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航
(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在國家強有力的干預下,我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地區各行業積極落實復工復產政策,但國內散發病例、國外輸入病例依舊沖擊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面對建筑行業管理人員、施工人員數量龐大、成分復雜等特點,如何有效防控疫情、阻止蔓延已成為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深做實安全生產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最好體現。作為重點工程參建單位的榕江高速公路第二項目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采取有效疫情防控措施,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為相關工程項目的復工復產提供了一定的經驗。
榕江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主線起點位于榕江縣朗洞鎮正漢組北,樁號為K52+924.960,終點為歸里村東1.8 km處,終點樁號為K79+502.401,路線全長26.577 km。本合同段設有互通式立交1處、服務區1處、橋梁33座、隧道5座。現場各類管理、施工人員1300余人,主要來自廣西、重慶、黑龍江、內蒙古、四川等十幾個省市。
一是流動性大。整個施工機構、人員、機械設備等隨著建筑物的坐落位置而不斷進行遷移,跨省區流動已成為常態。二是工程的異質性。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每個地區建筑物的材料選擇、結構造型也不一樣,導致所選用的技術工種、機械設備、施工工藝等也不盡相同。三是工期長。根據工程的難易程度,較大工程持續施工長達幾年,一般工程也要持續幾個月到兩三年不等,所需技術工種繁雜,交叉作業頻繁。四是施工環境差。因建筑領域的特殊性,基本是在室外或野外工作,所受外界條件影響大,勞動強度高,安全風險點多。
(1)管理人員相對固定。每個項目的管理人員一般由企業指派,人員合理,分工明確,政治覺悟高,綜合能力強,獲得新生事物的渠道相對豐富,對國家政策法規的把握比較準確,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2)一線工人文化程度偏低,流動性大,職業風險高。建筑工人作為建筑行業的主力軍,為我國城市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據有關機構統計,95%以上的建筑工人為農民工,男性約占90%,主要年齡集中在30~50歲之間,人員跨地區流動強,文化差異大,歸屬感缺失,業余生活單一,對職業能力提升和國家大事的關心不足。
(1)依靠項目管理人員成立防疫相關結構,在國家、地區、企業相關政策下制定復工復產實施方案和應急預案,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指定專人對接屬地衛生部門,做到信息暢通、及時、準確。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雙重壓力下,強化基層黨組織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緩解人手緊缺的問題。
(2)建立“一人一檔”,確保信息準確,做到可追溯,全覆蓋。根據施工人員的特殊性,跨地區流動的復雜性,輸入地風險等級的嚴重性等做好詳細登記,為日后突發情況提供數據支持。
(3)科學研判,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研判返崗人員身體狀況。按照實際情況,能復崗亦復崗,有風險亦隔離。把所有問題控制在源頭,避免疫情進一步交叉感染和傳播。與此同時,加大人文關懷,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在思想、心理上給予關懷,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理念。
(4)加強辦公區、住宿區、餐飲區等重點區域的疫情防控管理,做到重點區域消毒常態化、實名上崗制度化,體溫監測實時化,同時嚴控1 m安全距離措施,并增設應急隔離觀察區等,按疫情防控要求,夯實硬件基礎條件,將環境衛生、場區秩序整治作為保障員工安全的有效手段。
(5)加強國家政策、企業文化宣傳,提高員工思想認識。疫情之下,中國共產黨采取了果斷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同時國家根據實時情況不斷更新發布預防新冠肺炎的措施和手段,在引導大家有效防控的同時,積極傳達國家政策方針,使之從思想上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提高全民的素養和情懷。此外,加大企業文化的宣傳,樹立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家國情懷,充分提現企業的社會責任。
(6)利用現代化手段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運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企業復工復產管理平臺、實現大數據共享,以此減輕企業負擔。
(7)做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雙落實。在強化“疫情期”的工作紀律、制度和防控措施的同時,將疫情防控與安全生產工作同部署同檢查。結合季節特點,加強分項、分部工程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治理防治工作,建立問題臺賬,明確整改期限和措施,實時跟蹤,消除隱患,確保安全生產。力爭實現施工現場疫情防控“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
4.1 完善制度,將公共安全衛生事件的應對納入日常管理
近年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直接影響著人民生命安全,已經逐漸成為人類的重大挑戰。為保證建筑施工現場的有序生產,行業、企業應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將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納入管理制度,從基礎上做到思想有準備、處理有措施,防控有有保障,切實提高企業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切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傳播擴散。
4.2 定期演練,常態化應對,提升各部門協調處理能力
施工現場面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威脅和挑戰十分嚴峻,因此在合理制定應急預案的同時,要結合工程特點和項目實際定期進行演練,將制度激活,將部門職能疏通,將應對措施落地,在演練中總結經驗,分析不足,對預案進行動態管理。此外,建議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大對企業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考核,激發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識,提升國家總體防控水平。
企業一線員工對公共衛生事件知識缺乏系統的學習,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重視的心理,不能用科學的態度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因此,企業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在該方面加大培訓,補齊員工短板。借助于流行的網絡平臺、公共區域的宣傳欄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宣傳公共衛生知識,國家法律制度,強化安全意識。從而達到人人有認識、人人有收獲,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局面。
公共安全衛生事件,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眾多不便,給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然而企業要想在困難時期脫穎而出,必須要建立切實可行、接地氣的應對措施,以此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進而履行企業應盡的社會職責,為國家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