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擁慶
(沈丘縣農業農村局,河南 沈丘466300)
沈丘縣農業農村局采取召開生豬養殖企業負責人座談會、養殖場現場及電話咨詢的方式,對沈丘縣生豬產業促進農民工就業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筆者現報告如下:
沈丘縣人民政府以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創建為契機,以省級生豬產業集群為抓手,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在生豬產業中的支撐作用,依靠創新驅動拉長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高價值鏈。通過政策支持做大、做強沈丘縣生豬產業,為農民工就業提供良好的產業基礎;通過技術培訓提高農民工從事生豬生產的能力及自覺從事生豬生產的意愿;加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力度,建立健全生豬疫病防控和生豬生產管理服務機構,解決農民工“養不好,不敢養”的問題。
2020年度沈丘縣以生豬為主導產業成功申報創建河南省現代農業科技園。沈丘縣現有規模以上養殖場201家,省級生豬產業集群1 個。根據統計監測情況,截止到2020 年6 月底,全縣生豬存欄53.143 萬頭,出欄42.27 萬頭,生豬存欄環比增長6.5%,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14%。
沈丘縣把生豬穩產保供工作納入《沈丘縣貫徹落實2020年度省重點民生實事工作方案》及《沈丘縣鄉村振興考核方案》;出臺了《沈丘縣人民政府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意見》(沈政〔2019〕50 號文)、《沈丘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沈丘縣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使用實施方案》、《沈丘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畜禽規模養殖場用地有關問題的通知》(沈政辦〔2019〕106 號文)及《沈丘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沈丘縣畜禽養殖場禁養區調整方案的通知》(沈政辦〔2020〕11 號文)等文件。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支持生豬生產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沈丘縣生豬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召開專題會研究生豬穩產保供工作,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和動物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切實保障生豬養殖用地,加強部門協調配合,促進生豬穩產增長。設立非洲豬瘟撲殺補貼專項經費500萬元。2020年度免費發放價值30萬元的消毒藥品,沈丘縣財政列出非洲豬瘟專項檢測費用95萬元, 投入實驗室改造專項資金135萬元。
沈丘縣農業農村局組織12 名高級職稱畜牧專家和10 名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常年深入養殖場(戶),開展生豬養殖、生物安全防護和飼養管理方面的技術指導服務;農業農村局建立沈丘縣生豬養殖技術交流工作微信群,服務指導全縣生豬養殖技術。
積極開展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打造生豬產業核心競爭力。縣政府成立了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沈丘縣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的意見》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沈丘縣人民政府與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合作機制和河南省微生物復合菌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科技支撐作用,通過創新驅動提高沈丘縣生豬產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開展“生豬養殖節水裝備研究與應用”項目、“生豬養殖微生物復合菌飼料應用”項目、“非洲豬瘟防控技術推廣與應用”項目、“生豬出欄合格證制度推廣應用”項目、“生豬糞污農田綜合利用”等項目,極大地推進了沈丘縣生豬產業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綠色化發展,為農民工就業提供了穩定、廣闊的就業產業保障。
實施“百萬農民創業工程”,建立農村創新創業實訓孵化基地。園區充分利用自身平臺資源優勢,發揮返鄉農民工的帶頭帶領作用,大力促進“打工潮”向“創業潮”轉變,鼓勵農民擴大合作開展自主經營,大力發展家庭養殖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基地,幫助一批返鄉創業農民工創辦服務型農業合作組織,共同搭建農業產業成果孵化、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加速推進農業科技成果向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流動轉化,推廣集約化技術。截止到2020年7月引進國內外主導產業相關專業高精人才5 人,培訓科技人才30 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人。
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產業園內5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采取“訂單+保底收購”、“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園區內以生豬養殖為主的主導產業帶動就業8 000人,其中二三產業就業人數達5 000人。
