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陳南萍 湯小敏
(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 江西南昌330002)
放血療法是通過對病變局部以及異常絡脈放出一定量的血液,來盡快解除瘀滯的血氣,治血調氣,達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邪去正安等目的的一種療法[1]。《靈樞·九針十二原》:“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靈樞·小針解》:“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其由《內經》中九針的鋒針發展衍生而來,后世醫家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楊繼洲《針灸大成》等都有所論述和發展;現代賀普仁國醫大師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賀氏“病多氣滯,法用三通”法的“強通法”;董氏奇穴也有所發展,其最常用的是體表瘀絡處放血及深靜脈刺絡放血。放血療法有清熱解毒、鎮驚醒神、消腫排膿、活血通絡止痛、補虛扶正的作用[2]。該法有點刺法、刺絡法、散刺法、挑刺法等具體操作,筆者在臨床治療工作中采用放血療法治療熱病、痛證等各類型疾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點刺法指用三棱針或一次性針頭點刺腧穴局部出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3]。多用于四肢末端、面部、耳尖等處的放血,出血量相對較少,可用于熱證、急證患者的治療。
患者徐某,男,10歲,主訴:發熱咽痛1 d。現病史:患者1 d前因受涼后出現發熱,測體溫37.8℃,并訴咽喉部腫痛灼熱、干澀,咳嗽咳痰,舌紅、苔薄黃,脈數。血常規:白細胞15.77×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2.97×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2.3%。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選取右側肺經井穴少商及大腸經井穴、商陽穴點刺放血。局部及周圍皮膚碘伏消毒,予7號一次性黑色注射器針頭[0.7 mm×31 mm,國食藥監械(準)字2017第3154246號]迅速點刺,雙手從近端向指尖方向推擠以增加出血量,至不出血為度。局部再次消毒,囑患者24 h不沾水。經1次放血治療后患者立感咽喉部腫痛灼熱感明顯減輕,半小時后體溫下降至37.0℃;經隔日1次放血治療2次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經3次治療后患者未訴咽喉部腫痛干澀,癥狀基本消失。患者王某,男,78歲,因“雙下肢乏力3月余,骶尾部壓瘡1月余”入我科住院行康復治療。現病史:患者3月前因摔跤后出現雙下肢乏力,立即行胸椎手術,因長期臥床后骶尾部出現3 cm×2 cm的壓瘡,局部色淡紅,有少量滲出液。胸椎MRI示:胸2~3椎管內占位病變,考慮結核,對應平面脊髓損傷。診斷:胸部脊髓損傷,褥瘡。治療:在患者右側制污穴(大指背第一節中央線)處尋找瘀青小血脈,局部及周圍皮膚碘伏消毒,予7號一次性黑色注射器針頭點刺局部瘀絡,擠按使其出血,至不出血為度,而后仍用碘伏消毒。第二日觀察患者壓瘡處滲出液減少,每3天行上述放血治療1次,經連續5次放血后患者骶尾部壓瘡結痂愈合。
臨床中點刺法的應用還有四縫穴點刺治療小兒疳積、耳尖點刺治療高熱及偏頭痛、十宣放血急救等。
散刺法是指用三棱針或一次性針頭在病變局部及其周圍或體表病灶反應點進行連續點刺出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多配合拔罐使用,組成刺絡拔罐法[3],常用于局部瘀血、疼痛的治療。
