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華
課堂有效學習是教學設計追求的理想目標。有效學習是在科學的學習理論指導下,依據學習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應用科學的學習策略、方法和技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單位時間內能夠更輕松愉快地獲得更多、更好的知識,達到培養能力和促進全面發展的良好學習效果的過程。以往的課堂有效學習研究偏向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教師的主導角色出發,過度強調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行為;二是從知識的客觀存在出發,忽視學生對知識的建構;三是從環境的外部條件出發,輕視教學設計的能動性和學生的個人因素。上述研究中,教師都或多或少地缺乏把客觀知識轉化為學習者學習規則、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學習調控方式的深入思考。而學習策略正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為有效學習采用的規則、方法、技巧和調控方式的有機統一體。換言之,有效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選擇、運用和調整適用自己的學習策略之上。但學習策略也必須在教師“善教”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據此,筆者認為,教學設計應重視對學習策略的研究。結合麥基奇等人1990 年關于學習策略的分類,學習策略包含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策略設計應適應認知風格、優化方法組合、統領資源管理、調整效能得失。
一般來說,學習策略的設計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將學習策略描述給學生,幫助學生構建對學習策略內涵的認識;第二階段,教師要提供學生運用學習策略的練習,使學生習得學習策略的概念、規則、方法、技巧及情境;第三階段,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變式練習,以促進策略運用的靈活性。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歷史教學,談談在教學中如何設計學習策略,以幫助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有效學習”是指學生能夠依據學習內容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來選擇和調整其注意、學習、記憶與思維的內部控制過程,并提高其認知效率的特殊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又可細分為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在初、高中階段,考慮到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認知策略,因此在這一時期教師應首先側重精加工策略的培育。
精加工策略是指學習者通過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內在的深層意義并促進記憶的一種策略,如大家熟悉的首字連詞法、諧音法、記筆記法都屬于精加工策略的范疇。高中歷史學科關聯性極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對有橫向聯系的史事有更強烈的認知,因此,教師在日常策略設計中可采用聯想記憶法以適應學生的認知風格。
例如,筆者在執教高中統編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以下簡稱“教材”)下冊第9課中“明治維新”這一知識點時就采用了聯想記憶法。筆者首先運用“對比聯想”將日本“明治維新”聯系到中國的“戊戌變法”,請學生對比兩者的不同結果:日本一方各階層上下一心,通過改革使本國成為亞洲唯一一個擺脫殖民地命運的國家;而中國一方卻因為多種因素,最后變法僅僅維持103天就失敗了。接著筆者又運用了“接近聯想”來闡述明治維新的背景。教學時筆者呈現了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十分相似的時代命運。至此,學生已經初步明白對比聯想和相似聯想的概念和使用的具體情境。最后,筆者通過兩張表格(表1、表2)引導學生自己嘗試使用這兩個學習策略。

表1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不同點

表2 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相同點
統編歷史教材帶給我們師生的第一個挑戰就是知識趨于瑣碎和龐雜,這容易導致學生在面對有難度的學習內容時難以組合出有效的學習策略加以應對。“有效學習”是因課堂學習而引發的相對持久的良好變化,它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運用最佳的學習方法組合學得更多、更穩固,這就要求學生要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將頭腦中的知識形成認知結構。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側重組織策略的培育。
組織策略是指通過精加工策略,提煉出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對學習材料進行有序系統地分類、整理和概括,使之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識結構,從而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上文中的精加工策略相比,組織策略更側重于對學習內容內在聯系的建構。