4.1.1 創新養殖模式,構建“龍頭企業+規模化養殖場”的產業聯合體養殖模式
通過利益聯結,集群帶動關聯企業53家、合作社7個、配套機構3 家、訂單農戶1 000 多戶,直接提供就業崗位1 500 余個,關聯從業人員達1 萬多人。2019 年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3.78 億元,其中企業類共計53 家,銷售收入11.39億元;專業合作社7家,銷售收入0.5億元;配套機構3家,銷售收入0.87億元。
4.1.2 建立生豬技術培訓中心,提高養殖戶創業技能、增加就業崗位
集群與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大和河南科技特派員團隊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定期邀請專家教授開設培訓班、技術講座和指導,集群內養殖戶可免費參與,免費發放養殖技術資料,已舉辦6 期培訓班和技術講座,500 余人次參與,增加創業就業崗位100多個。
4.1.3 探索經營新模式,合作經營豬場,提供就業崗位
集群在養殖資源豐富鄉鎮尋求合作伙伴,集群提供仔豬、飼料、疫苗和技術,合作方建設豬場,目前已在沈丘縣劉莊店鄉、洪山鎮和鄲城縣合作辦場5 個,直接培養養殖技術人員12人,帶動關聯就業人員25人。
4.1.4 擴大養殖規模,促進農民就業
集群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在沈丘縣石槽集鄉、邢莊鎮自建3個養殖基地,目前已形成存欄母豬1 500頭,年出欄生豬3萬頭規模,直接帶動農民就業50多人;正在規劃建設中的亞行蓮池豬場、白集豬場和石槽集鄉、邢莊鎮擴建豬場項目全部建成運營后,將實現存欄1 萬頭母豬規模,年出欄生豬20萬頭,可提供200個就業崗位。
4.1.5 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農民就業
發展集群配套產業,為解決豬只飼料原料問題,設置5 個糧食收購點,雇傭當地農民16 人(季節性)收儲糧食,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 萬元;流轉土地2 000 畝,以沼渣、沼液有機肥為肥料,發展蓮藕、甘蔗、蔬菜大棚和有機小麥,通過自己種植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周邊農戶進行種植,公司免費提供有機肥,訂單回收,發展訂單農業5 000畝,帶動1 000 多戶農民實現就業增收;規劃建設冷鏈物流項目,延伸產業鏈條,建設屠宰加工項目和農產品分揀加工中心,預計將提供200個就業崗位。
徐如紅:周口市沈丘縣劉灣鎮人,退役軍人。該同志情系桑梓、睿智創業、誠信經營、熱心公益,其所經營的豬肉店多次被評為周口市文明誠信商戶。
徐永紅注冊資金200 萬元,成立沈丘縣鑫鴻養殖專業合作社,先期在該村流轉土地70 畝種植薄皮核桃,在核桃林邊養殖黑豬,在核桃林內散養柴雞,一邊探索試驗、一邊總結提升。盡管市場行情有波動,但合作社整體發展態勢良好,核桃園穩定畝產干核桃250 kg;原生態能繁黑母豬保有量穩定在100 頭,年出欄生豬3 000 頭;柴雞年出欄近萬只,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日漸顯現。利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邀請鄉親們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向社員提供豬仔和技術,由社員負責喂養和照管,養大后由合作社負責收購和銷售。同時,鼓勵村民進行小麥、大豆等農作物原生態無公害種植,由合作社免費提供豬糞、雞糞作肥料,統一對所生產的糧食進行購銷,但群眾必須保證不施化肥,并配合做好田間維護。目前,合作社入社群眾已達200 多戶,常年參與合作社管理和勞務人員穩定在100 人左右,每年可為群眾增收260萬元以上。
東城區辦事處王莊行政村沈丘縣雙鳳生豬環保養殖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林秀榮,通過自建生豬養殖場租賃給農民工,通過“五統一”模式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帶動52 人就業。該合作社被周口市人民政府認定為“周口市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沈丘縣北楊集鄉瑞鑫養殖專業合作社,位于北楊集鄉谷孟莊大孟莊,占地40 余畝,成立于2015年3月,總投資500多萬元,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帶動農民工12人。
現階段由于政策的調整及生豬價格的高位運行,以家庭為主體的散養戶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目前是農民工就業的主體。
按照相關政策要求,生豬養殖場在不占用基本農田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一般用地。實際情況是一般用地離村莊太近且碎片化,不適宜建設規模養殖場,適宜建養殖場的多是基本農田。
因為沈丘縣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及屠宰企業,生豬養殖產業鏈條不完善。
由于近兩年受非洲豬瘟的影響,各地種豬存欄量明顯減少,種豬引進困難。
隨著生豬生產形勢的發展,裝備現代化是必然要求。
由于養殖場租賃土地、建筑物等固定資產無土地證和房產證,無法抵押貸款。由于沒有質押部門,享受不到國家對養殖企業的貸款政策。
隨著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工作的常態化形勢下,對農民工從事生豬養殖業的素質要求更高。
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廣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綠色化發展,品牌化提升。完善產業鏈條,由賣活豬向賣冷鮮肉轉變。引進或培植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新建規模養殖場及新購置現代化養殖設備給予補貼,對規模養殖場貸款給予貼息補貼。提高科技對生豬養殖產業的支撐作用,引進推廣生豬生產管理、疫病防控及糞污綜合利用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加大對農民工的技術培訓力度,增加系統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