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朱小蔓教授所倡導的“情感—交往”型課堂教學主張,力求改變傳統課堂中只有知識而沒有“人”、突出灌輸而輕視交往與體驗、充斥壓力而缺乏生氣、重視認知而忽視情感(包括態度、意志等)、只有教學而沒有教育等現狀。“情感—交往”型課堂把人的感受和學習規律考慮進來,把人的社會性交往的需求和精神與情感發展的需求等問題重視起來,把教學的教育性功能凸顯出來,把教師的情感素養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從而倡導一種融合情感教育、課程育人、情感德育和教師情感素質提升為一體的“情感—交往”型課堂教學生態。
我們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稱為核心素養。學生必備品格的形成及關鍵能力的習得,需要借助觸及思想靈魂并產生深刻印記的教育手段。朱小蔓教授曾這樣表述情感的重要性:情感狀態和品質對于人的精神成長非常重要,無論是知識的真正掌握,還是心靈的豐富,離開了情感都是不可能的。離開與學習內容、與他人、與自我的情感交往以及在此過程中生成的情感體驗,核心素養的培育是無法實現的。
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來說,培育核心素養的載體是學科知識,目標指向思維品質與實踐能力的提升,而情感交往則架起了知識通向能力和行動的橋梁。課堂學習中,學生與學習內容、與他人、與自我交往,并產生不同層級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體驗有助于推動學生的知識、思維以及思想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發展,有助于推動學生的思想認識抵達實踐行動的彼岸。
根據課堂教學中學生交往對象的不同,可將課堂交往分為三種類型:學生與學習內容的交往、與他人的交往以及與自我的交往。從障礙分析法的角度來看,這三類交往之所以產生障礙,主要是源自三個維度:認知維度、情緒維度、情感維度。于是“情感—交往”型課堂包含了9種細類。(見表1)

表1 “情感—交往”型課堂包含的9種細類
區別于其他學科,初中道德與法治“情感—交往”型課堂有哪些特質呢?
思想政治教學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承擔起培育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重任,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指向思想的深刻性。“與學習內容的交往”就是通過情境創設和問題導學,引導學生自覺與學習內容對話,在認知交互過程中產生探究感、成果感,形成對學習內容的情感,有助于實現從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轉型升級。
這里的“與他人的交往”,既包括學習過程中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交流和觀點碰撞,也包括對特定社會現象和社會言論的批判性思考。通過開放的辨析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進行分辨選擇,對培養核心素養具有關鍵意義,這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情感—交往”型課堂的魅力所在。
“與自我的交往”是指學生有主動將所學知識、信息聯系自身生命、生活的意識或行為。在與自我的交往過程中,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和要求,內化為價值取向和行動自覺。
杜威認為,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學習意向,本質上是感受到了所學內容與自身本能或沖動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學生的課堂投入程度,取決于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情感認同程度。因此在實施教學時,首先要激發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明確學生與文本情感交往指歸,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中學序曲”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引導學生走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有人說,人生中最絢麗的時光當屬中學時代。在嶄新的中學時代,我們會遇到哪些美好的人和事呢?站在新的起點上,還有哪些奇妙的成長經歷在等待著我們?新的環境會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呢?我們要做好哪些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呢?
文本蘊含的蓬勃生機和青春張力,不僅激起了學生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和向往,也促使他們產生勾勒新自我的欲望和決心。立足教材文本的情感原點,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美好情感體驗,引領學生充分感受生命的美麗和多彩,對學生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的情感狀態是“情感—交往”型課堂追求的基本指向。我們可以通過活動情境的設置,創設學生與他人交往的平臺,激發學生在與他人的情感交往中產生新的正向情感,或者提高已有正向情感的品質。
例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以禮待人”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你知道觀看升旗儀式時要注意哪些禮儀要求?請你邀請身邊的同伴,用肢體語言為大家演示一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準備總結。
與他人協作交往的過程中,學生結合課堂觀察和交流體會,自覺將尊禮守禮與熱愛祖國的情感聯系在一起。教師對學生之間合作交往的成果給予的認同、贊賞等情感性評價,則進一步強化了學生與他人交往的情感體驗,樂于合作的情感交往傾向得到鞏固和提升。當然學生在與他人情感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全都是正向情感,諸如委屈、憂傷、憤怒等負向情感也會發生。負向情感,雖然是一種不愉快的主觀體驗,但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一方面我們可以運用教師情感去疏導學生的負向情感,減輕負向情感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借助教學機智滲透情感力量,幫助學生獲得自尊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使負向情感也轉化為促成學生成長的契機。
在“情感—交往”型課堂上,引領學生與學習內容、與他人交往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與自我對話的意愿,并能在與自我理性對話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收獲對生命的情感體驗。要實現這樣的教育效果,說教是行不通的,應該有情感維度的體悟。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引導想象,促使學生與自我交往。
例如,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這部分內容,筆者設置了這樣的想象空間:“學成之日,有一項極其重要的國家工作需要你,你愿意加入嗎?這份工作,需要你隱姓埋名30 年見不到親人,這份工作會限制你的活動范圍,甚至威脅生命,還愿意參加嗎?”想象可以幫助學生借由聯想個體生活經驗,達成自我交往。雖然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選擇“愿意”,但是此時教學還未真正抵達生命新境。教師課堂總結的直接引導,將會在學生能力不及之處,起到啟迪生命的效果:“對于選擇愿意從事這樣一份職業的你,老師點個大大的贊,這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正是無數個默默擔責的肩膀,用汗水甚至是犧牲撐起了我們生活的美好和民族的脊梁。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我哪有國。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當年就做出了隱姓埋名30 年的選擇,獻身深潛事業報效祖國。30年后與母親再相見時,他是62歲的兒子,她是95 歲的母親。選擇‘不愿意’的同學,千萬不要不好意思,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方式有很多種。中國夢的實現,更需要默默堅守耕耘能在平凡中見證偉大的普通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了與自我的對話,重新認識自己、深化對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關系的理解,教學從而走向內心,走向情感的最深處。
在情感交往的氛圍中依托知識創生智慧,助力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探索還在行進中。期待教與學不斷在情感交融中,實現自我超越,獲得精神世界的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