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齊文化中的“義”及其在新時代社會道德建設中的價值

2021-01-06 05:46:01
關鍵詞:文化

孫 啟 友

自周人推崇“祥”“義”之德起,“義”在中國人的意識形態領域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義”不僅是人們的道德準則,而且是維系社會安定和諧的行為準繩,縱觀中華民族發展史,“義”作為一種德行和價值取向,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曾發揮重要作用,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理念之一“正義”是對中國傳統德行“義”的發展和完善,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體現了核心價值觀念的社會主義屬性。先秦諸子對“義”的認識和定義各有不同,齊法家之“義”體現了民主、法治的社會科學屬性,而且經歷過實踐檢驗,可以為當今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任務仍然艱巨的當前,探索齊文化之“義”的歷史文化淵源,弘揚賡續齊文化之“義”的優秀思想文化基因,不僅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個方面,而且有助于核心價值觀中的“正義”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因此,傳承和弘揚齊文化之“義”的先進元素在有助于提高社會主義新時代道德建設水平、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時,還將助力于個人發展、家庭和睦、社會穩定。

一、“義”在齊文化中的涵義及特征

先秦諸子圍繞天、地、人“三才”,對仁義之德、天地自然變化之道展開辯論,對于“義”的命題的探討也一直是辯論的重點,《管子》《六韜》《晏子春秋》《司馬法》等齊文化典籍中關于“義”的記載,不僅體現了鮮明的齊文化特征,而且反映了當時齊國在國家治理、軍事、民生中實施“義禮”而治的經驗。為探討齊文化中“義”的思想內涵及文化淵源,現對辭書與齊文化經典中對于“義”涵義的闡釋以及齊文化之“義”的特征進行概括、分析。

(一)辭書對漢字“義”的解釋

在《說文解字》中,“義”解釋為“己之威儀也。從我羊”[1]267。徐鉉認為“義”是“與善同意,故從羊”。同樣成書于漢代的《釋名》對“義”的解釋為“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2]519。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更進一步解釋為:“己之威義也。言己者,以字之從我也。己,中宮。象人腹。故謂身曰己。義各本作儀。今正。古者威儀字作義。今仁義字用之。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今情誼字用之。鄭司農注周禮肆師。古者書儀但為義。今時所謂義為誼。是謂義為古文威儀字。誼為古文仁義字。故許各仍古訓。而訓儀為度。凡儀象,儀匹,引申於此。非威儀字也。古經轉寫既久。”[3]663在《辭源》中“義”有八種釋義,即“①禮儀,容止。②宜,適宜。③善。④道理,意義。⑤情義,恩義。⑥議論。⑦外加的。⑧姓”[4]2725。“義”又常常引申為“正義、道義”,“正義”一詞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對政治、法律、道德等領域中的是非、善惡作出的肯定判斷。作為道德范疇,與‘公正’同義,主要指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人們的行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和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斷人們行為是否符合正義的客觀標準”[5]48。“道義”一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道德和正義”。不同辭書中對“義”的上述釋義,可以作為“義”在不同典籍不同語境中具體詞義進行訓釋的依據。