例如,在執教教材下冊第6 課《全球航路的開辟》時,筆者就采用了組織策略進行設計。在梳理本課內容時筆者發現,雖然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對這一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們對四條最重要的航線仍然混淆不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使用數字記憶法或是諧音記憶法來理清知識點。其次,幫助學生將四條航線的知識點整合進本課所有的知識中。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因此筆者引導學生運用組織策略中的列提綱法來完成。所謂“列提綱法”,就是先對本課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分析、歸納和總結,然后用簡要的關鍵詞,按照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寫下主要和次要觀點,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據此,筆者給出了以下示范:
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
·背景:1.動因(a.商品經濟 b.黃金 c.傳統商道受阻 d.基督教);2.條件(a.地圓學說 b.航海技術 c.造船技術)。
·過程:1.四條主要航線;2.其他航路的開辟。
·影響:1.對歐洲;2.對世界。
結合上述提綱中關鍵詞的提示,學生輕松地掌握了本課的條理,從而合理地檢視本課中知識點的重要與否。在本課中,筆者通過若干種學習方法的共同作用將原本略微雜亂的知識按照合理的邏輯方式進行記憶、歸類和組合,使之最終成為有序的知識結構。
統編歷史教材給我們帶來的挑戰除了知識點繁雜以外,另一個考驗便是要求學生將自主學習擴展到學習資源的獲取和管理領域。有效學習需要學生從大量的學習資源中遴選出能滿足學習需要、符合認知風格和方法組合的學習資源,并通過策略設計對其進行一定的整合管理,其管理程度還將決定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水平。但是對學生來說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些操作存在困難。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應重視對資源管理策略的培育。筆者認為,可以借鑒資源管理策略中對時間的管理方法,將其運用到學生的學習資源管理中。圖1 是時間管理象限圖,可將其變式運用到學習資源管理中:A 象限表示的學習資源符合學習目標且適合自己,B 象限表示的學習資源符合學習目標卻略不適合自己,C 象限表示的學習資源偏離學習目標但適合自己,D 象限表示的學習資源既偏離了學習目標同時也不適合自己(見圖2)。
例如,筆者在講授“南京大屠殺”時,要求學生除了教材資源之外,自主去尋找其他學習資源,大多數學生找了戰時回憶錄、真實影像、電影等學習資源,接下來我們可以將其填入學習資源管理象限圖中進行分類。教材屬于符合學習目標但自己理解略有難度,回憶錄帶有一定的主觀成分屬于略偏離學習目標但學生感興趣的,真實影像資料屬于既符合學習目標且適合學生理解的……最后我們將其按課堂價值排序:真實影像資料>教材>回憶錄>電影,真實影像資料成為幫助學生有效達成學習目標的最佳資源。
課堂有效學習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是學生在課堂單位時間內以相對較少的行為投入而較高質量地完成學習目標。從這一維度來說,它對學生的自我計劃、監察和調控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學生回顧、反思和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能促使其更加合理地設計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更加動態地監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更準確地依據評價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由此可見,有效學習需要通過策略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效能得失進行調整,以不斷追蹤并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態。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應重視對元認知策略的培育。
元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用來設置學習目的、控制學習過程、評估達成目的的進展情況,選擇調整其他策略運用的策略。筆者建議,可以將自問自答運用至元認知訓練中。例如,在課堂探究一個重要問題時,筆者在不同階段引導學生自己輕聲回答以下問題:
計劃:1.這個問題主要解決什么?現在我應該打算做什么?2.關于這個問題我目前已經掌握了什么信息?這些信息對我有什么用?我要完成我的計劃我需要哪些信息?3.除了我計劃中的方法,還有哪些方法?如果我采用了某些方法會怎么樣?
監控:1.我遵循了計劃中的策略嗎?依據現在的進度,我想要其他策略嗎?2.我的學習目標改變了嗎?如有改變,我現在的學習目標是什么?3.依據現在的學習進度,我正在接近學習目標嗎?
評價:1.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哪些學習策略起了作用?哪些學習策略沒有起到作用?2.下一次我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通過出聲回答上述問題,學生個體在認知過程中能不斷評價學習過程,并能適時調整學習計劃、選用恰當的學習策略,以保證問題的有效解決。且這一問題單可廣泛地作用于各種具體的學習問題和學習任務中,從而幫助學生更機動地學會如何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