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美賢,李亞超,李宇晴
(東莞臺心醫院 婦產科,廣東 東莞 523200)
剖宮產可替代陰道分娩,對于不宜陰道分娩的產婦來講,降低了產婦及胎兒在生產期間的風險,母嬰安全得以提高。但最近幾年因缺乏生育相關知識,對自身感受舒適度過分的追求,以及社會多種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多的產婦生產時主動要求剖宮產,致使我國剖宮產的幾率不斷升高,現已成為對母嬰健康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之一[1]。在孕產期開展健康教育逐漸得到關注,可促進生育科學知識的普及,讓產婦及家屬選擇分娩方式時正確看待,將產婦保健的意識提高,積極完成產檢和篩查疾病,可降低發生并發癥、不良結局、出生缺陷的幾率,提升人口的素質。妊娠期間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同樣重要。最近幾年,集中群組化管理模式得到廣泛應用,改變了原有管理模式,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2]。為探析其實際的優勢,本文將健康教育內容分階段、群組化管理的給予孕婦,對其開展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納入標準符合的孕婦8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其中對照組年齡18-39歲,平均(25.15±5.05)歲;觀察組年齡19-40歲,平均(24.46±5.27)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統計學無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將常規的健康教育給予對照組,包括門診常規的檢查、健康宣教、護理常規支持等。
1.2.2 觀察組:應用群組化管理,將孕婦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小組,創建組內交流平臺,由專門人員負責跟進和聯系,妊娠期間不定期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給予產婦健康管理知識宣導包括產前保健、體質測量等。同時選擇分階段的健康教育,內容如下。
1.2.2.1 孕早期:將孕婦聯系卡、孕產期保健的知識手冊在孕12周建檔前發放給孕婦,為孕婦展開健康教育面對面的講解,每位孕婦參與次數應≥1次,內容包括:①認知乏力、食欲減退、嘔吐、惡心等不適癥狀的應對措施指導緩解早孕反應的方法。②介紹產檢及篩查有關胎兒疾病的關鍵性。③心理的健康教育。告知孕婦此階段心理可能產生的不良情緒,將調解的方法學會。④講解流產的征兆,并告知預防措施。⑤指導營養,將休息、運動、個人衛生需注意的事項告知孕婦,向其講解護理乳房有關知識。
1.2.2.2 孕中期:孕13-27周即為孕中期,此階段會以演示、視頻、幻燈等方式開展健康宣講,每月孕婦至少學習兩次,內容包括:①如何正確選擇分娩方式,以及分娩方式與母嬰健康的關系,陰道分娩與剖宮產分娩的利弊,并把剖宮產手術適應癥進行講述。②詳細闡述妊娠生理知識。③早產的認知和預防。④營養和生活指導。孕婦配偶在20周后納入宣教名單,配偶參與次數應≥2,對孕婦孕產期身體、心理的改變加以了解,并掌握護理相應的方法。
1.2.2.3 孕晚期:28周以后即稱為孕晚期,教育內容包括:①著重模擬分娩的過程,講解不同產程相應的癥狀及應對措施。②產后乳房護理、正確哺乳、泌乳。③嬰兒護理及喂養的科學性。在整個教育期間孕婦及家屬若想向護理人員、主治醫生咨詢有關信息,可借助微信、電話等多種通訊設備,產前檢查前護士需提醒孕婦按時檢查。
1.3 評價指標。以自擬評價表評價孕婦認知健康知識的水平,100分滿,分數越高,認知程度越好[3]。
1.4 統計學處理。以SPSS 20.0對數據展開分析,以(±s)、(%)分別表示計量、計數,行t、χ2檢驗,P<0.05統計學成立。
