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湘西自治州酉水灌區管理局,湖南 吉首416000)

湘西自治州酉水灌區位于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位于東經109°15′~110°10′,北緯28°11′~29°37′之間,地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北部,與渝、黔、鄂接壤,涉及古丈、永順、龍山、保靖、花垣5個縣,是一個由多水源點組成的蓄引提相結合的大型灌區,是湖南省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山區大型灌區之一,主要功能有灌溉、防洪、工業生活供水等。
酉水灌區是以臥龍、賈壩、杉木河、松柏、卡棚、小排吾、紅衛7個中型灌區和塘口灣、接龍2個小型灌區聯合組成的大型灌區,由9個片區組成,即:龍山縣臥龍片、賈壩片;永順縣杉木河片、松柏片;保靖縣卡棚片、塘口灣片;花垣縣小排吾片、紅衛片;古丈縣接龍片。灌區耕地總面積52.035萬畝,總人口5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61萬人,灌區控制灌溉面積31.3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8.28萬畝,灌區已建成中型水庫9座,中型泵站1處,小型水庫53座,山塘及泉井658處,引水溪壩125處,蓄引提水總量3.99億m3。
1)酉水灌區現代化改造是實現湘西自治州鄉村振興的水利基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開展灌區現代化改造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湘西自治州酉水灌區設計灌溉面積31.37萬畝,灌區涉及花垣縣、保靖縣、永順縣、龍山縣、古丈縣共5個縣的104個鄉鎮、1 036個村,總人口50.4萬人,農業人口34.61萬人,耕地面積52.035萬畝。酉水灌區現代化是5縣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2)酉水灌區功能正發生深刻變化。一是酉水灌區供水由單一糧食灌溉變為多種經濟作物灌溉,從原先種水稻、玉米轉變為種煙葉、獼猴桃、百合等多種作物;二是灌區干渠供水逐漸變成為縣級區域輸送飲用水源,比如龍山縣臥龍主干渠從臥龍水庫取水直接為下游龍山縣城25萬人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再比如花垣兄弟河干渠從兄弟河水庫取水為下游花垣縣城提供生產生活用水;三是灌區的灌溉用水管理從單一的農業灌溉慢慢轉變為城市供水源、生態補水等綜合管理。農作物灌溉的多樣性對灌溉排水的生態環保提出了新要求,為城市供應源水對水質安全性要求更加苛刻。
3)酉水灌區還有很多問題未得到解決。一是灌區水利基礎設施依舊薄弱,酉水灌區是典型的山區灌區,節水保障標準低,供水可靠性不高,易受山區地質災害影響,比如泥石流、滑坡,干支渠易受損垮塌。二是受資金影響,歷年的酉水灌區續建配套改造,湘西州財政困難,地方配套資金不能到位,山區地形的水利工程單價低,又有大量二次轉運及多次轉運,原初步設計內容難以全部完成,部分干渠防滲改造未完成,比如龍山縣賈壩西干渠棋盤巖隧洞后續渠道、賈壩東干渠等完全未建設等等。三是灌區用水粗放,基本無高效節水灌溉,2019年酉水灌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是0.517 4,總體偏低。四是灌區體制機制先天不足。酉水灌區名義上是大型灌區,實質上是由多個分灌片打捆形成的,在實施工程建設過程中,灌區管理局行使項目法人職責,工程項目驗收后,又交付各分灌區水庫管理所使用,灌區管理局無所有權,灌區的人財物均由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水利工作方針。
1)突出堅持節水優先。實施酉水灌區現代化改造徹底改變粗放用水習慣,完善各類計量設施,推進農業綜合水價改革,繼續加大灌區續建配套改造范圍,完成灌區范圍內干支渠防滲改造任務,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穩步上升。
2)加強灌區基礎設施建設。湘西州古丈、永順、龍山、保靖、花垣5個縣的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然對酉水灌區水利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采用先進設備、先進工藝、先進技術高標準、高質量加強灌區灌排水基礎設施建設,并用現代化灌區新理念提升灌區管理水平,為湘西州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供水保障。
