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云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湖南 長沙410007)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安全工作,把水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論述,系統闡述“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發展理念,為新時代水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兩步走”戰略,到2035 年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 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宏偉目標的提出,迫切需要構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格局。因此本文的規劃期為2020—2035 年。
近年來,資陽區大力實施“項目立區、工業強區、城鎮興區、商貿活區”的發展戰略,“一園、一城、一湖、一路”的經濟主戰場建設初見成效,同時水安全保障也面臨新需求和新挑戰,人民群眾喝好水的愿望更強,城鄉、區域、行業之間水資源配置的矛盾更多,河湖生態保護修復的任務更重。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戰略高度對所有水問題進行統籌謀劃,綜合施策。近年來,關于水安全的有關研究不斷推進,水安全保障的措施也不斷豐富[1~2]。但資陽區特殊的區情水情,使得資陽區水安全保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次水安全規劃以問題為導向,需求為引領,統籌規劃資陽區水安全問題。
資陽區湘中偏北、資江尾閭,東臨湘陰縣,南望赫山區,西接桃江縣、漢壽縣,北抵沅江市。全區總面積572 km2,人口42.23 萬人,轄5 鎮(長春鎮、新橋河鎮、迎風橋鎮、沙頭鎮、茈湖口鎮)、1 鄉(張家塞鄉)、2 個街道辦事處(大碼頭、汽車路)、1 個省級工業園(長春經濟開發區)。資陽區境內河流水系主要為資水干流、新橋河、迎風橋河、甘溪港河及南洞庭湖水系。資陽區屬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 437 mm,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汛期(4—9 月)降雨占全年70%以上。多年平均水資源量4.84 億m3,人均水資源量1 120 m3。
資陽區水安全體系初步建成,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相比,水安全保障能力仍然存在短板差距。
2.2.1 防洪能力仍然薄弱
1)防洪能力不強。主城區城北保護圈暫未形成閉合圈,資江二橋沿長常高速公路至接城堤鐘家塘灣5.41 km、西自鐘家塘灣至窯灣2.37 km 里隔堤未形成封閉。“洞庭湖二期治理”實施以來,長春垸干堤雖經過加固,已達標35.93 km,仍有10.17 km 里未達標。堤防設計標準低,現有堤防設計水位按1954 年實測最高水位控制,實際運行中1996 年、1998 年、1999 年全面出現超堤防設計水位,2002 年、2016 年和2017 年局部出現了超堤防設計水位。再加上洞庭湖區水位回落緩慢,堤防長時間超標準擋水,堤身堤基滲透破壞嚴重甚至損毀失效,堤防安全難以保證。新橋上垸總堤防長為11.2 km,全垸堤防斷面未達標,未形成封閉保護圈,防洪能力不足20 年一遇。
2)蓄滯洪區安全運用難度大。民主垸為國家級重要蓄洪垸,垸內安全建設工程不到位,目前僅能安置26 816 人,占規劃總人口的52%。民主垸分洪口門未建控制性工程,難以做到適時適量分洪。垸內現狀社會經濟發展已不具備分蓄洪條件,強行分蓄洪將造成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垸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
3)城市排澇問題突出。隨著資陽區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鎮不透水性面積急劇增加,城鎮自然滯洪能力和持水能力降低,雨水在短時間內達到洪峰流量,現有的排水管道管徑已不能滿足排水要求。城市調蓄受納水體減少,原有水塘、水溝被填埋,城市調蓄容積萎縮,且現有排澇設施標準不高,城市內澇問題時有發生。
4)山洪災害和水庫安全存在隱患。新橋河鎮、迎風橋鎮為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山洪災害問題突出;資陽區內仍有2 座水庫(迎豐水庫、石牛潭水庫)、48 座中型水閘有待除險加固。
2.2.2 飲水保障水平仍然不高
