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菲
青年馬克思將批判一切舊哲學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在接觸到物質利益的難題之后,他轉向現實的生產,尋求走出人們的生存困境的良方。“整個的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7頁。在馬克思看來,西方現有的經濟學、哲學和社會學思想將人的存在方式生產活動肆意簡單化了,要么將生產簡化為生產物質的經濟活動,要么將生產視為絕對精神的運動,或者將生產視為理想化的生產實驗,忽視生產作為“現實的人”的生命活動本身的內涵、意義和價值。因此,在對人的存在的嶄新理解過程中,馬克思發現生產問題、揭示生產內涵、彰顯生產價值,構建起了與傳統理解方式中的生產迥然相異的系統理論。
馬克思最偉大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都與“生產”相關,馬克思極其重視生產問題,其著作蘊含著關于生產的豐富思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資本論》等論著中,馬克思對生產的論述突破了西方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對生產問題的認識,與國民經濟學家單純對物質財富生產的關注和力挺大相徑庭,馬克思對生產保持著開放的態度,探索生產所面向的更多可能。
在西方傳統思想與近代思想史的大背景中審視馬克思的經典文本,不難發現馬克思對生產的理解與古典經濟學家對生產的理解存在著顯著差異。古典經濟學家將生產問題做了簡化處理?!皣窠洕鷮W之父”亞當·斯密以《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開啟了“生產致富論”,生產的目的被簡單地歸結為創造物質財富。大衛·李嘉圖更是專注于利潤問題,強調“為生產而生產”。讓·巴蒂斯特·薩伊使斯密的學說更加系統化和通俗化,并提出效用價值論,認為生產只是為了制造效用。古典經濟學派重視人們生產活動所能實現的直接收益,專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交換和生產規律研究,致力于研究如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提高生產物質財富的能力和水平。在這些國民經濟學家看來,資本主義的生產比封建主義的生產更加優越高效,新的生產帶來更為富饒的物質產品,能夠換取更多的財富,因而是一種自然的、永恒的、一般性的生產。馬克思敏銳地覺察到,古典經濟學家將生產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生產的核心訴求被偷換成為數量的增加,這種處理表面上將生產問題簡單化了,但實際上卻是“對人的漠不關心”(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1頁,第159頁,第159頁。。生產作為人的存在方式,一方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的核心內容。如何對生產進行生命化、社會化、歷史化的理解,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尋求現實的可能,是生產問題應有的內涵。馬克思逐漸意識到國民經濟學家所理解的生產已經被資本裹挾,他強烈批判這種“為生產而生產”的理論,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虛假繁榮所掩蓋的生產困境,希冀破解生產異化的難題。
青年馬克思接觸物質利益的難題之后,意識到黑格爾的思辨唯心主義顛倒了現實關系,認為,精神生產不能代替現實的物質生產,局限在抽象的邏輯領域不能真正理解現實的生產,也不可能解決現實的生產困境。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意識到物質的生活關系存在無可替代性,并開啟了從政治經濟學領域理解生產問題的路徑。 《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與《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為馬克思理解生產問題開啟了新的視角。恩格斯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私有制所帶來的階級分化和一系列社會矛盾,給予馬克思新的靈感和啟發。馬克思對生產的最初闡述,就是從批判性的視角對生產問題進行分析,這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有鮮明的表達。
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對生產異化的批判是建立在對生產勞動的分析之上的。討論勞動問題,就是在討論生產問題?!爱斘覀儐杽趧拥谋举|關系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問的是工人對生產的關系?!?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1頁,第159頁,第159頁。盡管勞動在一般意義上被理解為一種抽象的存在,但是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勞動與生產實現了統一,生產是抽象的勞動的感性存在形式,而馬克思對一切舊哲學的批判就基于對感性的現實的關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勞動對它的產品的直接關系,是工人對他的生產的對象的關系?!?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1頁,第159頁,第159頁。在《手稿》的《序言》中,馬克思指出,自己的研究基于對國民經濟學認真的批判分析,生產問題不是停留在“烏托邦的詞句”,而是被視作現實的“世俗的事物”。正是基于對國民經濟事實的分析,馬克思發現,當前生產勞動中存在的一系列事實悖論,正是這些悖論揭示了當前生產的異化問題。
