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娥,潘好香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煉和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的32字科學內涵,“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1]8。偉大建黨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高度濃縮,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源頭和起點。“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1]8。沂蒙精神作為山東黨政軍民在革命烽火中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一種革命文化形態,它與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形成的一個個支流的精神坐標,共同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25日考察臨沂時強調的,“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2]。
一百年前,為了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熱和黑暗貧窮落后之中的中國人民,為了改變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一派衰敗凋零景象,挽救被瓜分豆剖、亡國滅種的民族命運,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3]。在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中,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沖破重重阻礙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偉大的建黨精神。一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為打破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舊格局,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生死以赴、無私奉獻,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4]。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一系列偉大精神具有共同的基因,它們具有共同信仰的力量“支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靈魂,“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體現的是黨思想先進、信仰堅定的特質,展現了黨強大的政治優勢。
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猶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給苦苦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中國先進分子指明了方向。一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革命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恢宏的壯麗篇章。
在沂蒙精神孕育之初,齊魯大地就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早期創立者和領導者王盡美,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進步刊物《勵新》,在山東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堪稱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典范。王盡美參加中共一大看到了救助國家和人民于水火的希望,他將自己的原名王瑞俊改為了王盡美,以此表達其革命理想的“盡善盡美”之心意;而在生命彌留之際,他還想著未竟的共產主義事業和黨的革命事業,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筆錄了他的遺囑,號召“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他將理想信仰寫滿了短短的生命賬本。
在沂蒙山區,早期的中共黨員通過人民群眾樂于接受的各種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如開辦識字班、莊戶學、冬學、夜校等,并自編教材。這種貼近青年和底層群眾的傳播形式促使馬克思主義在人民群眾中逐漸傳播開來,馬克思主義的樸素真理開始為當時先進群眾所接受。馬克思主義在沂蒙山區廣泛傳播的過程中,逐漸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地域化、沂蒙化,也將沂蒙人民特有的優秀思想品德和樸素的階級感情轉化為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高度政治熱情、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群眾基礎開始建立,這也成為黨落地生根、發展壯大的根基,從而也促進了沂蒙精神的產生。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動力,相較于理想和信仰而言,初心和使命更具體。恩格斯指出“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并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這樣的政黨將是不可戰勝的”[5]。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一經成立,就立定初心。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就將“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6]64確定為黨的奮斗目標,“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建立公有制”[6]64成為中國共產黨創立之時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的本質之所在。
牢記和踐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是貫穿我們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一條主線。正是因為堅守初心、勇擔使命,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對中國的統治,實現民族復興征程上的民族獨立夢與人民解放夢,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正是因為堅守初心、勇擔使命,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正是因為堅守初心、勇擔使命,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正是因為堅守初心、勇擔使命,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四個偉大”,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百年風雨歷程,“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體現的是黨初衷不改、本色依舊的特質,展現了黨之所以強大的強大優勢和鮮明主題。