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玲
(貴州省公路局,貴州 貴陽 550003)
(1)溝渠上橫向跨越的道路,涵洞因洪水時水流表面的漂浮物或泥石流發生堵塞,導致涵洞喪失了應有的排水功能,使洪水直接翻越到道路上,導致路基的邊坡或護坡被水沖毀,引起路基坍塌,使道路中斷。
(2)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導致路基或路面被沖毀,或將道路堵塞。
(3)路基邊坡有相對較厚的覆蓋層,沒有設置支擋結構予以防護,或雖然設置了支擋但設置不合格,因水會對覆蓋層造成浸潤,導致覆蓋層和支撐表面抗滑力降低,使覆蓋層發生滑移,覆蓋整個道路。若道路無法承受上部覆蓋物自重,或道路處在滑移面上,則會使道路大量滑移,產生更嚴重的水毀。
(4)對于沿河的路基,其對岸山坡產生泥石流、塌方或滑坡,導致河道被堵塞,水位快速上漲或河道水力狀態發生變化,使路基的坡腳或者是現有防護結構被沖毀。
(5)在沿河路基處設置的防護結構,其基礎埋深不足或所用防護結構不合理,將使防護和路基整體被水毀。以上這種情況在河流轉彎的內側很少發生。
(6)路基被洪水長時間浸泡使路基產生沉降,導致路面開裂。
(7)對于半填半挖路基,其填方段和防護設施發生水毀,對整個斷面上的路基和路面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1)路基的上邊坡和山坡存在堆積物無法保持穩定的地段,且沒有設置擋土墻等設施,或設置了擋土墻,但設置不合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路基的上邊坡和山坡有相對較大的匯水面積,加之降雨強度很大,沒有植被,也沒有設置截水溝,導致沖水毀壞。
(3)對路基周圍滑坡體的分析與處理不到位,或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4)對于可能產生或曾經產生過泥石流等災害的地段,沒有進行攔截與導流。
(5)涵洞的孔徑、基礎實際埋深及進、出水口所用加固措施未能發揮應有作用,而且洪水會帶來很多漂浮物,造成很大的沖刷。
(6)路基與路塹的邊坡沒有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或現有的防護措施未能發揮應有效果。
(7)沿河路基所設護坡或擋墻的尺寸很小,同時基礎埋深也無法達到要求,施工存在一定質量問題。
(8)地面與河床的坡度相對較大,洪水的流速很快,會造成很強的沖擊,若防護措施沒有達到要求,將產生嚴重的水毀。
(1)橫向水毀:水流來源于路線的側向,因水流會對路基造成沖蝕或從路基上翻越,使路基的土方大量流失,其具體過程為:水流從涵洞中通過后,因洞口處的防護設施已經被破壞掉,導致路基土方開始流失,而且流失的范圍不斷增大,使整個路基被不斷掏空,涵洞被直接沖走,整條道路中斷。洪水從路基上翻越或涵洞的孔徑不足,被大量的沖擊物堵塞,從路基上翻越的水會使下游邊坡被掏空,土方大量流失,造成道路中斷。
(2)順向水毀:水流來源于路線的切向,路基處在河道的外側或處在直線河道當中,因水流遇到路基和防護設施后會產生渦流,導致路基的坡腳及防護結構被沖蝕,與橋梁基礎部分沖刷相同,若路基沒有護坡設施,或現有的防護結構基礎埋深不足,將使基底被徹底掏空,土方大量流失,使整條道路中斷。
(1)設計過程中高度重視水文調查與水力計算,使路線盡量從小河流與泥石流中橫穿。對于橋涵的孔徑,在設計中除了要考慮流量方面的要求,還應確保泥沙與石塊等都能順利通過。對于沿河路段的路堤,其防護基礎,特別是河流外側的河岸,必須對沖刷予以充分考慮。
(2)對于改建路基和技術等級較低的道路,需格外重視路基高度,防止由于路基浸水導致路基或路面被破壞。
(1)加強路基邊坡防護,包括工程措施防護與植物防護,并在上邊坡的頂部開挖截水溝,防止邊坡產生剝落。
(2)對于技術等級較高的道路和彎道內側,因路面面積相對較大,容易使水量集中,所以要對匯水漫流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充分考慮,采用集水井、攔水帶或擋墻水使路面上的水能夠順利排出。
(3)對于直接裸露的上邊坡和分布于周圍的溝壑,需要采用攔水壩或擋水墻來攔截,如果規模很大,已經不能攔截,則要進行橋涵的設置來確保能從路基中順利通過,防止沖積、淤積與堆積。
(4)沿河路基會對河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擠壓,對此,確定流速與防護結構基礎埋深和具體的防護形式至關重要。常用方法包括:當流速在1.2~1.8 m范圍內時,可采用植物防護;當流速在2~3 m范圍內時,可采用干砌片石護坡;當流速在4~8 m范圍內時,可采用漿砌片石護坡或混凝土護坡;當流速在1~3 m范圍內時,可采用拋石護坡;當流速在4~5 m范圍內時,可采用石籠護坡;當流速在5~8 m范圍內時,可采用大型砌塊護坡或石砌浸水擋墻護坡。
需注意,洪水經常夾帶很多大粒徑石塊,這會對漿砌工程造成很大破壞,使石砌結構上的部分砌塊產生脫落,對于漿砌結構,其修補很難,而且不一定及時,導致結構破壞越來越嚴重,產生水毀。對此,洪水中夾帶大量石塊的情況不建議采用漿砌結構的構造物,可采用修復難度較低的石籠結構。對于已經修建好的防護結構,若其基礎埋深不足,也可采用石籠進行防護。
(5)對于規模相對較大且無法規避和清除的崩塌及滑坡,可采用以下兩個處理措施:其一,水處理;其二,支擋錨固。其中,水處理可以在地質情況較差的情況下開挖截水溝,避免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出現滑移;而當不良地質所在位置的地下水比較豐富時,單純進行地表排水是遠遠不夠的,則可采用截水盲溝,盡量減小土體中水的實際含量。若排水后依然無法滿足安全性要求,則應設置錨桿、擋墻或抗滑樁,避免不良地質體發生移動。
綜上所述,對于公路水毀防治,是一項涉及到水利、水文和環保等不同專業學科的系統工程,除了要防治路基遭受嚴重損失,還要與當前經濟狀況相適應,充分考慮貴州地區的地質條件和氣象條件,既要擺脫過去的被動局面,又要注意不可貪多求大,在水毀防治方面投入過多資金,以此將水毀有效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使公路事業得以健康和順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