第一個事實,生產勞動在制造財富的同時帶來大量的貧困。
生產本應如國民經濟學家所言帶來源源不斷的社會財富,整個社會應該在大機器不斷的轟鳴聲中、在人們不懈的繁忙生產中呈現出一派富足、安樂、欣欣向榮的美好圖景。但在實際的生產場景中,生產的規模和影響越大、生產的財富越多,生產者本身越貧窮,“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頁,第163頁,第162頁,第163頁。法國的西斯蒙第曾斥責這種無限追求財富的理論忘記了人,造成國家財富和人民生活的對立,國民財富急劇增加而人民卻日益貧困。作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對勞動群眾的苦難生活抱有無限同情,這實屬難能可貴。他對資本主義的掠奪式生產也存在罕見的警覺,但卻局限在小生產者的立場上,不能理解這種生產的根本問題之所在,因而,只能對資本主義分配關系和大工業生產進行譴責。財富和貧困的對立,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所帶來的最終結果,不分析現實生產的前提和生產過程,就不能真正發現問題,更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第二個事實,生產勞動成為外在于人的活動,只是一種工具性的手段。
生產的主體是人本身,任何人(有生產能力)只要生命存在,就必然進行各式各樣的生產活動。從黑格爾對勞動的論述中馬克思獲得啟發,他指出,人們通過生產實現對世界的改造,并由此真正確證自己是類的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頁,第163頁,第162頁,第163頁。。異化的存在使得類生活,也就是自主的生產活動,變成了維持個人生存的手段。經濟學家專注于生產創造財富的功能,其實已經開啟了對生產工具性的理解。無論是生產創造財富說還是生產創造效用論,經濟學家專注于生產所創造的物質(效用),卻忽視了生產本身作為人的生命活動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意義。誠然,從功利主義結果論的角度理解,生產勞動為人類生存繁衍提供了必需的物質、精神產品,生產勞動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地位。但是,生產對人的重要性遠不僅如此。就廣義的生產而言,人類的一切能動活動,都可以理解為生產勞動。生產勞動必然產生產品。產品存在有形和無形之分。有形的產品包括器物、典籍、制度等,無形的產品是一切生產活動作為環境對人的塑造和影響。無形的影響是生產勞動內在于人的體現,也就是說,生產勞動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不僅提供人們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同樣在塑造人的外在氣質、精神面貌和意志品格,生產對人的影響是切切實實的存在。當人們僅僅將生產視為人維持個人生存的手段時,就忽視了外在的物質產品以外的影響,蔑視生產對人本身的塑造和提升功能,將生產徹徹底底排除于人之外了。
第三個事實,生產被異化成為動物式的活動。
馬克思曾明確區分人類活動與動物活動的不同,認為這種不同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從物種的整體性來看,人類作為一個與動物不同的物種,關鍵就在于人類物種的整體特性是自由且有意識的。也就是說,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自由的動物,人自由地選擇進行何種生產,并且為追逐某種目的、意義進行著生產活動。其次,從生命與活動的統一性來看,動物的生命建立在活動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動物的所有活動都是生物機能性的活動,飲食、繁衍、競爭都是為了生命的存續。動物的生命與活動表現為直接同一性。人類的生命與動物生命不同,人類的活動不僅僅是為了生存,人類突破生存的外在規定性,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活動,創造人類生活,凸顯人類的自由與意志。最后,從內在的本質來看,動物由于生命與活動的直接同一,生命就是為了生存,所以動物沒有本質。人類的生存活動只是維持生命的手段,而人類的本質就在于有意識的生命活動, “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頁,第163頁,第162頁,第163頁。。但是,“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去他的生產的對象”(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頁,第163頁,第162頁,第163頁。,將人類對動物所擁有的一切優點轉化為缺陷。生命活動的自由本性轉化為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外在強制,人們僅僅為維持生存而進行生產,吃、喝、生殖等機能性活動脫離人的其他活動成為人的唯一和終極目的,人類再次演變化動物。有意識、有目的的生產活動轉變成為僅為滿足交換需要的物質生產,生產的意義與價值體現為產品的市場價值。人類在這種生產中蛻變成為經濟動物,為滿足經濟利益進行重復性、機械性的生產。
