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文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未止步,黨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奮斗目標始終不渝。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必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征程上更加堅定地牢記初心使命、更為主動地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追求美好生活首先要正確認識美好生活,正確認識美好生活關鍵在于準確把握“美”“好”“生活”這三個重要的概念范疇。對于“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我們來說,生活中的“美”與“好”指向的是一種價值判斷,是在基本生活滿足之后的一種精神充盈、人生幸福、自由超越的實踐生活狀態(tài)。人是一種現實的存在物,存在于當下的生活世界中。但人作為一種“自為的存在物”,有著明確的目的性指向和價值性追求,這是人與普通動物存在著的根本差別:普通動物在進化過程中被動地被外部自然所決定,只能適應“給予的”現實自然環(huán)境;而人既不滿足于自身的現成現實,也不滿足于外部世界的現成現實,而是力圖能動地超越現成現實,追求高于現成現實的理想生活,從而獲得人生的價值體驗,實現自我的解放。從這個意義上說,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既是人類的天性,又是人這一特殊存在物的本質力量的充分展現。正因如此,追求美好生活是人們不變的追求、永遠的期盼。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大同社會”到“世外桃源”,中國古人們對理想社會和自在生活狀態(tài)的描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
雖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未改變,但美好生活的內涵卻是不斷躍遷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只有進行時,沒有過去時和完成時。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而不斷變化,這是由其本質規(guī)定所決定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動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人的需要及其滿足方式跟著發(fā)生快速變化,美好生活追求的具體內容、涵蓋范圍、需求廣度也隨之發(fā)生深刻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對美好生活本質內涵的科學界定與精準判斷。
百年征程,黨心民心,始終心心相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為人民而生、始終不渝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的政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正因為只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從未動搖,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從未改變。“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初心進行了進一步闡發(fā):“守初心,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時刻不忘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永遠不能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疾苦。”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yè)路到復興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奮斗目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370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zhàn)、英勇犧牲;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消滅了在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戰(zhàn)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釁;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面對“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yè)待興的嚴峻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戰(zhàn)勝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zh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始終恪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信念,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在進行社會革命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革命,戰(zhàn)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zhàn),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探索實踐雄辯地證明:無論面臨多大風險和挑戰(zhàn),無論付出多大代價和犧牲,這一莊嚴承諾都堅如磐石。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國共產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始終同人民干在一起,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團結帶領人民不斷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落腳點在“奮斗”,根本在“實干”。“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信,每一項事業(yè),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人一貫強調,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要把精美藍圖變?yōu)楝F實,把宏偉目標落到實處,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否則,再美麗的藍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再宏大的目標也只能是鏡花水月。
“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政黨的最根本區(qū)別,就是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fā)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美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集結號已經吹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和衷共濟、奮力拼搏,繼續(xù)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