(二)齊文化典籍對“義”的闡釋

在先秦時期齊國的典籍中,對“義”的闡釋主要有《六韜》《管子》《晏子春秋》等著作。在這些著作中,既有對“什么是義”的解釋,又有對“義”的具體表現形式的舉例說明。

對于“什么是義”,齊文化典籍中存在如下幾種解釋:一是情義、恩義,如《六韜·文韜·文師》中所指出的“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6]13,認為“義”就是與民眾同憂樂、同好惡的恩義;二是禮儀、神態舉止,如《管子·五輔》“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7]198中的“上下有義”是要求上下級之間要遵守禮儀。三是“善”,如《六韜·文韜·守土》認為“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和,和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6]45是仁善的法度;《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中“衣冠無不中,故朝無奇僻之服;所言無不義,故下無偽上之報;身順,治事公,故國無阿黨之議。三者,君子之常行者也”[8]207中的“義”也是善的意思。四是“適宜”,如《管子·五輔》中“八者各得其義”中的“義”,為“八者各得其宜”;《管子·宙合》提出“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常,義立之謂賢”主張 “大人之行”不必拘泥先例常規,提出適宜主張、采取適宜的行動就是賢能。五是公正合宜的道理、舉動、道德,如《管子·心術》“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7]759,君臣、父子之間相處的準則被稱為“義”;“士庶之義,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長”,即士人正確舉動應當是供養父母,遵守君主和長輩制定的法則。在《六韜·文韜·六守》中 “貴之而不驕者,義也”,認為“義”是人處于富貴而不驕橫的自律,是道德的外現。六是符合正義的客觀標準,如《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中提出“義,謀之法也;民,謀之本也”[8]195,認為“義”是謀劃事情符合正義的客觀標準;從“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管子·牧民》)強調所謂“義”,就是行為符合公義,成就必須得到社會認可,不越軌鉆營抬高自己。

據《國語·周語》記載,周人把義、祥、仁稱為“三德”,祥、義之德是周天子進行統治的主要思想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統治階級不僅把“義”作為治國綱領“四維”之一,并進一步對“義”在道德范疇的七種表現形式進行了規范。在《管子·五輔》中把“義”作為為政輔國的五項措施之一,并提出“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饑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凡此七者,義之體也”[7]197,明確指出“義”的具體表現為七個方面:用孝悌慈惠的感情來供養父母子弟,用恭敬忠信來輔佐君主,用公平正直、團結友好來推行禮節,用嚴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來避免犯罪,用精打細算、節約開支來防備饑荒,用敦厚樸實待人來防備內生的禍亂,用和睦協調的國內政治來防備外敵來侵。

上述對“義”的闡釋可以看出,在齊文化中不僅多通過舉例的方式告誡人們怎么做才是“義”,而且對“義”的存在形式進行了界定。

(三)齊文化之“義”的特征

1.“義出于法”的法治特色。以管仲為代表的齊法家提出“義出于法”的觀點,把道德仁義與法治統一起來,通過 “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也”(《管子·任法》),強調仁義禮樂四者都不能與法律相悖,用法律來維護道德,以確保兩者的一致性,從而避免了臣民因“行義”而違法的狀況出現,由此足見管子所倡導的“義”的法治性和先進性。在《管子·君臣上》中,通過“上之人務德,而下之人守節,義禮成形于上,而善下通于民,則百姓上歸親于主,而下盡力于農矣”[7]550,既提倡社會法治,又強調義禮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齊法家強調“義出于法”比孔子強調“君子義以為上”更嚴謹,更理性,齊國在社會治理中義與法相輔相成發揮作用,使百姓行義守法,因而齊文化所倡導的“義”也體現了齊國統治者“民本”“慎刑”的治國理念。

2.“義利并重”的價值取向。先秦諸子的義利觀各有不同,自西漢“尊儒”以后,儒家“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成為后世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向。《管子·勢第》:“獸厭走而有伏網罟一偃一側,不然不得,大文三曾,而貴義與德 。大武三曾,而偃武與力”, 即治理國家務必要文治與武治相結合,張弛有度,不然達不到治理效果。《管子》不僅強調義利并重,而且對義利如何相統一進行了討論。在《管子·五輔》中記載:“明王之務 ,在于強本事,去無用,然后民可使富”“事有本,而仁義其要也”,即:推行王道,通過重視發展作為“本事”的農業,使百姓無饑饉;任用有才能的人,人盡其能,使百姓安于被統治;減輕賦稅,使百姓富裕。這一系列措施是“仁義共要也”,即施行仁義是治理國家社會的要害或關鍵。《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則提出“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義,養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于下者,不務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守于民財,無虧之以利,立于儀法,不犯之以邪,所求于下者,不務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8]159,通過行“義”,使百姓獲利,才能治理好國家。這些記載都闡明了齊國統治階級主張義利并重,以利為根本、義為要旨,義利相統一的觀點 。

