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昊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1)
2000—2002 年,中國水利現代化研究課題小組結合發達國家水利發展進程以及我國之前水利現代化建設過程的分析,定義出中國水利現代化的內涵,其中特別引人注意的幾個關鍵點是可持續發展、市場經濟規律、現代理性思維、科學技術、管理制度和先進技術等。
2010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強調,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等。
2015 年4 月,國務院正式發布“水十條”,對2020年及2030 年分別提出了城市具體水質目標。
水利作為城市各行各業發展的基礎,水利現代化是城市水利建設發展的必然目標,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城市水利現代化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水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必需品,無論在哪個領域用水,都是以人為主導,人的節水意識尤為重要。而節水意識在于平常生活與工作環境中的熏陶與積累,首先在于宣傳引導,社會的各種媒介應該發揮突出作用,通過羅列正面、反面節水意識典型,以及造成的水環境的影響,培育人們正確的節水觀念,從而形成潛移默化的意識行動。其次需要行業精神與公司文化融入節水思想,讓職場中節水成為平常工作中的一種習慣,讓節水達到更好的效果。最后是社會環境下,人人節水,相互監督,好的思想和意識一步步主導身邊的人和事,親人、朋友間相互帶動、提醒、監督,形成好的節水風氣。
但是意識是主觀的,形成好的意識,還要有合理的制度進行實際約束。制度需要政府來引導與制定,主要表現為對企業用水的管理,結合目前國內企業污水排放的實際情況,結合具體城市的實際內容,可以建立符合自身的廢水排放標準與設立排污權[1]。根據環保部門分配的額度,企業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擁有向周邊排放達標污水的權利。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包括污水資源化和工業水重復利用。污水是數量大、不受旱澇影響的第二水源,特別是具有就近利用的特點。雖然城市各有不同,但中水回收、生產、供給、利用、再回收都是污水資源化的最佳選擇。針對飯店、賓館、小區、農田等不同地點,中水可以用于洗車、綠化、沖廁、灌溉等。當然,這個還需要結合制度措施與約束[2],便于污水資源化得到更好的實施。
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是指一定時間內,工業生產中重復利用水量占總水量的比值,總水量即重復利用水量和新取水量之和。不同企業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的情況,需要結合自身工藝流程而定,但各企業的技術都有進一步提高空間,可以更多地提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可持續利用的各個方面,都應先進行試點,不同地域選擇合適的試點城市,然后逐步推廣,就湖南省而言,長株潭城市群就是最好的試點范圍之一。在試點城市,還應該推廣節水意識和制度建設,實施階梯水價、分類水價,使試點達到更充分的效果。
隨著GDP 的不斷增加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不僅限于水安全與供給,水生態、水景觀的作用也更加明顯,而且在此之上可以進一步升華為水文化,以便于符合當地的文化建設,真正將水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1)沿江風光帶建設。沿江風光帶往往是一個城市的標志,承載著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伴隨著周邊相關聯的商業建設,沿江風光帶更賦予了部分經濟增長的功能。同時,其美化了環境,達到了水土保持的效果,提高了生態環境質量[3]。
2)河湖生態多樣化建設。在滿足防汛行洪要求下,結合地形,應用宜深則深、宜淺則淺、宜寬則寬、宜彎則彎的原則,對河湖進行生態多樣化建設,滿足不同生物不同階段對水流水量的需求。
3)水信息與水質監測。在文化經濟建設、生態建設之外,融入科技含量,布置檢測設備并形成網絡與系統,對水信息和水質進行實時監控,使河湖更高效、更和諧地為城市水利建設提供支撐,讓水文化與水生態達到更好的效果。
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資源,如何有效利用、綜合利用,實現城市水利現代化是城市水利建設的必然目標,所有水利建設者都應該為之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