完成上級任務就好”的形式主義及“趕潮流,辦兩三天博一下眼球就好”的膚淺湊熱鬧思想,應通過制定季度、年度甚至多年規劃形成持續但不泛濫的活動氛圍,從而吸引游客的長期關注,形成長久效應。第二,要想辦法打破客觀因素對經營周期的限制。如針對大量活動集中在過年(春季)前后,而其他時間寥寥無幾的情況,就可通過讓對時間安排依賴度不高的活動打破時間限制開展甚至形成常態化開展,從而達到充實空余期的目的。大壩高裝文化活動之前就只在文昌會期間舉行,但現在打破了時間限制,形成了常態化開展,就讓大壩苗族鄉受到了持續的關注。第三,要多以產業發展帶動民俗文化旅游。各鄉鎮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產業優勢,多以產業帶動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既避免新投入過多、成本過高、鋪張浪費等問題,又形成產業與民俗文化旅游的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如大壩紅旗糧油合作社選擇的菜稻種植,就極大助力了大壩童謠文化節,大壩豬兒粑文化節的開展,兩節利用菜花田地作為開展場地,在節約了場地、布景成本的同時賞菜花與品民謠,嘗豬兒粑形成了合力吸引大量游客,待油菜花收獲時又帶動了農民增收實現第一產業的發展。第四,要重視人才的挖掘與培養。首先,要確保有優秀的民俗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遺”文化的傳承人。要多利用“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選拔年輕傳承人才;要完善傳習所等有利于傳承活動開展的基礎設施并舉辦規律性的培訓活動開展傳承人培訓;要通過提高傳承人津補貼等手段保障好傳承人權益,以提振他們的熱情與參與度。其次,要通過“人才引進”、干部掛職鍛煉等渠道,適度引進及培養活動策劃宣傳管理方面的人才,做到專人做專事,從而提升活動的專業性與可持續性。
針對當前各類活動各自為陣,缺乏統籌而稍顯亂象的局面,必須要加強縣級政府對各類文化節日活動的主導力度。具體說來:第一,要做好統籌布局。各鄉鎮根據縣級總體規劃申報各類活動,由縣級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綜合部署,一方面將內容具有雷同性的活動分開開展,避免重復競爭及游客產生視覺疲勞。另一方面將地域聯系強且共融性高的活動集中開展,形成集群效應。第二,要嚴格審核把關。針對鄉鎮上報的各類活動,縣級政府相關部門要以高標準進行審核把關。對于“應付任務,隨便搞搞”的形式主義活動,要堅決清除;對于民俗文化融入度不高或流于表面的“偽文化”活動,要指導充實;對于內容不科學而可能導致破壞環境等問題的活動,要監督整改。第三,要落實后續獎懲。縣級政府相關部門要做好對各類活動的后續跟蹤,通過數據分析、群眾反饋,對活動開展效果評估,根據獎懲機制對活動予以獎懲,對辦的好的活動提供更多政策、資金上的支持,同時督促效果較差的活動反思完善。第四,要加速文化外推。針對外地游客對活動的知曉度低,外地游客較少的問題,縣級相關部門一方面要繼續加強文字影視、廣告等傳統渠道的宣傳力度對外進行宣傳推廣,另一方面要創新宣傳路徑,讓宣傳更高效。
第一,要繼續挖掘,保護,提煉特色民俗文化。一方面加強投入,進一步挖掘保護特色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節日活動的設計獲得更多的契合點。另一方面,對民俗文化進行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抵制庸俗文化,弘揚優秀文化,真正提升活動的文化品質,從而增強吸引力與競爭力。第二,要打造極具特色的品牌。當下部分活動在內容與產品方面與他地活動存在雷同性,難以在激勵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各類活動必須要精心準備,在內容的選擇與形式的設計上要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創”的理念,打造出極具特色的品牌,以優異的獨特性贏得游客的青睞。如玉屏、大壩就可以對豬兒粑的外形、餡進行創新形成獨有特色從而與名氣更大的紅橋豬兒粑進行錯位競爭。第三,要不斷創新,提振活力。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興文民俗文化節日活動要發展,必須要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