3.“節欲以求義”的治理宗旨。齊文化倡導的“節欲以求義”,與孔子的“欲而不貪”“以道制欲”、荀子的“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等觀點形成鮮明的對比。齊兵家在《六韜·文韜·明傳》中,通過“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6]35,強調義勝過私欲,國家就能昌盛;私欲勝過正義,國家就會衰亡;敬謹勝過懈怠,國家就能吉祥;懈怠勝過敬謹,國家就會滅亡。以此告誡人們對“欲”進行節制,使“義”勝過“欲”,從而實現“義勝欲則昌”的目標。齊法家在《管子·牧民》中要求“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其中的“義不自進”要求人們不能為了滿足內心的欲望,而去推薦自己趁機投機鉆營,從而避免了觸犯國家法紀。由此可見,齊文化中的“節欲以求義”觀點更科學,在治理領域更具有可操作性。

(四)“義”在齊國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齊相管仲曾經創造了“九合諸侯”的偉業,其政治思想主要體現為“順民心”的民本思想和“四維”學說,他認為“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管子·牧民》),“禮、義、廉、恥”是治理國家的“四維”,其中“禮”“義”兩條基本綱領規范人的行為,使社會處于有序運轉狀態。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7]11。

《管子》把“義”作為治理國家的四條綱領之一,如果“義”斷絕國家秩序就會出現混亂,社會就不會安定。如果民眾守“義”就不會在社會活動中越軌從事投機鉆營,如果不投機鉆營,則民眾就不會相互欺詐。同時,《管子·五輔》中把德、義、禮、法、權合稱為“五輔”,認為此五者是為政輔國的五項重要措施。《司馬法·定爵》也提出“凡治亂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義,六曰變,七曰專”[9]648,認為“義”是國家治理的七大綱領之一 ,與《管子》“四維說”一樣把“義”作為治國綱領。在探討“義”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時,《管子·權修》提出“民之謹小禮,行小義,修小廉,飾小恥,禁微邪,治之本也”[7]56,認為“謹小禮,行小義,修小廉,飾小恥,禁微邪”是維護國家太平、安定的根源。

二、齊國的以“義”而治

在宗法社會中,家庭關系和政治關系往往是同一的,“義”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在齊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禮崩樂壞的特定環境中,不僅有助于規范人的行為、家庭關系、家族關系、政治關系、社會關系,而且在維護社會秩序、提高軍隊戰斗力、參與國際交往等方面都曾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適身行義

社會治理,首先要治人,因此,齊國統治階級倡導人們要行“義”。在齊國“義”既是內在的行為準則,又是外在的行為表現,因此,“義”是律己修身的關鍵。修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管子·弟子職》“見善從之,聞義則服”要求學子見到善者要追隨,知道義要施行。在《司馬法·天子之義》中主張“士庶之義,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長”,而《管子·禁藏》中“故適身行義,儉約恭敬,其唯無福,禍亦不來矣;驕傲奓泰,離度絕理,其唯無禍,福亦不至矣”[7]1013認為人們因為“行義”、行為合乎社會規范,所以不會因違反規范而受到懲處,因此,個人可以達到避禍、納福的目的,國家也可以避免一些刑罰,實現“慎刑”的社會治理策略。

(二)以義選才

“六守”體現了姜太公主張德才兼備的用人觀。《六韜·文韜·六守》中記載了周文王問姜太公選拔人才應遵循什么標準時,姜太公認為選拔人才應該把握六條標準“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6]38,即姜太公認為一個人具有仁愛、正義、忠誠、誠信、勇敢、智謀等六方面的德行才堪任用。姜太公已經認識到:仁愛的人不會暴戾,從而能夠愛民;守義的人嚴守規矩,不會犯上作亂,不會欺壓百姓;守信的人不會欺君罔上、欺上瞞下;勇敢的人不會懦弱、退縮;有智謀的人懂得審時度勢,相時而動。姜太公以義選才,不僅體現了他在國家治理中對制度、秩序的重視,也體現了他對遵守制度、秩序的重視,是齊法家治理思想的源頭。《管子·禁藏》“禮義足以別貴賤”[7]1012也同樣把禮、義作為評價人的標準。