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也是沂蒙精神形成的生命之源。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臨沂考察會見先進模范和當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時曾經說,“我們的革命政權來之不易,主要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而領導人民展開革命斗爭;人民群眾真正跟黨走,相信我們黨,在黨的領導下為人民解放事業無私奉獻”[7],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重要論述深刻揭示出了沂蒙精神形成的生命密碼。沂蒙精神發源于沂蒙革命老區,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沂蒙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翻身解放而進行革命斗爭和革命政權建設實踐中形成的,一部沂蒙革命史就是一部“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為民史。
血雨腥風的沂蒙革命戰爭是實現勞苦大眾翻身的一場革命,也體現了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初心和使命。革命是什么?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革命是反對兩個東西:一個叫做外國的壓迫,一個叫做封建制度的壓迫”[8]288。舊中國,積貧積弱,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爆發的近百年,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沂蒙地區和當時中國其他地區一樣,遭受著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壓榨剝削、帝國主義的凌辱欺侮,再加上匪患橫行,自然災害頻發,災難深重的沂蒙人民在黑暗中苦苦探索和抗爭。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1]3。沂蒙人民在黨組織的正確領導下,也掀開了革命斗爭的嶄新一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暴動和武裝起義如星星之火,在沂蒙大地漸成燎原之勢。
沂蒙革命戰爭是拯救沂蒙人民于水火的一場革命,也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人民群眾的一場革命。尤其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毛澤東同志經過深思熟慮并對各方力量進行對比分析,果斷提出了開展游擊戰爭為主的戰略方針,制定了“堅持依傍山地與不打硬仗的原則”[9]44。1937年9月25日,毛澤東同志致電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內同志時指出:“整個華北工作,應以游擊戰爭為唯一方向。”在電報中,毛澤東同志特地點明“包括山東在內”[9]57。為了開辟敵后戰場,加強山東抗日對敵斗爭的領導力量,奪取抗戰的全面勝利,中共中央曾三次從延安派170多名干部到山東,先后派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六八六團和蕭華縱隊等部隊入魯。在黨中央領導下的這些干部部隊成為開辟沂蒙根據地的領導骨干,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始終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黨為民,民愛黨,黨政軍民形成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在群眾遭劫遇難面臨生命危險之時,山東黨政軍不惜一切代價保衛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主動打擊敵人、保衛人民”成為人民軍隊的神圣職責。在革命戰爭中,為了群眾的利益,十萬將士血灑沂蒙。羅炳輝、符竹庭、李竹如、趙博、王麓水、陳明等黨政軍領導干部和國際友人漢斯·希伯,都長眠在沂蒙這片英雄的土地。在經濟上,山東革命根據地減租減息、土地改革運動和“精兵簡政”等政策的有效執行,削弱了封建剝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民生活,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密切了黨同群眾的關系;在政治上,山東根據地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級人民政府,頒布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第一部《人權保障條例》,實行“豆選”讓勞苦大眾翻身做主人,保障人民政治權益,打碎人民身上背負的精神枷鎖,廣泛建立人民民主政權,使人民群眾翻身;在文化上,開展適合人民群眾的各種教育如冬學、夜校、莊戶學、識字班等,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群眾的無產階級覺悟,讓人民活得更有尊嚴。在山東根據地,正是有了共產黨“以命換命”,率先垂范,與群眾同甘共苦,才有了人民群眾全心向黨,無畏犧牲參軍參戰、奮勇支前,形成人民戰爭的滾滾洪流,演繹出黨政軍民“生死與共、水乳交融”的人間大愛,形成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血肉聯系,從而鑄就了沂蒙精神。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特質。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從北京、上海先進知識分子建立共產主義小組到長沙、濟南、武漢、歐洲、日本等地共產主義小組籌建,從上海石庫門到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中國共產黨于驚濤駭浪和急流險灘中誕生。一百年來,一路走來無不印滿犧牲足跡,一路坎坷卻無不是斗爭的輝煌,有血淚斑斑,更有鐵骨錚錚。1927年,李大釗高呼“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英勇就義;同在1927年,陳延年犧牲時寧死不跪;1928年,陳喬年倒在哥哥赴死的同一刑場上;1931年,蔡和森受盡酷刑,慘烈殉難;1935年,瞿秋白對劊子手說著“此地甚好”,從容就義……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8年的歲月里約有370萬名中國共產黨員在革命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世界上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歷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大無畏的慘烈犧牲!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向歲月深處回望,我們在為“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無數先烈致敬的同時,也探尋得出答案,那就是一代代無畏犧牲、英勇斗爭的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如始、使命致遠。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我們黨在奮斗征程中鍛造了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鍛煉了不畏艱險、不懼強敵,勇于戰勝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浩然風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出一個光明燦爛的新世界。