第四個事實,生產活動成為對自然的背離與掠奪。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頁。自然界是人的身體、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為人類一切生產活動提供前提和條件。具體而言,自然界為人類的生產勞動提供現實的生產工具,盡管是比較原始與粗糙的工具;自然界的豐富物產為人類提供進一步加工的生產資料;自然界的廣闊空間為實現生產提供開闊的活動空間。自然界同樣在雙重意義上為人類生產勞動提供生活資料:一方面,提供生產勞動的對象,使生產活動存在;另一方面,在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維持人們肉體存在的生活手段。人類的生產活動對自然界存在如此強烈的依附關系,毀滅自然的行為與活動本質上就是破壞人類自身的生存?,F實的生產使得工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如此緊張與尖銳:一方面,工人成為自然界的奴隸,工人越是要通過生產勞動占有自然外部世界,便越是失去生活資料;另一方面,自然界作為人的對象化的本質力量,以異化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人們僅僅從外在的有用性的關系理解自然,在通常的物質工業活動中把握自然界。自然的豐富內容未曾展開,自然科學和哲學始終處于疏遠的狀態,以致兩者的暫時結合都成為離奇的幻想。
總之,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馬克思視野中異化的生產,可以這么說,異化的生產是一種制造赤貧的生產,是一種外在于人的工具性生產,是一種動物式的生產,是一種與自然背離的生產。這種異化的生產暴露了古典經濟學家只追求物質財富的偏狹、舊唯物主義哲學家對人的感性生活機械式的理解,對“現實的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內涵選擇性忽視。這種生產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國家財富豐裕、社會秩序穩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的預定目標。馬克思批判這種異化生產的事實,就是為了揭露“為生產而生產”的異化生產背后的根源,揭示資本統治邏輯的局限。資本無視生命、無視自然、無視人本身。必須恢復生命對資本的優先性,才能擺脫資本對生命的無限侵占與壓榨。
對于馬克思而言,生產絕不僅如經濟學家所謂的如何增加物質財富那么簡單。生產也不是黑格爾所謂的思維的生產過程,困在概念里的生產將豐富的感性歷史抽空,只是思維邏輯演繹的概念游戲。當然,生產更不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所謂的生產實驗,在真空的“試驗田”中,生產走向必然的流產。馬克思所面對的是資本統治的世界,資本在一切領域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資本取代神成為主宰世界的最高權威,是考察一切問題必然繞不開的現實?,F實的生產就是被資本主宰的生產,也就是被資本所異化的生產。資本邏輯是造成生產困境的根本緣由。所謂資本邏輯,即是資本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自身增殖和利潤最大化的天性。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頁。資本將增殖自身和利潤最大化作為終極目的,從不在意資本之外鮮活的生命。受資本邏輯主宰的生產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人與自然本性的分離(具體表現為盲目的技術崇拜、欲望至上)、人與自然競爭的加劇。
資本邏輯是一種追逐利益的邏輯,必然將置身于生產中的人塑造為絕對利己的“理性人”,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徹底成為赤裸裸的利益關系,加劇人與人之間的緊張與對立。
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6頁。資本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掠奪與傾軋。代表資本貪婪本性的資產階級,始終對除了勞動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予取予求。 《烏托邦》的作者莫爾曾不無憤慨地描繪資本邏輯主宰之下“羊吃人”的人間慘劇。“圈地運動”一方面損害農民的利益,使無數農民流離失所、一無所有,被迫卷入資本生產之中;另一方面造福了新興的資產階級,輔助資本家完成資本積累,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與廣闊的市場空間??