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 馬湘婷 戴璐璐 劉靜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易感個體接觸變應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介導的以發作性鼻癢、噴嚏、清水樣涕和鼻塞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鼻黏膜慢性炎癥性疾病[1]。世界范圍內約10%~40%的人口受到變應性鼻炎的困擾,近年來我國變應性鼻炎發病率高且呈上升趨勢[2],變應性鼻炎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西醫用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治療該病,短期內可有效控制癥狀,但往往存在停藥易復發的問題,且使用西藥治療容易引起諸多不良反應,如嗜睡、鼻腔干燥、出血及藥物誘導性鼻炎等[3]。
變應性鼻炎屬于中醫“鼻鼽”的范疇,《釋名·釋疾病》“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說文解字·鼻部》“鼽,病寒鼻塞也”。中醫治療鼻鼽優勢明顯,目前多從肺脾氣虛、脾腎陽虛等臟腑辨證方面論治,筆者在《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指導下,從太陽經著手治療鼻鼽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對從太陽經論治鼻鼽進行分析并介紹驗案一則,供同道參考。
太陽經為陽經行于體表,包括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鼻居面中,為陽屬表,屬太陽經,且位于太陽經及經筋或經別所過之處,如《靈樞·經脈》指出“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腨、腳皆痛,小指不用”,“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此外,手太陽小腸經面頰部分支“別循頰,上頞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斜絡于顴而交于足太陽經也”[4],太陽感邪經氣不利,會導致噴嚏、流涕、鼻塞等癥狀,如《景岳全書·雜證謨》云“凡由風寒而鼻塞者,以寒閉腠理,則經絡壅塞而多噴嚏,此證多在太陽經”。
鼻鼽病位在太陽經絡,發病與太陽經絡相關,歷代醫家治療鼻鼽亦多從太陽經絡著手,通過針刺太陽經穴位,疏通經氣治療鼻鼽?!鹅`樞·口問》云“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于心,出于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滎,眉本”,《醫學綱目》提出“針灸鼻鼽,獨取足太陽”。足太陽膀胱經以頭部諸穴如攢竹、眉沖、曲差、承光、通天、天柱等應用為多?!栋侔Y賦》云“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備急千金方》曰“天柱主不知香臭”;《針灸甲乙經》認為“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曲差主之”“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頭風痛,鼻鼽衄,眉頭痛,善嚏,攢竹主之”;《針灸大成》提出“眉沖主頭痛,鼻塞”,“承光主鼻塞不聞香臭,鼻多清涕”。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絡腎膀胱,主行于人體背部,背部為陽屬表[5]。另外,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與督脈同行相通,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陽氣,足太陽膀胱經得督脈能量資助陽氣充足,具有固表御邪的能力,故能主表。足太陽膀胱腑,居于下焦,蓄藏津液,與腎相表里,膀胱津液得腎陽溫煦并循太陽經脈敷布于體表濡養腠理毫毛,《靈樞·經脈》云“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傷寒論淺注》亦云“膀胱中所化之氣,……達于皮毛者,為衛外之氣”,故太陽膀胱腑也主表。此外,太陽統司營衛,太陽主表又體現在衛氣營血的協調上,特別是衛氣的盛衰,《靈樞·本臟篇》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充盛腠理致密則外邪難以侵入,衛氣虛弱腠理疏松外邪乘虛而入導致太陽為病,《靈樞·百病始生》曰“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太陽之經、太陽之腑及太陽營衛均體現出太陽主表的功能,所以說太陽主表,為一身之藩籬。