毛澤東同志指出“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產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干這樣的大事”[8]307。百年黨史就是一部犧牲奉獻史、一部斗爭奮斗史,犧牲和斗爭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主題。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體現了黨的頑強意志、優良作風,展現了黨強大的精神優勢,也是沂蒙精神的昂揚基調。在沂蒙革命根據地,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踐行著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追求。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員陳若克為“抗日救亡”跟隨朱瑞來到沂蒙山區,不幸被捕后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據有關史料統計,在孟良崮戰役中,華東野戰軍不畏強敵,敢打必勝,前赴后繼,浴血奮戰,有2800余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9000多人光榮負傷。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和行動踐行了為國家、為人民勇于犧牲的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同時,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還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沂蒙人民身上。沂蒙地區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造就了沂蒙人民不屈服于來自社會的、自然的種種壓迫和束縛,不甘落后、開拓奮進的思想品質和追求自由平等、敢于斗爭的光榮革命傳統。革命戰爭時期,沂蒙人民跟日本侵略者斗爭、跟國民黨反動派斗爭,在蒙山沂水間先后發生了4000余場大小戰斗,當時沂蒙根據地人口420萬人,有120萬人擁軍支前、21.4萬人參軍參戰、10.5萬名革命烈士血灑疆場[10]。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無論面對何種艱難險阻,沂蒙人民從來沒有屈服過,從來沒有低過頭,都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沂蒙人民敢闖敢試,改革創新,不斷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底色。政黨作為政治組織,其政治屬性是第一位的、根本的屬性,而忠誠是所有政治組織都非常珍視的一種政治素養。對黨忠誠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是中國共產黨人刻進骨子里、融入血液中,挺起其精神脊梁的基因和品德。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對黨員提出了對黨忠誠的最基本的政治要求。1921年7月,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第四條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并愿意成為忠實的黨員者……均可以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但是在加入我們的隊伍以前,必須與那些與我們的綱領背道而馳的黨派和集團斷絕一切關系。”這就要求黨員必須忠誠認同黨的綱領和政策,突出了黨員政治品格上的先進性、純潔性。1927年,毛主席同志親自撰寫第一份入黨誓詞并帶著新黨員宣讀:“犧牲個人,努力革命,階級斗爭,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這份入黨誓詞的核心內容“永不叛黨”后來寫入黨章。
在百年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的光輝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風雨而初心不改、遭遇挫折仍不負使命、歷經苦難而淬火成鋼,始終充滿生機活力、受到人民衷心擁護,從最初50多名黨員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擁有95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不斷取得人間奇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成為我們黨發展壯大的強大力量。
對黨忠誠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忠誠必須體現到對黨的信仰的忠誠上、對黨組織的忠誠上、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忠誠上,體現到對人民的忠誠上。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一部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就是千千萬萬共產黨人用堅定的信念、赤誠的鮮血和拼搏的汗水譜寫的,是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付出全部熱情的壯美歷史!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體現的是黨品格高尚、心系人民的特質,展現了黨強大的道德優勢,“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也體現了沂蒙精神的鮮明價值取向。沂蒙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大義忠誠、為人民“舍命拼搏”的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25日考察臨沂的重要講話中將沂蒙精神的特質高度概括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其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
沂蒙地區是全國出現黨的活動比較早的地區之一。在王盡美同志的傳播影響下,在中國共產黨建黨早期沂蒙大地的一大批進步青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沂蒙地區最早的黨組織——中國共產黨沂水支部誕生。在當時黨組織力量還比較弱小,無時無刻不在遭受反革命勢力剿殺的情況下,沂蒙地區的中共黨員依然義無反顧干革命,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比如劉曉浦、劉一夢叔侄兩人,不戀榮華,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叔侄倆在被捕入獄后,面對敵人嚴刑寧死不屈,慷慨就義,這就是對信仰的忠誠,對黨的忠誠。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讓沂蒙人民切實感受到認識到共產黨是真心實意對待老百姓,是自己的親人。沂蒙人民從而將這種認知內化為堅定跟黨走的情感,外化為積極報名參軍參戰、奮勇支前的行動,“最后一碗米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件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兒子送到戰場上”,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形成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車輪隆隆向前,生動詮釋了一個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