梢哉f,資本邏輯最初的確立就是建立在新興的資本家對農民的直接掠奪之上。資本邏輯的天羅地網越織越密,無論是以泰羅制為核心的福特制生產模式還是后福特主義的生產模式,資本家對工人的索取無處不在而又更加隱蔽。無論是在“財富正增長的社會”中,還是在“社會的衰落狀態”下,資本與勞動的分離使工人始終是為了生存而遭受深重的苦難。資本家的眼中只有“死的”錢財如何盈利,對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冷漠無情,瘋狂壓榨工人的剩余勞動、無限延長工作時間,突破身體的極限。“資本由于無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勞動,像狼一般地貪求剩余勞動,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身體的極限。”(12)馬克思: 《資本論》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306 頁。財富伴隨資本家與無產者的對立在資產階級一方不斷積累,貧窮也在另一方不斷堆積,兩個階級的矛盾亦不斷積蓄,最終資本將吞噬自身,實現“辯證的否定”的過程。
資本邏輯是一種技術邏輯,必然使處于生產中的人成為一臺為生產而生產的機器,造成人的生存手段與內在本質的分離。“人是機器”曾是機械唯物主義者刺向中世紀宗教神學的利劍,因推崇人的存在與尊嚴,為人類思想帶來了啟蒙主義的理性之光。但是,資本主義重新將人變為機器,則是資本對人類的貶低與蔑視。
資本追求高效、擴大化的生產,必然使分工更加徹底。處于生產流水線上的人從“全面生產”的人變成“片面生產”的人,奔忙于片面、簡單、重復勞動的人不可避免地淪為機器的附屬品。工人們“不僅僅是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奴隸,他們每時每日都受機器、受監工、首先是受各個經營工廠的資本者本人的奴役”(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頁,第38頁。。生產之于人的意義本應如黑格爾在討論勞動問題時所借用的奴隸與奴隸主的隱喻,奴隸因勞動的現實性與創造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人,人因生產而實現人的類本質,享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但在資本邏輯統治之下,生產僅僅成為勞動者謀生的技術手段,“現代的工人只有當他們找到工作的時候才能生存”(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頁,第38頁。,而勞動者為了謀求實現自己活動的手段而不斷掙扎。生產活動在生存壓力面前必然成為一種外在的強迫,成為令勞動者愛恨交加的宿命。
資本邏輯是一種不斷刺激物質欲望的邏輯,物質擠占了生產者的全部生存空間與發展時間,生產者迷失在物質欲望之中,喪失了批判精神和崇高追求,難以逃脫精神空虛、虛無主義的命運。
無論社會發展到哪個階段,資本家作為資本的人格化,欲望都在驅使資本家非人性化地對待無產階級勞動者,無限延長工作時間,榨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同時操控社會輿論掩蓋自身剝削的本質。有產者從選擇資本邏輯作為首要原則的那一刻,就自動放棄了自身的人類屬性,選擇了物化屬性,既在非人性化地對待他者,也在非人性化地對待自身。正如馬克思批判道:“享受這種財富的人”,一方面,恣意放縱的個人行為把別人如奴隸般驅使而滿足自己的貪欲;另一方面,“他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做可犧牲的無價值的存在物”。(1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7頁。資本市場的動蕩與角逐往往促使部分資本家在激烈的競爭中走向失敗與破產,此時,非人性化的待遇對資本家而言才真正由理論轉變為了現實。
“發財欲”對無產階級更是一種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就肉體而言,勞動者在“發財欲”的驅使下,只能通過自我壓榨的方式獲得更高的收入,這加劇了生產者的生產活動與人自身的分離?!鞍l財欲”是沒有止境的,勞動者對自身的強迫也是沒有盡頭的。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勞動者在拿到工資、提高收入以后,毫無察覺地自動走向資本編織的欲望深洞——消費主義。消費主義鼓吹無節制消費的合理性、正當性,建構、引導虛假需求,調動和激發大眾的消費欲望,促使人們沉迷于欲望滿足、新奇體驗的庸俗快感之中,喪失對人生價值和終極意義的崇高追求。“消費主義的價值傾向是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客觀邏輯相一致的,消費主義適應了資本增殖的需要,也是資本增殖的一種主動的文化策略?!?16)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耿建新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第2頁,第60頁。消費主義借助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催生主體想象、構建意象形態、身體擬象敘事等方式,完成對大眾審美、視覺、身體、輿論的全方位操控。(17)崔健:《消費主義的資本邏輯、意識形態屬性及其批判》,《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年第6期。這一切以隱蔽的意識形態的方式完成,普羅大眾在商品幻象的引誘之下溫和地走進符號堆砌的“良夜”。
