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香,劉 敏,劉向東
(濱州市水文局,山東 濱州 256609)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濱州市水環境受到較大程度的污染和破壞。“十二五”末,水質劣于Ⅴ類的河流仍占有一定比重,淺層地下水水質受到污染。“十三五”以來,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環保體制機制理順,環境監管“嚴值”提升,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系統逐步修復。
濱州市有骨干河流13條、湖泊2個,總河流長度760.8 km,湖泊面積5.62 km2。其中,4 條河流列入《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均列入《山東省水功能區劃》。12條骨干河流共有103條支流,黃河與2個湖泊無支流。其中,31條重要支流列入《濱州市地表水水功能區劃》。
為滿足生活飲用、生產用水要求,濱州市興建了133座平原水庫。其中,8座列入《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5座列入《山東省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
“四環五海”工程是集水利、交通、城建、綠化和旅游于一體的城市建設系統工程?!八沫h”即環城河水系,總長48.8 km,“五?!奔礀|海(東郊水庫)、西海(西海水庫)、南海(南海水庫)、北海(北海水庫)、中海。中海是城市水利工程中的標志性工程,主要功能為生態景觀,兼及工業供水、城市防汛調水蓄水。
濱州市屬黃河下游黃泛平原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按照埋藏條件分為淺層地下水(潛水)和深層地下水(承壓水)。淺層地下水主要為咸水、微咸水,少量為淡水。其中,咸水、微咸水分布在境內北部、中部,總分布面積5 378.8 km2;淡水在小清河以南呈片狀分布、埋深為1~3m,在魯北平原區和黃河干流區受古河道制約呈帶狀分布、埋深為1~8m。承壓水在全市范圍內均有分布,總體趨勢從南向北、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增厚。
2.1.1 干流水質多數優于Ⅴ類,支流水質多數為Ⅴ類、劣Ⅴ類
Ⅴ類以上(包括Ⅴ類)水質的河流占比,2018 年15 條骨干河流為80%,2017、2018 年14 條重要支流均低于30%。劣Ⅴ類、Ⅴ類水質支流占比,2018 年1月86 條支流為54.7%、6 月89 條支流為71.9%。2 次支流監測中COD、氨氮、總磷的超標率均較高,COD為67.4%、77.5%,氨氮為30.2%、20.2%,總磷為29.1%、27.0%。
2.1.2 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質為Ⅱ類或Ⅲ類,均達標
在2017、2018 年的水質監測中,20 處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質均為Ⅱ類或Ⅲ類,均達標。
2.1.3 湖庫為中營養或較輕程度富營養,營養物質
氮含量偏高
2018 年湖泊富營養化程度減輕,12 次監測中麻大湖為10次中營養和2次富營養、芽莊湖為11次中營養和1次富營養,營養物質氮含量偏高。
13 座水庫每月1 次監測中,80%以上頻次均為中營養,20%以下頻次為輕程度富營養,營養物質氮含量偏高。
“四環五?!惫こ趟w監測中,四環、北海與中海營養化程度較嚴重,均為富營養,營養物質碳、氮、磷含量均較高。東海、南海與西海營養化程度較輕、均為中營養,營養物質氮含量偏高。
2.2.1 淺層地下水多為Ⅴ類
濱州市淺層地下水含鹽量高、鐵錳含量高,為地質因素影響所致。2019年監測的39眼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井中,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硫酸鹽、鈉、氯化物超標率分別為97.4%、89.7%、74.4%、71.8%、66.7%,鐵、錳超標率分別為51.3%、69.2%。硝酸鹽氮、耗氧量超標率分別為15.4%、28.2%,為人為因素影響所致。
2.2.2 地下水采補失衡,水位下降,水質受到污染
淺層地下水開采在小清河以南主要用于農業灌溉,由于補采失衡,地下水位下降。水位變化趨勢自2001 年以來總體上分2 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1—2011 年,地下水位普遍呈下降趨勢,淺層地下水埋深加大;第二個階段是2012 年至今,淺層地下水位呈平穩或上升趨勢[1]。
全市深層地下水水質較好,主要用于工業用水。隨著工業用水逐年增大,承壓水持續處于超采狀態,導致承壓水位持續下降,造成地面沉降,引發局部地面、房屋出現裂縫等問題。