1)在用飲用水源水質標準不高。資陽區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為資江、迎豐水庫、楊林坳水庫及地下水。地表水現狀水質均為Ⅲ類,污染以總磷、總氮、微生物、有機物等污染物超標為主。地下水污染以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合格率較低及鐵錳超標為主。由于長江上游來水不斷減少,地下水補入條件變差,導致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加大了地面污染向地下轉移及擴散的隱患。
2)水源供給保障能力不強。目前資陽區城鄉取水口、排污口交錯布局,全區25 處飲水水水源地中有21處為地下水水源地,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壓力大。目前資陽區常規供水為單一水源,抗風險和應對水污染等突發事件能力嚴重不足。
3)供水工程分散,規模化程度不高。全區現有規模化供水工程15 處、小型供水工程11 處,分散供水工程2 119 處。規模以下供水工程(含分散供水工程)合計2 130 處,每天總供水能力僅5 877 m3,覆蓋人口7.4萬人,僅占資陽區總人口的18%。小型及分散供水工程偏多且分散,不便于管理。
4)部分水廠供水設施老化、管網漏損率高。部分水廠經過十多年運行,供水消毒設備老化、供水管網因管理維護不當,跑、冒、漏、滴及爆管現象嚴重,城市管網漏損率達到了18%。
5)城鄉飲水專業運維程度低。政府與市場經營主體職責不明,交叉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專業運維隊伍。
6)城鄉飲水發展不均衡。資陽區現狀仍有部分農村因地形地勢、水源水質影響,未能實現集中供水,居民飲水大多以自備水井為主,飲水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2.2.3 用水安全保障面臨新挑戰
1)季節性缺水嚴重。資陽區是湖南省糧食增產計劃主要區域,灌溉用水高峰在4—10 月份,現狀情況由于9—10 月末三峽水庫蓄水影響,減少了洞庭湖的來水量,區域內農業生產季節性缺水嚴重。
2)用水效率不高。全區用水總量接近1.8 億m3控制紅線,萬元GDP 用水量(150 m3/萬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8 倍,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67 m3/萬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5 倍,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28)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3)長春工業園區、部分鄉鎮水廠自備水源仍采用地下水,用水水質、水量得不到充分保證,一旦地下水超采易產生地質問題,造成地面沉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
4)資水尾閭航線不暢,通航效率低。近年來枯水位降低,導致資水干流淺灘增多,航道尺度縮減,通航效率降低,水運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2.2.4 河湖生態安全壓力與日俱增
1)南洞庭湖保護和治理任務艱巨。長江中游河道清水沖刷下切,松滋、虎渡、藕池長江三口入湖水量大幅減少,斷流提前、時間延長,正常年份斷流5~9 個月,洞庭湖濕地萎縮、生態系統退化加劇。受長江三口和沅澧水輸入污染影響,加上湖區生產生活污染,南洞庭湖水質總體仍為Ⅳ類,主要超標因子是總磷。資陽區內一些區域溝渠塘壩淤塞嚴重,水生植物腐敗物堆積,水體發黑發臭。
2)河湖空間界限不明,管理措施不到位。資陽區暫未劃定南洞庭湖資陽區段、資江干流、甘溪港、新橋河等河道及區內多個湖泊的河湖空間范圍,未將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各類河湖空間的功能定位、主要用途及管控要求未明確。
3)農村水系現狀與水美鄉村愿景存在差距。農村河道山塘淤積堵塞、平原河網地區斷頭河問題較為普遍。鄉鎮污水處理覆蓋率較低,農村污水處理率不足10%,生活污水、規模化養殖和中小型企業排放的廢水以及農業面源污染等大多直接排入水體,嚴重影響農村河湖生態環境。