3)改善酉水灌區生態環境質量。湘西自治州致力成為“生態文化大觀園”,青山綠水,森林覆蓋率高一直是湘西州的名片,酉水灌區的現代化建設要把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切實加強灌區內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對灌區水資源厲行節約、有效保護和科學管理,推動酉水灌區走上綠色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智慧灌區建設。灌區信息化系統要邁向現代化智慧灌區新臺階。智慧水利引導智慧灌區建設,切實大幅提高灌區智慧化管理水平,運用新科技新技術,如遠程操控、云端操作等解決酉水灌區管理人員少、灌區覆蓋面積大、山區交通不便等多種不利因素。
5)加快改革酉水灌區體制機制。酉水灌區管理局核定編制數6名,隸屬湘西自治州水利局管理。酉水灌區是由9個分灌區打捆形成的,灌區的人財物按屬地管理原則,由縣級水利局管理。酉水灌區的現代化改造必須改變這種松散的管理模式,充實灌區管理局技術人員數量,明確各分灌片管理人員權責,確定灌區范圍內干渠及骨干支渠歸屬問題等。
1)“打通最后一公里”徹底解決局部缺水問題。古丈縣斷龍山鄉、紅石林鎮等受海拔和喀斯特地形限制,雖屬酉水灌區接龍灌片,一直沒能通水,屬于湘西自治州有名的缺水地區,現代化改造要優化設計,采用梯級提水方式,引水進渠,徹底解決3.5萬人吃水問題。龍山縣賈壩總干渠和東西干渠自20世紀70年代通過一兩次水后,一直未能供水,東干渠年久失修無法供水,西干渠尾段建設也未完成,如全面完成渠道防滲改造,可恢復灌溉面積1.5萬畝。
2)全面升級改造灌區骨干工程。堅持節水優先,優化水資源配置,酉水灌區現有干渠36條總長429.6 km,骨干支渠64條總長469.3 km,灌區現代化改造要優化供水網絡,從服務農業生產,服務生產、生活供水需要,調整總體布局,高標準改擴建渠道及配套渠系建筑物,實現灌區現代化改造要求的干渠及骨干支渠要單側通車,飲用水源輸水明渠防護網防護等等。
3)現代化灌區信息化系統建設。酉水灌區涵蓋5個縣,面積廣,要讓“數據多跑腿,管護人員少跑路”。以酉水灌區管理局為中心,9個分灌片設置分中心,分中心負責采集灌區范圍干支渠水位計、流量計、閘門控制站等各項數據,然后匯總至中心統一調度。打造信息化灌區的升級版——智慧灌區,實現更加智能和可靠的數據采集、分析、操控系統。實現系統自動讀取干支渠各量水站點水位流量數據,系統判定達到設定閾值后,各閘門控制站點自動運行,防洪閘開始泄洪,節制閘調節水量,分水閘合水分水等等,操作完成后通過手機APP匯總消息發送至運行管理人員。
4)加強灌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湘西自治州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70.24%,高出湖南省平均水平10%。酉水灌區轄區內有多個自然保護區,在實施灌區項目建設過程中,不能對當地環境造成破壞,水系自然連通和人工連通相結合,強化排水工程改造,配套完善排水溝道、建筑物、排水涵閘,泄洪口及匯流設施,渠道每隔一段設置生態通道,施工工藝可采用綠色混凝土、生態工藝等進行生態砌筑,使灌區建筑物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
5)深化酉水灌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落實灌區管護人員經費和維修養護經費,保障正常的供水成本,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探索酉水灌區投融資改革試點,推進灌區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切實考慮酉水灌區實際情況,探索符合酉水灌區客觀規律,形成現代管理體系,破解因體制機制問題造成的管理缺位,擺脫灌區先天不利條件,從上到下,理順關系,州縣兩級共建現代化酉水灌區。
1)扎實做好酉水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規劃編制工作。以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和水利部水規總院2020年3月推出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方案編制技術指南》為指導,充分考慮酉水灌區實際,編制出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指導性、可操作性的酉水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方案。
2)深化酉水灌區體制機制改革,推行灌區管理現代化。
3)同步做好武水灌區現代化改造規劃編制工作。湘西自治州除了北部的酉水灌區,南部還有武水灌區,武水灌區設計灌溉面積31.465萬畝,灌區范圍包括鳳凰、瀘溪、古丈、吉首4個縣市,覆蓋區為湘西自治州苗族聚居區,由于未能享受到國家續建配套建設投入,工程隱患多,經多年運行年久失修,工程日趨老化,現代化改造的意愿更為迫切。可同步做好武水灌區現代化改造規劃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