患者胡某,女,54歲,主訴:右外踝腫脹疼痛2 h。現病史:患者2 h前因下樓梯時不慎踩空致右踝關節腫脹疼痛,不可行走,局部壓痛明顯,行右踝X線檢查未見骨折征象。診斷:踝關節扭傷。治療:對右踝局部腫脹壓痛明顯點及其周圍碘伏消毒,用7號黑色注射器針頭迅速散刺,見瘀血流出,局部輕按以促進血液流出,后局部再次碘伏消毒,囑患者保持放血處清潔干燥,24 h不沾水以免感染。經3次隔日放血治療后患者右踝疼痛腫脹消失,行走如常。患者張某,女,27歲,主訴:反復背部疼痛、胸部憋悶感1年。現病史:患者1年前常因生氣后反復出現背部疼痛、胸部憋悶感,以右肩胛下脹痛為主,發作嚴重時不敢轉側翻身、深呼吸,右側臥位明顯,多次行心臟檢查未見異常,發作時口服速效救心丸無效,曾多次行針刺治療有效,但效果不能維持,舌暗、苔薄白,脈弦澀。頸椎X線示:頸椎輕度退行性改變,頸椎寰樞關節結構正常。診斷:背痛及胸。治療:選取膻中穴、雙側心俞、膈俞刺絡放血。局部消毒,以7號黑色注射器針頭在局部點刺5~10針,加用拔火罐,留罐10 min,取罐后再行放血,局部消毒,紗布貼敷,囑患者24 h不沾水以防感染。經1次放血治療后患者感胸背痛、憋悶感緩解大半。每3日治療1次,經3次后患者無胸背部疼痛、憋悶感。患者姜某,男,59歲。主訴:反復咳嗽咳痰、氣喘3年余,加重1 d。現病史: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痰,胸悶氣喘,活動后明顯,1 d前出現上述癥狀加重,夜間憋醒,不可平臥。胸部CT示:慢支改變,兩肺上葉多發肺大泡,肺氣腫改變。診斷:慢性阻塞型肺病。治療:取膻中穴、雙側肺俞、脾俞、腎俞穴依上法刺絡拔罐放血。經1次放血后患者憋悶感明顯緩解,當晚即可平臥安靜睡眠。
散刺法的應用還有皰疹處放血治療帶狀皰疹,阿是穴放血治療頸肩腰腿痛,膈俞、血海放血治療皮膚病等。
刺絡法是用三棱針或一次性注射器針頭點刺異常血絡出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3]。多用于肘窩、腘窩、下肢等處的深靜脈及淺靜脈,董氏常用于病灶反應點的局部青筋暴露處及深靜脈放血。
患者梁某,女,74歲,主訴:發現右下肢靜脈曲張5年余,局部瘙癢1 d。現病史:患者5年前因久站后出現右下肢小腿靜脈曲張,后逐漸加重成蚯蚓狀,1 d前感右下肢瘙癢,舌下靜脈迂曲。診斷:靜脈曲張。治療:取右小腿上、中、下三個局部迂曲明顯的血管,以7號黑色注射器針頭快速淺刺入血管,可見血從針頭處流出,此時將針頭放置在血管上不動,讓血液自然流出,至不出血為度。經一次放血治療結束后患者立感局部瘙癢消失,每周治療1次,經3次治療后患者下肢靜脈曲張程度較前明顯改善。患者趙某,男,47歲,主訴:反復腰痛3年余,加重伴左下肢脹痛1月。現病史: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部疼痛,間斷行相關治療后癥狀緩解,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痛加重,伴左下肢脹痛,夜間明顯,不可久站久行,舌苔薄白,脈沉澀。腰椎MRI示:腰椎退行性變,L4~L5、L5~S1椎間盤變性,L4~L5椎間盤膨出并稍向左后突出,L5~S1椎間盤膨出并向后突出。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治療:取左側委中穴,暴露穴位皮膚后對其及周圍進行碘伏消毒,以較快的速度將9號黃色注射針頭[0.9 mm×37 mm,國食藥監械(準)字2017第3154246號]刺入0.5 cm,然后緩慢以扇形范圍尋找深部靜脈叢,注意避開神經,若患者有麻木放電感即改變針尖方向,待有血液從針管流出后留置針管,出血過程中囑患者輕拍左側腰臀部,待出血停止或出血量達到要求后快速拔出針管,用碘伏消毒,局部外敷創可貼。囑患者放血局部24 h不沾水以免感染。經1次放血治療結束后立感腰痛及左下肢脹痛緩解50%。每3日放血1次,經3次治療后患者腰腿、左下肢脹痛基本消失。患者鄔某,女,52歲,主訴:頭昏2 d。現病史:患者2 d前因不慎摔倒致后頭著地后出現頭部昏沉感,無四肢乏力,無頭痛,無惡心嘔吐,急查頭顱CT未見出血征象。診斷:腦震蕩。治療:取右側足一重穴(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深靜脈放血。患者坐于治療床沿,屈髖屈膝,雙小腿自然下垂,取右側足一重穴,暴露穴位皮膚后對其及其周圍進行消毒,以較快的速度將9號一次性黃色注射針頭刺入0.4 cm,然后依上法尋找深部靜脈叢,注意避開神經,待有血流出后留置針頭,后續處理均依上法。經1次放血治療后患者感頭昏明顯改善,隨訪1月患者無頭昏發作。
臨床中足一重穴深靜脈放血治療肩周炎、面癱后遺癥、中風后遺癥、腦癱,陽陵泉處深靜脈放血治療脅肋疼痛、肝膽濕熱等癥均有較好效果。