(三)行義而王

齊文化典籍中記載了許多以“義”為核心的治國理政方法,這些方法的實施是齊國倡導“明王必先行義”,即施行“天子之義”逐步走向強盛、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對于“天子之義”的概念在《司馬法·天子之義》解釋為“天子之義必純取法天地而觀于先圣”。關于如何“以義王天下”的命題,《六韜·文韜·文師》提出“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之所在,天下赴之”[6]13,認為“義”是施行王道的基礎;《管子·幼官》提出“尊賢授德則帝;身行仁義,服忠用信則王”;《管子·霸言》認為“霸王之形,德義勝之”;《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則認為“安仁義而樂利世者,能服天下”[8]191。由此可見,此處的“義”是“王義”,齊國統治者認識到“義”既是治理好天下的行動宗旨,又是統治者在治理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與《墨子》“是以知義之為善政”的主張相一致。《管子·君臣上》也認為在上的人以德而治,在下的人要恪守本分,“義”和“禮”在上形成了典范,才能使百姓向上親附于君主,向下致力于農業生產,強調了君主必須先樹立以“禮”“義”為核心的行為道德典范。

(四)教民以義

教化百姓是促進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的有效途徑之一,齊國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教民以義,可以使外在的社會規范內化為臣民的自覺意識,從而實現政通人和的社會治理目標。《司馬法·天子之義》“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經綸,使不相陵。德義不相踰,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9]483強調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管子重視對國民實施道德教育,在《管子·幼官》中“通之以道,畜之以惠,親之以仁,養之以義,報之以德,結之以信,接之以禮,和之以樂,期之以事,攻之以官,發之以力,威之以誠”[7]184,“義”是君主教化百姓的內容,應注重以“義”教化百姓。 《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中晏子回答齊景公什么是“明王”時,強調在判斷“明王”的標準中有一條標準是能夠以“義”教化百姓。以“義”教化百姓既是齊國實施禮義之治的前提,也為齊國統治者通過“慎刑”緩和階級矛盾奠定了基礎。

(五)強軍圖霸

《孫臏兵法·將義》是專門講述“義”對于一位將領重要性的篇章,“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故義者,兵之首也”,強調了“義”是統帥軍隊的首要因素。《司馬法·嚴位》強調戰爭的正義性,“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斗,以信專,以利勸,以功勝。故心中仁,行中義,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8]746,在“義”決定戰爭的勝敗問題上,《管子·七法》以“勇而不義傷兵,仁而不法傷正。故軍之敗也,生于不義;法之侵也,生于不正”強調“義”之重要性,《管子·五輔》通過“上下和而有禮義,故安而動威,戰勝而守固,是以一戰而正諸侯”強調一戰而正諸侯的關鍵是以“義”而戰。

(六)外交諸侯

對于“義”在外交中的應用,《管子·幼官圖》 “八會諸侯,令曰:立四義而無議者,尚之于玄官,聽于三公”,通過立四種義行使得其他諸侯無異議,強調了“義”在會諸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齊桓公通過割地贈燕、還地與魯在諸侯間塑造了守信義的形象,并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使一些小國愿意歸附齊國,在與諸侯國鄄地會盟時被諸侯共推為盟主。晏子主張“內安其政,外歸其義”(《晏子春秋·內篇》),認為通過施行政令使國家內部社會安定;對外只有以依靠德行道義才能使別國歸順。齊景公通過禮遇困境中的衛靈公、攻吳救宋等舉措,塑造了自身尊禮愛人、維護公義的盟主形象,在衛靈公和宋國的感激中,擴大了自己的霸主勢力。

三、齊文化中的“義”在當代道德建設中的價值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10]5由此足見,“四維”仍然是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對于推動當今社會的治理、維護社會秩序仍然有重要的價值。沈永福教授也指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增強道德主體的自覺自律是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的關鍵”[11]。基于上文對齊文化中“義”的多角度認知,發現齊文化中的“義”可以為目前所面臨的道德難題和道德建設提供許多有益啟示,因此,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道德建設進程中,對齊文化中“義”的先進性弘揚和創新性應用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有助于提升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

