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新
匯聚各方力量努力打造廣東高水平學術期刊
陳建新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文化科技水平及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但同時也存在學術期刊的發展與學術發展水平不匹配,部分承載著我國創新研究成果的優秀學術論文外流的現象。加強學術期刊的建設,進一步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培育世界一流學術期刊的重大問題,引起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關注。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2018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會議強調了“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
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期刊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希望你們再接再厲,把刊物辦得更好。”5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中宣發〔2021〕17號),學術期刊繁榮發展工作進入實質性全面推進階段。
學術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學術成果,引領文化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地區)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廣東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作為排頭兵、先行地和實驗區,以敢為人先的精神進行體制改革創新,不斷釋放文化創新活力,在長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領跑全國、學術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因此廣東省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學術期刊是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陣地”,是學術創新成果交流傳播的重要載體和爭奪國際科技文化話語權的重要平臺。大力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對于建設文化強省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立足國家需要,突出廣東特色,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指示要求,努力培育一批學術水平高、國際影響力大的高水平學術期刊。
廣東學術期刊近年來發展迅速,醫學等學科期刊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強優勢,一些新興學科正在崛起,但仍然存在期刊出版單位“小、弱、散”等問題,專業、特色、創新還不夠,缺乏真正實現規模化出版、集約化經營、集團化管理的期刊集團,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匹配,亟需通過黨委政府扶持引導、統籌謀劃,提升辦刊水平。針對這種情況,省委宣傳部從2020年開始,調研了省內數十家重點學術期刊,掌握了第一手資料,謀劃與省科技廳聯合,以科技期刊為突破口,帶動省內學術期刊全面繁榮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的載體主要為科技期刊,廣東省科技期刊在“十四五”規劃中被黨中央賦予了極為重要的使命任務,這既是榮譽也是責任,因此培育建設好一流科技期刊意義十分重大。
廣東省具有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的學術期刊中,科技期刊占比在7成以上,在學術期刊中的分量比重大。同時,建設一流科技期刊,廣東省有以下幾點優勢:一是科技創新能力強。黨的十九大將科技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廣東省堅定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加速從創新大省向創新強省邁進。二是人才資源儲備豐富。全省研究與實驗發展(R&D)人員達109.15萬人,高級職稱人數、博士后招收人數、博士畢業生數量持續增加。且依托“海智計劃”,通過建立南粵海智平臺以及中國科協海智基地、全省海智計劃工作站,形成了高效有序的國內外招才引智工作體系。三是產業轉化能力強。改革開放40多年,廣東科技產出水平實現較大跨越,重大級國家級科技成果頻傳捷報,專利申請量、保有量多年連續位居全國首位,科技期刊建設聚人才、聚成果,促進提升全省產業水平。2021年9月10日,《2020—2021年度廣東省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設項目指南》發布。建設項目共分3個子項,資助35家高水平科技期刊,扶持金額達4200萬元,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扶持力度最大、扶持金額最高、扶持范圍最廣,在全國科技期刊界及期刊管理工作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由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19年起聯合啟動實施。該計劃是迄今為止我國在科技期刊領域實施的權威性最強、力度最大、資金最多、范圍最廣的重大支持專項。其中高起點新刊項目是衡量各地各部門科技期刊發展勢頭和潛力最重要的指標項目。在2021年度的評選中,廣東省季華實驗室主辦的《光:先進制造》和華南師范大學主辦的《可再生能源(英文)》兩家期刊入選。該項目全國今年共有30家期刊入選,其中地方期刊(含教育部、工信部直屬高校主辦期刊)入選16家,廣東省在入選數量上位居地方省(區、市)第三,為項目設立以來最好成績,且入選期刊領域為新興學科期刊,實現了廣東省在優勢學科醫學類期刊之外的多點布局,進一步優化了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布局結構。
現階段廣東省打造高水平學術期刊的思路是:做好統籌規劃,優化資源配置,以“重點突破、梯次跟進、分類施策、創新發展”為方針,集聚省內資源,服務國家發展,錨定國際前沿,做大具有廣東特色的學術期刊集群,做強醫學等優勢學科的學術期刊,做優多媒體融合發展的學術期刊,著力培育高水平的外文學術期刊,充分發揮學術期刊在廣東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支撐作用,為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學術信息高端交流平臺,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和文化創新中心、建設科技和文化強省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為推動高水平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提升全省學術期刊的整體水平,省委宣傳部采取多種措施規范省內學術期刊出版秩序。嚴格學術期刊出版資質,加強質量檢查,嚴厲打擊買賣刊號、承包經營等嚴重違規行為,加強對濫發質量低劣論文期刊的清理規范,對刊期較密、年發文量較大的學術期刊進行整頓,督促其調整刊期、壓減頁碼,進行堅決整改,提升刊載論文的質量。對“三審三校”等制度執行情況、期刊負責人任職資格等加強檢查,強化期刊主編終審職責,有效解決編輯出版制度執行不到位、主編“掛名”“缺位”等問題。嚴厲打擊假冒學術期刊、假冒學術期刊網站等非法活動。推動學術期刊出版單位積極應用學術出版規范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通過技術手段及同行監督等防范懲處學術不端行為。鼓勵學術期刊堅守學術第一,質量取文的標準,下大力氣加強優質稿源建設,采取多種舉措吸引國內外優秀學者投稿廣東省學術期刊。加強學術期刊作風學風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有效發揮學術期刊在學術質量、學術規范、學術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方面的引導把關作用,力戒功利浮躁,堅決杜絕“關系稿”“人情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