鼻鼽為太陽衛外失調感受外邪發于鼻竅所致,太陽經氣行于體表,外邪侵襲則太陽首當其沖,《靈樞·本藏》提出“太陽主通體之毫毛,而為膚表之第一層,故必首傷太陽也”,《醫宗金鑒》也說到“太陽主表,為一身之外藩,總六經而統營衛。凡外因百病之襲人,必先于表”。太陽表氣充盛衛外為固則鼻竅通利,太陽表氣虛弱衛外失調,風寒邪氣趁虛而入,邪正相爭則鼻癢噴嚏,經氣受邪壅塞不通則鼻塞,影響太陽氣化則鼻流清涕。李靜教授從六經辨證角度分析小兒鼻鼽病機,認為太陽衛表不固是發病基礎,外感邪氣是發病誘因[6];陳以國教授提出衛氣不足則人體失去抵御外邪的能力,人體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臨床強調調和營衛,針藥并用治療鼻鼽,中藥主要以桂枝湯加味,針灸主張針刺腹部穴位及四關穴以調和營衛,考慮到衛氣與膀胱經循行關系密切,又取膀胱經穴位肺俞、眉沖以振奮陽氣,提升衛外能力[7];崔魯佳等對劉大新教授治療的423例鼻鼽患者的用藥進行分析,發現防風、白術、黃芪使用頻率最高,為治療鼻鼽的基礎用藥,益氣固表法是治療鼻鼽的基本臨床思路,亦從側面佐證了鼻鼽衛表不固的病機[8]。因此,太陽主表衛外在鼻鼽的發病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鼻為空竅直接與外界環境相通,故其受外界環境、氣候因素的影響較大。古代醫家認為鼻鼽以風寒邪氣致病為多,亦有熱邪致病?!端貑枴吩啤昂纭?,《赤水玄珠》提出“鼻氣通于天,故寒邪無形之氣,從鼻而入”,《張氏醫通》認為“鼻鼽,鼻出清涕也,風寒傷皮毛,則腠理郁閉,宜疏風清肺;不應,非風也,乃寒也”,《濟生良方·鼻門》提出“風寒乘之,陽經不利,則為壅塞,或為清涕”,此皆說明鼻鼽與風寒邪氣密切相關。熱邪致病以劉完素為代表,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記載“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
現代醫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臨床診療經驗對鼻鼽病因病機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認識。中醫耳鼻喉專家干祖望根據鼻鼽鼻流清涕,遇寒加重的特點認為鼻鼽多屬虛寒證,但病久或外感也可入里化熱,強調觀察鼻黏膜顏色是分辨寒熱的關鍵,治療時通常在辨證選方的基礎上加用專治過敏性疾病的脫敏湯(茜草、紫草、墨旱蓮)[9];王士貞教授認為鼻鼽可分為虛寒證、肺熱證兩大類,他結合嶺南地區的氣候特點尤其強調脾虛在鼻鼽發病中的作用,臨床常在補脾的基礎上進行治療,常用五指毛桃四君子湯加味[10];嚴道南教授認為鼻鼽以虛寒證居多,但也有肺熱患者,臨床重視鼻鼽寒熱辨證,提出可從鼻鼽誘發因素、鼻黏膜色澤、有無畏寒怕冷、口渴喜冷還是喜熱等方面進行分析[11]。
筆者從太陽經論治鼻鼽,認為風寒異氣為鼻鼽發病的首要病因。太陽經脈稟天之陽氣最足,為人身巨陽,風寒邪氣為陰邪,最易傷陽,風寒邪氣傷人又必從表入,故太陽經最易招致風寒邪氣為病,發為鼻鼽。鼻鼽鼻流大量清水樣涕,《內經》病機十九條云“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亦提示鼻鼽寒邪為病。此外,太陽寒水為六之氣,在天為寒,在地為水,《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太陽司天,以化氣其寒”。太陽寒水冬季主令,寒水之氣又因客氣、司天及在泉之氣的變化在一年四季均可出現,故四季均可出現寒邪治病[12]。太陽寒水司天,寒氣偏盛,陽氣閉藏,衛外不固,寒邪侵襲,上擾鼻竅,鼻息不利,則發為鼻鼽,《素問》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血變于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柳宗元《時令論》記載由于寒冷氣候非時出現導致鼻鼽“反時令,則有飄風暴雨,霜雪水潦,大旱沉陰,氛霧寒暖之氣,大疫風咳,鼽嚏瘧寒疥癘之疾”。
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其中質地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于體表皮膚、肌肉、孔竅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質地較濃稠,流動性較小,灌注于臟腑、腦髓、骨節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13]。“涕”是鼻腔黏膜分泌的粘液,濕潤鼻竅黏膜,溫暖吸入空氣,正常生理情況下,涕可滋潤濡養保護鼻竅而不外流,屬于津液的范疇[14]。鼻流大量清水樣涕是鼻鼽最重要的癥狀之一,涕壅滯泛溢而致鼻流清涕量多不止,飲為津液代謝失常形成的清稀水樣病理產物,此時的清水樣涕屬“飲”的范疇,說明津液代謝失常是鼻鼽發病的重要因素。干祖望在其醫案中曾提到“多涕癥”,即鼻流清涕,從“鼻飲”的角度考慮,認為其由津液代謝失常停滯積聚于鼻竅所致。雖然多涕癥與鼻鼽的大量清水樣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兩者均由津液代謝失常所致[15]。