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依賴每一個社會成員道德水平的提升,而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徑和關鍵環節正是增強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自覺自律。“義”是一種自覺自律的道德行為,因此,《管子·幼官》主張“通之以道,畜之以惠,親之以仁,養之以義,報之以德,結之以信,接之以禮,和之以樂,期之以事,攻之以言,發之以力,威之以誠”[7]184,通過以“義”教化百姓,使“義”內化于百姓之心,從而使百姓自發地盡職、盡責。通過上文對齊文化中“義”的解析可以發現,從社會性的角度看,“義”本質上是一種受社會關系決定的社會意識規范;從個體的角度看,“義”就是人的實踐精神的體現。“義”是道德主體在對于時代的倫理使命和教化責任的自覺擔當和深切認同的基礎上,主動將道德觀念與意識付諸于行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社會核心價值的建立,則是通過對“公義”及其價值效用的不斷理解、呈現、認同而逐步實現的。在新時代,倡導以“義”為核心的價值觀,不僅有利于強化社會成員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引導人們在盡責的過程中深化對“義”之價值的認同,最終使其自覺踐行“義高于利”“先義后利”,自覺超越“利”的束縛,在實現社會成員道德水平提高的基礎上,實現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有助于形成和諧平等的家庭觀念

家庭和諧有助于社會穩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12]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家庭倫理面臨著沖突與挑戰,親子關系緊張成為影響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構建和諧的現代親子關系不僅是重要的現代倫理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齊文化雖然強調父權至上,但也通過“義”提倡父子之間慈孝的平等互動關系。《管子·五輔》中提出“義”之一體為“孝悌慈惠以養親戚”,“孝”是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心奉養并順從,“悌”是要求弟弟要敬愛兄長,“慈”是要求父母要關愛子女(如《管子·形勢解》有言“慈者,父母之高行也”),“惠”是要求以仁愛之心關愛他人。《管子·心術》“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提倡父與子相互之間要有義。《管子·形勢解》通過“和子孫,屬親戚,父母之長也。治之以義,終而復始” 強調了父母在營造良好的家庭關系方面所應承擔的主導作用,也同樣是在《管子·形勢解》中,通過“父不父則子不子”,強調了“父慈”方能“子孝”這一親子關系的雙向互動態勢。我國當前倡導的和諧家庭建設,正如洪天慧在《中國和諧家庭建設報告》提到的“是一種以家庭成員的全面發展為基礎,家庭成員之間、家庭與社會之間、家庭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是精神文明建設在家庭領域中的拓展和延伸”。我們從齊文化中的“義”在規范家庭成員關系的論述中可以得到改善當代家庭親子關系的啟示:父子雙方各盡義務,家庭成員各盡其責,不但能使親子關系、家庭關系和諧,而且能夠使家庭成員不斷提升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從而營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氛圍。

(三)有助于營造公正尚義的社會風尚

齊文化中的“義”著眼于維護國家的整體利益,強調“秩序”“相宜”“不越軌”“道義”“欲不勝義”,這些都要求社會成員履行道德義務,有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社會環境的優劣取決于國家、社會、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齊文化中對“義”的闡釋,為人們解決義利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實施行為自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齊文化中“尚義”的優良傳統,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反對見利忘義,在行動中始終把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弘揚以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為重的精神,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形成公正尚義的社會環境,從而推動新時代我國道德建設取得建設性成效。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高清三区| 69视频国产| 成人夜夜嗨|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91久久夜色精品| 久久性视频| 国产午夜不卡|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激情乱人伦| 五月婷婷综合网| 欧美啪啪一区|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青青草综合网| 午夜在线不卡| 亚洲va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天堂成人在线| 亚洲成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亚洲综合天堂网| 欧美啪啪一区|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麻豆精品在线|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色首页AV在线|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色视频国产|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性欧美精品xxxx|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