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麗
(湖南省雙牌水庫管理局,湖南 永州425100)
雙牌灌區設計灌溉永州市的雙牌、零陵、冷水灘、祁陽四縣(區)19個鄉(鎮)約40萬畝農田,引水水源為總庫容7.9億m3的雙牌水庫,灌區渠首設計引水流量25 m3/s,加大流量27 m3/s;灌區有95.6 km長的干渠一條,支渠16條,共長329 km。干渠現有主要渠系建筑物為:隧洞12處、埋管14處、渡槽12座、泄洪閘9處、節制閘7處,公路橋18座、拱涵1座、倒虹吸1處、大型渠下涵9處、人行便橋95座、其它小型建筑物400余處。水庫與灌區實行分離管理;灌區實行分級管理,干渠由湖南省雙牌水庫管理局負責管理,支渠及大型斗渠由4個受益縣(區)的支渠管理所負責管理;斗渠以下末級渠系由受益的村組或農民用水戶協會負責管理。這種電、灌分離及干、支分離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灌區的發展。
對照《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規劃指南》的標準,目前,雙牌灌區建設現代灌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建筑物超齡運行。主要渠系建筑物運行時間超過50年,為超齡運行工程,導致部分渠系建筑物出現質量隱患:灘頭壘、浮江壩1#、浮江壩2#、代頭江等渡槽存在進出口漏水、伸縮縫止水與混凝土老化等問題,鳳凰洞、小山廟、長田、楊家洞等埋管存在內壁混凝土老化剝落、露筋露卵、洞身裂縫等問題。
2)險工隱患依然存在。渠首臨河段、木斗嶺三座山等渠段連年出現滑坡,處于高危運行狀態。
3)部分干渠過水斷面未達到設計標準。小山廟石渠段壅水高度達4 cm,影響上游4 km,嚴重制約了該渠段的輸水能力。
4)防洪壓力大:焦溪江、茶山壩、杉木沖等泄洪閘因排洪渠不暢,附近居民反對泄洪而長期處于廢止狀態,導致干渠防洪壓力大。
5)支斗渠狀況差。大部分支渠未按照設計長度及標準開挖到位,且未得到有效改造,嚴重影響了灌區總體效益的發揮。
6)田間工程設施配套率低。導致灌區“毛細血管”不暢通,灌區供水存在“最后一公里”不暢的問題。
7)信息化設施落后。盡管雙牌灌區近10多年來在信息化方面有一定投入,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技術落后,不能正常使用,設備老化嚴重,亟待更新改造。
8)管理人員的素質待提高。現有灌區管理人員的素質與現代灌區的要求尚有差距,且存在年齡、知識結構斷層現象。
9)體制改革未完全到位。水庫與灌區、干渠與支渠分離管理的模式極大地阻礙了灌區的發展及效益的發揮。近年來,通過局主要領導的努力,盡管灌區干渠管理局被定性為公益一類單位,但人員經費、水價水費、維修養護經費還未完全到位,用水戶協會名存實亡,支、斗渠管理單位的改革尚有較大差距。
自2012年新的局領導班子成立以來,根據雙牌灌區實際,制定了將雙牌灌區建設成為“安全和諧灌區”、“節水效益灌區”、“生態風景灌區”及“文明示范灌區”四個灌區的發展策略,并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部署。灌區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和水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重要舉措。
為貫徹落實中央方針及新時期習近平治水思想,正在開展灌區現代化改造規劃工作。筆者認為:在編制雙牌灌區現代化改造規劃時,也應以這“四個灌區”建設作為總體目標。
灌區現代化改造完成以后,各項技術指標至少應達到或超過設計標準,個人認為,應達到以下指標: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應超過0.60,灌溉保證率要達到90%,渠首引水流量應達到25 m3/s,干渠過水斷面均應達到設計標準并得到標準化襯砌;支渠應達到設計長度并得到標準化襯砌;渠系建筑物應達到設計標準,處于安全狀態;防汛道路應全線貫通并得到硬化,管理通道應保持暢通;防汛、抗旱、水量調度應實行網絡數字化;渠堤管理范圍應基本綠化并形成綠色風景;管理所、站院內應進行綠化、美化、亮化,達到園林式單位標準;管理人員素質應得到提升。
突出安全主題,重點做好除險加固,渠首隧洞改線避險、對木斗嶺三處山體滑坡段采取改線或新建并行渡槽;對超齡運行的渡槽重建,對老化的隧洞重新襯砌;恢復焦溪江、茶山壩、杉木沖等泄洪閘、改造木斗嶺泄洪閘,在適當位置增設應急泄洪閘,滿足灌區防洪能力;對深切方、高邊坡渠段采取拱涵或箱涵結構覆蓋;干渠及骨干支渠沿線修建4 m寬防汛道路并硬化,橋梁及人員密集的渠段增設安全防護欄或改建拱涵。
突出效益主題,重點做好干支渠的高標準防滲襯砌、菱角塘良灣渠段架渡槽“截彎取直”,斗渠及以下末級渠系采用渠道定型產品護砌,搞好田間工程的配套及灌區水資源調節庫(池)建設;新建渠首及灌區梯級電站開發等工作。