以滿足人民對水安全需要為目標,到2035 年,防洪、飲水、用水和河湖生態安全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洪澇防御能力全面加強。全面建成以堤防為基礎,水庫、河道治理、蓄滯洪區相配套,具有充足韌性和向上彈性的防洪減災體系;飲水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全面建成依托優質水源、大水廠、大管網為主體的優質飲水保障體系;用水保障水平穩步增強。全面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用水配置體系,經濟結構、產業布局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基本相適應,重點領域用水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河湖生態系統日益健康。全面建成山青、水凈、魚躍、人和的河湖生態安全體系。河湖生態空間有效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立足資陽區區位條件、水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以“一江一湖三垸”為主脈、中小水庫為節點,構建“通江達湖,河網相通”的資陽水網,將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管理貫徹治水全過程,形成洪澇無虞、飲水放心、用水便捷、親水宜居的資陽區水安全總體布局。
1)“擋蓄兼籌,精細調度”的防洪布局。科學安排洪水出路,依法劃定資陽區內河流、重要河湖水域空間,統一納入國土空間管理,嚴格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非防洪建設項目洪水影響評價,嚴把建設項目準入關,避免新增重大防洪安全風險。規范民主垸蓄滯洪區經濟社會活動,鼓勵人口、企業向低風險區轉移或向外搬遷。
挖潛資水上游柘溪水庫防洪潛力,優化其調度方式,推進金塘沖水庫建設,與柘溪水庫聯合運用,提升流域洪水調洪能力,減輕資陽地區防洪壓力。實施中心城區、長春垸、新橋上垸防洪工程達標建設;以實現“分得進、蓄得住、排得出”的目標,開展民主垸蓄滯洪區建設,恢復民主垸11.2 億m3的蓄洪容積,整體提高資陽區的防洪減災能力。根據實時監測水雨情變化,精細化洪水調度,超前部署,科學應對,及時合理地啟用蓄滯洪區蓄滯超額洪水。
2)“城鄉一體,資源整合”的飲水布局。近期依托迎豐水庫水源,遠期依托湘江沿線供水工程,對其進行統一高效、統籌配置,布局大水廠,建設大管網,推行分質供水系統建設,替換現狀資江河、地下水水源,采用“延伸(城市供水管網)、聯網(聯結主干供水管線)、整合(整合農村供水管網)、提標(提升提質農村供水工程)”等方式[3],大力改善農村供水狀況。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建設與保護,健全供水管理體制和運行體制,提升應急防控能力,全面提高資陽區飲水保障能力。
3)“因業施策,高效節約”的用水布局。圍繞深化供給側改革、促進水與產業協同發展為目標,堅持適水發展,以全區9 個中型灌區、長春經開區及水運航道為重點保障對象,保障糧食安全、產業發展、能源安全、水運交通安全用水。推進農業灌區節水改造和現代化建設,改擴建平原水庫,充分利用已建水源工程及“五小水利”工程,提高灌溉用水保障。引導工業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集中供水,有條件的推行分質供水,促進水-產業協同發展。內河航運開發緊密結合防洪、河勢控制、疏浚、水系連通等治理,協同推進資江尾閭航道整治、甘溪港航道拓寬、史家洲航電樞紐和船閘建設,將流域綜合開發與航道治理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河流水資源綜合效益。
4)“河湖互濟,水清岸綠”的河湖生態布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實現人民群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目標,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以水為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種生態要素,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格局。“兩湖”(南洞庭湖、黃家湖)保護體系,提升其水生態功能,促進文化旅游功能開發,打造“兩湖”文化特色旅游。實現河湖互濟水系連通的“兩垸”,以長春垸、民主垸內主要湖泊、啞湖為主體,推動形成水清岸綠的生態水網系統,增強河湖水體流動性,形成引排順暢、蓄滯得當、豐枯調劑、多源互補、調控自如、脈絡相通的水網體系,促進水質改善和水生態修復。
在推進資陽區經濟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水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將水安全放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立足資陽區區位條件,著眼流域,加強水安全規劃頂層設計,指導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統籌解決水安全問題。同時加強多領域、多部門間協作,形成合力,為資陽區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水安全支撐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