2.1 分娩方式及原因。兩組陰道分娩率、剖宮產個人意愿比例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分娩方式及原因分析[n(%)]
2.2 產前的檢查和健康知識分析。兩組各項觀察指標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產前的檢查和健康知識分析
2.3 妊娠結局、滿意度。兩組妊娠不良結局發生幾率、產后泌乳時間、出血量、滿意度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妊娠結局、滿意度分析
對于女性的心理和生理來講妊娠帶來的影響較為明顯,伴隨著不斷發展的社會,人們逐漸加大了對健康的重視度,提高了孕產期保健相關知識的需求。既往研究表明[4],與其他女性相比,妊娠期高收入、高學歷的女性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和投入的健康措施較高,因而在認識健康教育及其接受上存在較高的依從性。網絡時代目前充斥著多樣的信息,可能誘導孕婦產生健康保健錯誤的行為,因而醫院向產婦提供健康規范、科學的教育十分關鍵,而孕產期良好的教育可讓低收入、低學歷的女性對自身及胎兒的健康更為注重。臨床認為妊娠期發生并發癥的幾率、確診率、發生不良結局的幾率、出生缺陷與產檢的次數相關性較為密切,而收入、職業、學歷與產檢的次數存在相關性,所以,管理不同孕婦時應保證個性化、規范化,特別是高危孕婦,可使孕婦生育的健康、人口的素質整體得到提高[5]。本文中觀察組初次的產檢便納入至統一的健康教育管理中,并對其展開了群組化的管理,創建組內交流平臺,組內人員可分享經驗,自由交流,追蹤和跟進由專人負責,構建群組活動統一的計劃、產前保健、體質量控制等,并以妊娠自然的生理過程為依據,開展針對性分階段的宣教,使孕婦及家屬對生育正確的認知逐步建立,強化宣傳產檢的關鍵性,保證密切的聯系,主動提醒,讓孕婦主動計劃性的完成產檢工作,對有關疾病實施篩查,并及時展開干預。自我學習至集中宣教為健康教育在孕早期推進主要的方式,確認懷孕后,孕婦心理和生理均會有應激性的反應出現,初期主要以自學、宣傳冊為主,防止外界刺激加重早期妊娠不良反應,給予孕婦更多休息時間,避免發生流產的風險。以課題教育傳統的方式開始集中宣教,專業醫生、護士面對面的講授和交流,使信息的科學、權威得以保持,卻又不失個性化和親切,孕婦更易接受。產檢是宣教的一個重點,出發點為理論,與實例相結合,向孕婦傳輸產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初期便創建產檢強烈的意識。定期宣教仍為孕中期主要措施,有關選擇分娩方式的知識是重點,20周后在教育范圍內加入配偶為關鍵點,因妊娠事件與家庭相關較為密切,而社會支持最重要的來源即為配偶的幫助和支持,研究表明[6],家庭特別是配偶在分娩方式的選擇會影響孕婦,因而將其納入宣教可對理智選擇分娩的方式起到推動作用。
本次研究表明,剖宮產率對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其中個人意愿選擇的幾率對比,觀察組較低,表明健康教育分階段的開展,可讓孕婦及家庭深入了解分娩不同方式的利與弊,選擇時更加理智和科學。孕晚期主要是模擬示范,讓其了解可能發生在分娩期間的情況,及不同應對措施,使其無助感、恐懼感得以緩解。經分階段的健康教育群組化管理,產前認知健康知識的水平、產檢次數對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高,表明健康教育提升了孕婦的依從性。
早期發現孕婦及胎兒有關疾病關鍵的手段為產檢,及時的發現和干預可使并發癥的幾率有效降低,本文中的結果表明發生早產、妊娠期糖尿病、不良結局的幾率對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與母嬰安全和生育健康來講觀察組更佳。產褥期良好的干預可使產后出血量減少,而陰道分娩可將催產素作用母體的效果提高,有助于分泌乳汁,母乳喂養條件充足,有利于新生兒獲得母體的免疫保護。護理整體過程和健康教育、群組化管理的結合帶給孕婦更多支持和關懷,提升滿意度。
可見,對孕婦實施分階段的健康教育,群組化管理,應用效果確切,可使剖宮產率明顯減少,降低了發生不良結局的幾率,存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