資本邏輯支配下的生產具有盲目性、短視性的特點,只關心眼前利益的得失與成敗,忽視自然界對人類的長遠意義,導致嚴重的生態問題。
具體而言,資本生產的經濟理性以“計算和核算”的原則,自然界以其自身的“有用性”被納入生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市場原則為基礎,人們為獲取更多利潤,不惜毀壞生態。對此,有學者批判道: “這種把經濟增長和利潤放在首要關注位置的目光短淺的行為,其后果是相當嚴重的,因為這將使整個世界的生存都成了問題?!?18)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耿建新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年,第2頁,第60頁。從根本上來說,資本無限擴張的欲望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存在無法彌合的矛盾,這決定了資本邏輯必然是反自然的邏輯。依靠所謂的“自然環境資本化”,寄托于“科技進步” “發展循環經濟”等方法,都沒有擺脫資本邏輯的思維,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理性與生態理性對立引發的環境危機。虛假需求刺激下的高消費、高生產更是促使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張,加重生態環境的負擔,對自然界造成無情的“褫奪”。自然界不僅需要提供生產空間、原材料等,還要充當現代工業骯臟的“后廚”與散發氣味的“下水道”,承接無休止的垃圾與廢料。資本邏輯的全球擴張造成生態危機的全球蔓延。發達國家借助政治、經濟、軍事、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生態殖民”,不平衡的國際分工加快了對資源的掠奪,最終,一方面是歐美發達國家的良好生態治理形象,另一方面則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極度污染現狀。然而,生態環境的整體性,使得這場資本與環境較量的災難性后果最終將由全體人類共同承擔。
概而言之,正是由于受資本邏輯支配的生產利益至上、技術至上、追逐物欲、忽視自然,致使資本宰制下的生產出現了人與人的對立、外在手段與內在本質的分離、人與自身的背離、生產與自然的競爭。擺脫異化生產的困境,需要擺脫當前的資本邏輯,走向一種符合人類本性的邏輯,實現更加和諧有序的生產。
面對生產困境,不同思想家為尋求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各異的方案。黑格爾試圖通過回歸絕對精神,通過絕對精神的自我回歸在意識領域解決生產窘境。然而,黑格爾所理解的生產終究是意識的生產,只停留在思維、精神領域,與現實的生產無涉。費爾巴哈的生產是作為人的類活動而出現的,他所理解的人類活動是人的情感活動,他寄希望于“愛的宗教”來解決現實的麻煩。費爾巴哈實際上還停留在唯心主義的思維水平,無法把握人類的現實生產活動的復雜性。至于空想社會主義者,由于他們忽視物質生產的客觀規律,無論對未來公社的生產構想多么完善,都不能不走向破產與失敗。空想社會主義的落腳點在道德,而不是現實,對現實社會的生產活動,他們缺乏理性的分析和透徹的理解。應該說,馬克思解決生產困境的方式更徹底,因為他著眼現實的生產,回歸真正的生命邏輯。
資本邏輯追逐利益,無視人的生命。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局限在財富問題上,只關注生產勞動在財富創造上的作用與功能。馬克思對生產的解讀,從一開始就突破了單純的物質范圍,將生產勞動放在人之為人的生命本質活動高度來考察。
第一,馬克思將生產活動定義為人類歷史的前提性活動。在對費爾巴哈、鮑威爾等人的哲學的批判中,馬克思將生產界定為區分現實活動與意識活動的關鍵。現實的個人、他們的活動以及物質生活條件,都是純粹的經驗的活動。生產活動的物質性、經驗性是確證人類歷史客觀性與現實性的可靠保障。
第二,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需要肉體組織以及個人與其他自然的關系正常運轉,而生產活動正是生命組織存續的證明,是個人與自然等關系保持正常秩序的中介。有生命的個人正是在持續生產著的個人。
第三,生產活動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頁,第520頁,第163頁。動物的活動主要為維持生命適應自然。人的生命活動生產,不僅為肉體存續,而且生產出人的物質生活世界。
第四,生產活動與人的生命活動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一個人如何表現自身的生命,“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頁,第520頁,第163頁??疾炝艘粋€人的生產活動,也就明確了該個體的生產、生活方式,理解了他的內在本質。
第五,馬克思還關注到生產活動與交往活動的關系,明確生產決定了交往的時間、空間范圍,而交往同樣作用著生產。
總而言之,馬克思將生產作為考察人類歷史的切入點,將生產活動定義為人之為人的生命活動,生產多方面的規定性成為人類豐富個性的外在展現。