津液代謝過程十分復雜,需要多個臟腑器官共同協調配合,膀胱氣化是津液代謝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端貑枴そ浢}別論篇》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素問·靈蘭秘典論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居于下焦,為津液之腑,內藏津液,膀胱氣化是津液正常輸布代謝的過程。膀胱氣化功能正常才能保證津液輸布代謝正常,津液氣化布散于體表能滋潤皮膚腠理,滲入體內能濡養臟腑,注于官竅能潤養口鼻耳等清竅;若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導致津液代謝障礙,上走鼻竅而生成清涕,《素問·痹論篇》:“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p>
陽氣是人體生理活動和物質代謝的原動力,具有溫養全身及推動臟腑氣化的作用。津液代謝是人體受到氣化調控并涉及肺、脾、腎、三焦、膀胱等多個臟腑的復雜的生理過程,整個過程離不開陽氣的推動作用,津液憑借陽氣推動才能實現水精四布,五經并行[16]。膀胱氣化作為津液代謝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膀胱經陽氣盛衰對氣化功能及津液代謝具有重要影響。膀胱經為足太陽之脈,太陽經又為巨陽,是陽氣最為充盛的經脈,《素問·熱論篇》云“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血證論》曰“膀胱稱為太陽經,謂水中之陽,達于外以為衛氣,乃陽之最大者也”,故足太陽膀胱經陽氣是膀胱津液氣化代謝的動力,《黃帝素問直解》提到“膀胱者,猶之州都之官,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故津液藏焉。得陽熱之氣,而津液始達于皮膚,故氣化則能出矣”,《傷寒論淺注補正》也提出:“膀胱之陽,化水為氣,直出者上口鼻,橫出者透內膜達肌肉,而發于皮毛則為汗?!卑螂捉涥枤獬涫?,推動氣化津液在全身布散;陽氣虛弱,推動氣化無力津液不能正常輸布而化生水濕痰飲等,停聚鼻竅則清涕不止。
五苓散見于《傷寒論》太陽病篇,五苓散原方: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上五味,搗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17]。方中澤瀉、茯苓、豬苓均為利水滲濕之品,《本草思辨錄》提到“澤瀉利腎水,茯苓利膀胱水,豬苓利三焦水”,三者各司其職。白術甘溫,燥濕利水,與茯苓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桂枝辛溫通達內外陽氣助膀胱氣化,又兼發散表邪,《金鏡內臺方議》認為“桂枝為使,外能解散不盡之表,內能解有余之結,溫腎而利小便也”,桂枝用量最輕,確是點睛之筆[18]??v觀全方,五藥相配,功在利水滲濕,激發太陽經陽氣,調整膀胱氣化,津化為氣,元氣流行,津液以布,衛外得固,正如《醫法圓通》說“五苓散功專利水,水道利則太陽氣舒,邪亦從此而解”。方后注多飲暖水目的亦在于助膀胱氣化[19]。筆者從太陽經論治鼻鼽,認為鼻鼽病因病機為太陽經虛寒,并存在津液代謝失常的因素。太陽經氣不利,衛外不固,風寒侵襲,正邪相爭則鼻癢噴嚏,經絡壅塞則鼻塞;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代謝失常則清涕不止,五苓散治之溫陽益氣、化濕通竅,恢復太陽經腑功能,則鼻竅功能得以修復,故五苓散可治鼻鼽。
患者,男,30歲,以“鼻癢噴嚏清涕伴鼻塞反復發作2年,加重2周”為主訴就診。初診: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陣發性鼻癢、噴嚏、大量清水樣涕,伴鼻塞,無明顯頭痛、頭暈,無發熱及膿涕,外院皮膚變應原皮試示屋塵螨(++)、粉塵螨(+),服用抗組胺類藥物后治療效果不佳。2年來上述癥狀反復發作,近2周癥狀加重,故就診于我科門診。患者癥見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時有咳嗽,平素怕冷,易汗出,小便頻,起夜2~3次,大便偏稀。舌淡,苔薄白,脈沉、尺脈略浮。鼻內鏡示:雙側中、下鼻甲粘膜色淡水腫,雙側下鼻道及鼻底可見水樣分泌物。診斷為變應性鼻炎,辨證為太陽證,治宜溫陽益氣、化濕通竅,用五苓散加味,處方如下:豬苓10 g、澤瀉15 g、麩炒白術10 g、茯苓10 g、桂枝10 g、鹽車前子10 g、黨參15 g、生黃芪20 g、防己10 g、防風10 g、干姜6 g、細辛3 g、醋五味子10 g、北沙參10 g、玉竹10 g、牡丹皮6 g、白芍10 g、大棗10 g,七劑。二診:患者鼻部諸證均明顯減輕,訴近日睡眠欠佳,多夢,舌質淡舌尖紅,左寸、尺脈偏浮。上方去干姜、細辛、五味子,加炒梔子10 g、淡豆豉10 g、生地黃1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七劑。三診:患者鼻部癥狀消失,其余諸證亦明顯改善。
按 患者以鼻癢、噴嚏、清涕、鼻塞為主要癥狀,兼有怕冷、汗出、小便頻等癥狀,明顯存在衛外不固、津液代謝失常的病機,辨證為太陽證,治療上以五苓散化裁治以溫陽益氣、化濕通竅。此外,方中黨參、黃芪、防己、防風益氣固表,干姜、細辛、五味子散寒化飲。全方藥性偏于溫燥,佐五味子以防辛散太過,又恐傷陰之虞,佐北沙參、玉竹滋陰潤燥,牡丹皮、白芍活血涼血,大棗調和諸藥。全方合用,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