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洪
(平江縣天岳街道辦事處,湖南 岳陽414500)
平江縣是一個老、邊、窮山區大縣,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位于湖南省東北部、汨羅江上游。全縣地貌以丘陵為主,山地、丘陵、崗地、平原面積之比2.8∶5.6∶0.6∶1。年日照時間為1 780~1 400 h,日平均溫度為>10℃,年活動積溫為5 331~3 050℃,年降水量1 466.9 mm,蒸發量為1 504 mm。據統計,2001—2004年每年7月份,出現連續多天干旱和35℃以上的高溫,最高溫度達40.9℃,超歷史最高溫度0.1℃,對全縣農業生產造成了及大危害,影響農業增產增收,甚至造成群眾生活飲水困難,嚴重困擾著政府的工作。近年來,在平江縣委、縣政府和水利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戰勝了自然災害,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為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平江縣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筆者從農業抗旱的角度,對全縣抗旱工作進行了反思。
平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人口89萬;總耕地面積71萬畝,其中水田58萬畝,旱田13萬畝,受山區地理條件的制約,水田灌溉主要以水庫、山塘和小溪流抽水灌溉為主。抗旱工作是平江縣農業、農村、農民工作每年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近三年大旱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需要充分認識。
平江縣是一個山區縣,抗旱工作與防汛工作都十分重要,但從過去工作來看,對防汛工作比較重視,對抗旱工作認識上有偏差。普遍認為,防汛工作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抗旱工作只是關系到經濟損失的問題。從平江實際情況來看,抗旱工作與防汛工作同樣重要。平江縣水田主要靠水庫、山塘和河流提水灌溉,其主要特點:一是受旱面積大。需要提水灌溉的有12萬多畝,如果出現干旱20天以上,山塘水庫蓄水量迅速減少,需要提水灌溉面積會增加到20多萬畝,占水田種植面積的45%。二是受旱時間長。據氣象部門統計,平江縣每年7—9月降雨少,一般月降雨量保有30 mm左右,有的年份還出現秋旱,受旱時間達2~3個月,加上一季稻增加,雙季稻減少,一季稻正處在壯大苞抽穗的時期,需水量大,抗旱工作顯得更加重要。三是經濟損失大。抗旱工作不但對水稻產生影響,同時對經濟作物及群眾生活造成影響。由于平江縣是一個丘陵山區縣,“易漲易退山溪水”,平江縣防汛工作沒有湖區面廣,隱患主要是汨羅江沿岸及一些病險水庫,帶有局部性,但抗旱工作與防汛工作應擺到同等位置。
抗旱工作由水利局負責資金投放,農機局負責機械設計、安裝、維修。柴油機、電動機、提水機械屬農業機械范圍,是農機局的主要職責,這樣造成農機局負責機械安裝維修無資金投放權,而水利部門負責資金安排,由于對抗旱機械技術不熟悉,造成機械設計配套不合理,“大馬拉小車”“轉速不配套”等現象普遍存在,既浪費了能源又浪費了資金,給國家和農民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失。初步統計,全縣設計不合理機械占30%以上。
據調查,平江縣抗旱機械設備動力20世紀60年代主要以外燃機為主,70—80年代主要以內燃機為主,90年代后以電動機為主。目前大部分機械設備是20世紀80—90年代安裝的機械,由國家投資和集資興建。由于產品更新換代快,配件供應困難大。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一家一戶,作業分散,加上糧食價格下跌,資金籌集更加困難,農民兩眼向上“等、靠、要”思想嚴重,抗旱機械管理跟不上,機械維修難。2020年,南江鎮五角村,1臺水泵需要更換,由于資金不能落實,只好不了了之,造成30畝稻田減收。據統計,全縣1 400多臺10 kW以上的電動機和柴油機的固定機埠,目前能正常運轉的僅900臺,占64.3%,其中帶“病”作業的400臺,占44.4%。
抗旱機械季節性強,工作時間短,存放時間長。管理現狀有以下幾種:一是沒有固定人員管理,“誰用水誰管理”,出了故障就逃之夭夭,也無法追究責任;二是“輪流坐莊”,由受益戶輪流管理,有的人員不懂機械,操作不當,就容易出現故障,縮短抗旱機械使用壽命;三是承包管理,由一人承包,工資費用按作業小時收取,這種情況容易造成亂收費。總體來說,抗旱機械管理混亂,不用時亂丟亂放,需要時又找不到。全縣農機管理人員中,懂技術業務的僅占50%,絕大部分機手沒有進行系統培訓學習,熟悉技術業務的人員不到40%。
抗旱工作是農村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關系到農村社會大局的穩定和農民增產增收,搞好抗旱工作既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又有利于密切干群關系,樹立黨和政府在農民心中的形象。為抓好平江縣抗旱工作,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抗旱工作是一項帶有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既要黨政領導重視,又要部門密切配合,提高認識,合理布局,責任到人。就平江的情況而言,應實行層層責任制,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逐村逐組逐戶落實,搞好山塘、水庫合理利用。對原有抗旱電排機埠逐臺進行維修檢查,需要新建機埠的農機和水利部門技術人員到現場察看,進行設計安裝。
目前,抗旱機械設備國家投資由水利部門掌握,農機部門負責機械設備技術安裝、維修,為理順抗旱機械設備投資管理,使國家投資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應由農機部門根據實際需要提出方案,會同水利部門協商,由政府決定,部門之間絕不能各行其是。
抗旱投入是抗旱工作的基礎,也是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的綜合反映。因此,必須千方百計增加抗旱投入。根據相關政策法規規定,應把抗旱投入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同時政府應加強資金管理,防止擠占、挪用現象的發生,使抗旱資金發揮應有的效益。實行“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根據受益面積,村民小組或農民管水理事會,每年應籌集一定的維修費用,實行專款專用,保證抗旱機械的維修保養。鼓勵民營資本投資水利建設。按照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吸收民間資金參與,水利部門可選擇并向社會公布一批水利建設項目,建立由民間組織投資、政府適當補助的投入機制,采取有償服務的原則吸收民間資本,收益權長期由投資者所有。
目前,全縣有固定機埠抗旱機械技術人員600多人,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刻不容緩,應由農機部門組織技術培訓,做好規劃,爭取3年內對全縣固定機埠技術人員進行一次輪流培訓,可以采取巡回培訓、就地培訓、辦培訓班等形式,進行技術考核,實行持證上崗。
科學管理是產生最佳效益的前提。抗旱機械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抗旱機械的使用壽命和經濟效益,因此必須健全抗旱機械的管理機制。建立抗旱機械的檔案,分區域、分機型、分類別進行登記,建立檔案。選擇有責任心、事業心、懂技術的專人管理,實行責任制,責任到崗到人,以提高抗旱機械的使用效益。同時,加強資金管理,每年抗旱機械的維修費用實行專款專用,并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