資本邏輯刺激人類無限的欲望,制造虛假需要,忽視人真實的需要。生產從其自然的意義上理解,本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合理需要。馬克思的生產理論從現實的社會性與實踐的生成性的角度理解人的需要,認為生產應該滿足人的具體的歷史的需要。無論是黑格爾借助抽象的精神勞動來滿足人類需要,還是費爾巴哈借助“愛的宗教”實現感性的需要,他們均身陷抽象的泥潭,無法理解現實的需要與需要的滿足。
首先,馬克思明確人的需要本性,指出,需要與生命活動直接關聯,任何人均圍繞需要而活動,并為滿足某種需要而努力,“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頁。需要是人類的自然本性,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開展生產活動。人們通過生產活動,與自然發生相互作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確認自身的自然力、生命力。
其次,馬克思揭示了人們總是通過生產活動,滿足自身的社會性需要,在生產中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叭藚s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頁,第520頁,第163頁。生產活動是人的能動的活動,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地規劃生產,在生產中運用、發揮人的本質力量。
最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再次強調了需要與人的本性的內在關聯: “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往、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頁。兩性關系、交往與分工從生產的角度來看,無疑是一種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本性需要,也就是說,生產、生產關系是服務于作為人類本性的需要。
馬克思沒有詳細鋪陳人類的需要。他將需要總體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即滿足吃、喝、睡的物質需要,第二個層面指前一個需要引起的新的需要,第三個層面即人們創造歷史的需要。我們可以結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整體理解作為人類本性的需要。基礎需要是生存需要,即馬克思的第一個層面的需要,是對滿足生命活動的物質的需要。對資本邏輯的批判,也正是針對其僅僅停留在物質需要的層面,忽視人類生命多樣性。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的需要,這些需要主要是情感方面的需要。情感建立在人與人的聯結之上,人們在生產中建立人與人的聯系,情感的產生與維系乃至破裂均伴隨著具體的生產活動而變化。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資本邏輯宰制下的生產將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精神性的需要偷換為物質消費的滿足,不僅拉低了需要的層次,更是對人性的貶低,忽視人作為精神動物的內在要求。復雜生產活動的實現恰恰是要滿足人類精神的崇高需要,恢復人之為人的尊嚴。而人的自我實現的要求與人類創造歷史的需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資本邏輯支配的生產是一種消費主導生產的模式,本質上將人理解為一種消費動物。馬克思的生產理論將生產理解為自由和天然創造力實現的過程,主張恢復人的創造性。借用馬克思主義的反對者羅斯巴德的話來說,“關于共產主義條件下的工廠和工業生產,就沒有任何權威指導;相反,統一是靠類似于交響樂團里音樂家的協調方式實現的?!?24)莫瑞·N.羅斯巴德:《古典經濟學:奧地利學派視角下的經濟思想史(第二卷)》,張鳳林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523-524頁。也就說,透過生產,馬克思不僅看到了人的本質需要,還體察了人類書寫歷史實現自身的創造過程。
抽象的經驗主義者認為歷史是由一堆僵死的事實堆砌而成的,唯心主義者則認為歷史是抽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實際上,兩者都沒有發現建立在生產之上的歷史是人類的創造性活動,生產中的人們不僅進行著物質的變換,還進行著精神的創造,推動歷史不斷向前演進。首先,“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頁,第527頁。個人的存在建立在生產活動的基礎上,從事生產的個人在作為歷史得以開展的首要前提和必要保障的同時,作為創造活動的主體而存在。其次,歷史的記載和歷史進程建立在自然基礎和人們生產活動的變更之上。人們生產自身的物質生活資料,同時開創著自身的歷史。人們的一定生活方式、生命展現形式與自身的生產方式存在高度一致。最后,人們生產活動范圍的擴大、交往活動的拓展推動人們開創世界歷史。各民族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生產的現實水平,生產的發展,分工的演進,推動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歷從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級所有制向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演變。