放血療法歷史淵源,首見于《內經》,其162篇文章中就有40余篇提到該法[4],如“五刺”中的豹文刺[3]:“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是以穴位為中心,在其周圍進行前后左右散刺以刺中血脈出血的刺法;“九刺”中的絡刺[3]:“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是指淺刺體表瘀血的細小絡脈或青筋暴露點使其出血的一種刺法;“十二刺”中的贊刺[3]:“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是指連續分散淺刺以治療癰腫、丹毒等皮膚病的刺法。經過后世醫家不斷發展改良,其工具有三棱針、梅花針、一次性采血針、一次性注射器針頭等。
刺絡放血雖然作用于局部,但通過經絡可起到全身通達及調節作用,對全身的臟腑組織進行調節[5]。《儒門事親》有云:“出血者,乃所以養血也”。意思是:刺血瀉血中邪氣,使血發揮正常的濡養作用;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刺絡放血使氣血通暢,新血乃生。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刺絡放血通過調節有形之血來調節無形之氣,故可調節人體陰陽氣血失和,以達到陰平陽秘以治療疾病。呂中茜等[6]基于多維證據體認為刺絡放血療法的優勢病種為帶狀皰疹、痤瘡、血管性頭痛、下肢靜脈曲張、急性腰扭傷、腦卒中,辨證為以瘀、毒、實、熱為主毒各種疾病。
現代研究認為放血可以改善病灶局部微循環、促進局部血液流速、降低局部炎癥介質濃度,從而以最快的速度調整局部氣血循環[7]。該法能有效滅活、轉運、清除全身過量的組織胺、緩激肽、5-羥色胺、前列腺環素、白三烯等各種炎性致痛物質,同時激發機體內源性鎮痛物質-內啡肽的產生,使整個系統達到平衡,從而產生鎮痛作用。蔣花等[8]認為火針放血療法治療靜脈曲張可能與改變局部血液流變學、降低炎性反應、提高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等有關。邱明亮等[9]認為刺絡拔罐放血療法可有效降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血沉、C反應蛋白、血尿酸水平,改善患者關節腫痛。孟芳等[10]認為耳尖放血可直接刺激枕小神經,調節人體等內分泌及神經遞質水平,改善患者睡眠。周穎[11]等認為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可提高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的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到速度,從而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性病變。李博等[12]認為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可改善創傷性腦損傷小鼠微循環障礙,提高灌注量,減輕大腦繼發性水腫,搶救缺血半暗帶,促進神經康復。馮曉東等[13]認為刺絡放血療法聯合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丘腦損傷后偏身感覺障礙。有確切研究認為腦梗死患者十二井穴放血可以降低細胞外興奮性氨基酸EAA、減輕細胞內Ca2+超載,降低纖維蛋白原含量、減輕細胞間黏附分子等炎性介質等的表達,抑制高凝狀態,改善微循環,緩解急性缺血性損傷造成的酸中毒和低氧狀態從而達到腦保護的作用[14~16]。
綜上所述,放血療法治療疾病常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具有簡便廉效的特點,是一種安全自然經濟的療法,值得臨床推廣。但是體弱、貧血、孕產婦、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宜放血。在臨床應用中除了掌握放血禁忌證外,還應辨別病情的寒熱虛實,虛證患者放血易導致病情加重,所以應謹慎選擇各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