突出生態主題,總體設想是打造“一帶一廊”。“一帶”就是100 km干渠生態風光帶,“一廊”就是1 000 km支、斗、農、毛渠生態走廊,總規劃面積約2萬畝,花木總量約2 000萬株。考慮到雙牌灌區4個受益縣區的不同情況和需求,按照“一縣一特色”非同質化原則,規劃在雙牌縣、冷水灘區、祁陽縣分別新建3個水利綜合體,鞏固完善零陵區境內的生態風光帶。
1)在雙牌縣“花千谷”附近新建“雙牌水利綜合體”,突出“水肥一體化灌溉、花卉、特色建筑”特色,配合雙牌縣正在建設中的“花千谷”景區,形成規模效應。
2)在冷水灘區伊塘鎮茶花村新建“冷水灘水利綜合體”,突出“花卉、特色水果、名貴藥材”特色,與正在建設中的冷水灘區伊塘鎮“伊人民宿”特色村形成規模效應,與永州植物園、柑橘示范場、永州農科園形成配套效應。
3)在祁陽縣15支渠與16支渠之間新建“祁陽水利綜合體”,突出水產養殖(蝦)、特色種植(油茶)、花卉等特色,與正在建設中的祁陽縣現代農業園融為一體。
4)鞏固完善木斗嶺紫薇長龍生態風光帶,突出“紫薇長龍、花海漂流、鄉村旅游”特色,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5)在灌區96 km干渠及大型支渠沿線栽種桂花、紅葉石欄、櫻花、玉蘭等風景樹,形成一道自然景觀長廊。
6)灌區水文化建設。進一步通過文獻、調查、走訪等形式,系統地搜集、整理雙牌灌區在建及運行過程中的歷史變革、演變過程、重大事件、傳說、遺跡、標志性工程等,補充完善《雙牌灌區水利志》,條件成熟時可建一個小型的雙牌灌區博物館,形成具有雙牌灌區特色的灌區水文化。
突出文明主題,重點做好信息化提質升級、管理人員素質提升、加快管理改革等方面工作。
1)理順管理體制。加強溝通協調,吃透政策,站在落實“大灌區、大管理、大效應、大安全、大機制、大氛圍”六大理念的高度,力爭將水庫工程與灌區工程及干渠工程與支渠工程統一管理,爭取將灌區管理局完全歸口湖南省水利廳管理,納入省級管理體系。
2)探索管養分離。實行管養分離是將灌區日常的養護工作與管理運行分離,從而提高灌區養護水平,促進灌區管理規范化。一是管養分離市場化。探索性地將一些渠堤內外坡、堤身除雜、堤防林木、生態養護等任務,對外發包給有相應資質的養護單位實施。二是養護考核常態化。將養護監管任務分段劃分給護渠員,讓護渠員知曉責任渠段監管工作的具體內容和任務,做到監管中發現問題及時上報,養護監管工作不脫鉤。三是提升管理精細化。管養分離后,要求護渠職工的工作向精細化、專業化方向轉變,巡渠及防汛抗旱等工作要求比過去標準更高,要求更嚴,逐步實行管養分離。
3)發展用水戶協會。用水戶協會使農民成為灌區的管理者和建設者,自主決策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在節約用水、降低成本、增加投入、改善工程、財務公開、民主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在已經建成的23個農民用水戶協會的基礎上,繼續積極探索新的農業供水管理體制,創造條件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按照自愿組織、自愿參加、民主議事、民主決策、互惠互利的原則,以“群策群力、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為宗旨,因地制宜組建農民用水協會,以用水者為核心,使工程在良性管理的環境中運行。
4)明晰產權,落實灌區產權制度。首先,搞好確權劃界、明晰灌區產權。灌區干支渠等骨干工程是由國家投資、農民投勞興建的農業基礎設施,其產權歸國家所有,由灌區管理機構行使經營管理權;灌區斗、農、毛渠及其他田間工程由地方政府投資、農民投勞興建,其產權歸地方政府所有,由鄉、村行使經營管理權。其次,國家為確保灌區正常灌溉秩序,對灌區骨干工程原則上進行控股和壟斷經營,對灌區附屬工程允許社會資本以股份、租賃、承包等形式投資工程改造,以此獲得部分產權和經營管理權。
5)創新服務,凸顯社會效益。積極改變過時的供水體制,實行主動供水,精確供水,持續供水和全方位供水。在灌區改革上,突出一個“活”字,搞好一個“創”字,在服務上,落實“崗位責任”、“受理責任”、“程序責任”、“服務責任”四個責任,提高服務效能,抓好供水的“放、治、配、灌”四個環節,適時供水,科學灌溉,合理搭配,服務到位,既讓群眾用好水,澆好地,又可擴大灌溉面積。
灌區現代化改造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發展、不斷完善、全面實現的過程,是灌區管理單位與用水戶共同治水的最終成果;灌區現代化改造必須堅持以節水和灌區水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加強灌區水資源調度與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持續提高灌區的用水效率效益。
黨中央在2016年就部署: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均對灌區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所以,開展灌區現代化改造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