所有制演進的歷史揭示了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均是建立在人們的生產結構之上的事實。人們的生產活動具有豐富的內容,通過生產不僅創造出新的物質資料,還創造了思想、觀念和意識,構建了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精神產品。正是通過現實的生產,匯集了解放人類的真正力量。正如“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釘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2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頁,第527頁。,生產活動促使人們創造新的歷史,形成推動人類解放的現實力量。
正如奧地利經濟學派羅斯巴德對馬克思的評價,“在他(馬克思)的經濟巨著中,共產主義條件下的人已經從異化的人轉變為審美的人,他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待每一件事情?!?27)莫瑞·N.羅斯巴德:《古典經濟學:奧地利學派視角下的經濟思想史(第二卷)》,張鳳林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523頁,第529頁。其實,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就指出:“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具有審美能力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2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頁,第10頁。也就是說,“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2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頁,第10頁。,具有審美能力的大眾是符合審美的生產造就的,審美的邏輯內在于生產本身。問題在于,審美是如何貫徹在生產之中的?或者說,生產活動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審美活動?
從產品與人的關系來看,人類是按照美的規律構造自己的產品。馬克思從人類對待生產的方式與動物對待生產的方式中獲得靈感,指出,動物的產品直接歸屬于動物的肉身,因此,動物的生產是按照其自身所屬的種進行的。但是,“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3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頁。人的生產的全面性,使生產不僅按照對象的物種、本性進行,而且在生產中注入人的目的、審美、意志,使產品符合人們的審美意愿和審美情趣,實現人的自由意志。因此,整個生產過程對生產主體而言,既是自由意志的實現過程,也是美學生成、創造和體驗的過程。產品成為審美結晶,尋求著新的理解和創生對象。最終,“經濟活動將轉變成藝術活動……行星本身將變成新的人的藝術作品。異化的世界將讓位于美學的世界?!?31)莫瑞·N.羅斯巴德:《古典經濟學:奧地利學派視角下的經濟思想史(第二卷)》,張鳳林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523頁,第529頁。
從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理解生產,自由的生產實現了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因而生產也就成為了一種審美活動。一般而言,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主體和客體處于對立關系之中。無論人是運用規律支配自然,還是運用規范來維持制度和人際關系,都需要主體做出一種主觀努力。所以,在這一過程中,主體和客體處于一種緊張、對立的狀態。但在自由的生產之中,正如中國傳統哲學中莊子所謂“庖丁解?!钡臓顟B下,由于“技進于道”,生產成為樂生的要素,人和自然、主觀和客觀達到和諧一致,主體在生產成果中直觀自身。生產也就成為了一種享受活動、審美活動。正如馮契所言,“從美學來說,自由就在于在人化的自然中直觀自身,審美的理想在灌注了人們感情的生動形象中得到了實現。”(32)馮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7-28頁。
概而言之,馬克思深入現實的生產尋找破解資本邏輯的秘密,將生產回歸生命,緩解生產中人與人的對立;將生產回歸真實的需要,實現生產作為外在手段與內在目的的統一;將生產回歸創造,異化的生產恢復為人的實現的過程,實現人與自身的統一;將生產貫徹審美,實現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人與自然的統一。由此,“現實的個人”通過“真正的生產”不斷解決人的生存困境,獲得解放的現實力量,走向人的全面發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