由于淺層地下水位下降,河水水位高于淺層地下水位,河水直接補給淺層地下水造成淺層地下水污染,再經承壓水層頂板進入深層含水層,使得深層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18 年1、6 月的支流監測中,有水無流的支流多為Ⅴ類、劣Ⅴ類水質,岸邊、河床內垃圾為主要污染源。春季后期氣溫較高,垃圾腐爛霉變,釋放大量污染物于水體中,是6、7 月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時是6月支流監測中Ⅴ類、劣Ⅴ類水質比例比1月高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濱州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改善,但環?;A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戶環保意識薄弱、垃圾處理運行機制不健全,生活垃圾隨意堆放于田間、路頭或溝渠[2]。通過“完善設施、密集宣傳、激勵農戶、政府監督、法制約束”措施[3],建立循環、可持續利用的分類模式,實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處理模式,提升村容村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2018 年6 月監測中,240 個入河排污口中131 個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雨污合流口,占50%以上。尤其是在氣溫較高、雨水較多的汛期,造成城市景觀水體水質較差(COD 偏高)。景觀水體沒有工業點源污染,但在春季后期出現行業特征污染物偏高,降塵沖刷匯入是主要原因。
瀝青油氈屋面、瀝青混凝土道路、融雪劑、農藥、殺蟲劑的使用均使初期幾毫米的城區雨水中夾帶大量的有機物、病原體、重金屬、油等污染物[4],BOD、SS、TN、TP、重金屬污染物等[5]含量偏高。因此,必須加快排水管網建設與改造,全面實現雨污分流。條件允許時,建初期雨水收集池。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均匯入生活污水管網,經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排入河道。
濱州市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非汛期有水無流或斷流、納污能力小,尤其是支流,汛期也只有少數年份水量較大。2018 年1 月監測的90 條支流中,4條斷流,69 條有水無流,即80%以上的支流有水無流或斷流。6 月監測的103 條支流中,14 條斷流,63條有水無流,即近75%的支流有水無流或斷流;入河排污口中,分布在支流的排污口約占總數的90%。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6]中,一級A排放標準限值高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7]Ⅴ類水質標準,達標排放的污廢水水質劣于河道水質,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河道水質惡化。支流多為斷流、有水無流、有水皆污,是水質持續較差的主要原因。人工濕地是進行低污染水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8],具有污水處理和水環境生態改善雙重功能。因此,在排水溝渠、支流建設集生態、凈化、景觀功能于一體的河道型人工濕地,可以進一步凈化達標排放的低污染水,有效減輕水體污染,修復退化生態系統,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
2018 年,不能達到一級A 排放標準的入河排污口占比在1 月實測中為69.6%、6 月實測中為56.6%、1月環保在線監管中僅占3.7%。2018年監督性監測的41 個入河排污口中,COD、氨氮為環保在線監測項目,超標率分別為4.9%、9.8%;總磷為非在線監測項目,超標率高達34.1%。
未列入環保在線監管系統的企業及水質參數超標情況都較嚴重。因此,必須加大環保監管力度,完善監管體系,以信用杠桿撬動企業環境監管[9],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體系,加大環保違法懲處力度,迫使企業自覺履行環保法定義務,達到普遍守法的新常態。
2017、2018 年濱州市考核水功能區的水質達標評價中,雙指標達標率均明顯高于全指標達標率。綜合分析水質監測數據發現,潮河干流及其支流、小清河干流總磷超標率高,超標倍數大。2 個水系為多年來水污染綜合治理重點、也是難點。開展重點行業企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規?;笄蒺B殖場排放達標整治,實施重點行業總磷排放總量控制,可以加快污染治理進程。
湖庫為中營養或輕程度富營養,營養物質氮含量高。水庫源于黃河水源中總氮含量偏高,無地表面源營養物質匯入。湖泊源于農業面源污染物匯入和水生生物殘骸在湖底的不斷沉降淤積,科學施用化肥農藥、加大節水節肥力度將有效減緩湖泊富營養化進程。加密引蓄水頻次、增強庫區水體流動性,加大水庫清淤力度、清除載有營養物質與腐爛水草的底泥,可以有效控制藻類繁殖,確保水源水質達標。
井灌區通過節水灌溉、地表水源替代等措施壓減淺層地下水開采量,逐步達到采補平衡。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規范地下水取水許可審批管理,推動地下水管理法制建設,增強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法規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執行力。建設置換水源配套工程,逐步對現狀承壓井全部封存,封井方式能夠滿足應急時開啟使用。
近年來,濱州市政府以“六城同創”為載體,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但生態系統脆弱,污染重、損失大、風險高的生態環境狀況仍然存在。水環境治理是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治、科技等多種手段,落實生態文明思想,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問題,提升環境治理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