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霞,劉庭芳,蔣鋒,司駟駿,褚湜婧,王蒲生
20世紀60年代,家庭醫生服務在西歐、北美等國家和地區相繼開展,80年代末,“家庭醫生”概念引入中國[1-7]。進入21世紀后,我國人口老齡化開始嚴重、慢性病患者增多、醫療費用居高不下、醫療資源分布失衡等一系列難題凸顯[8],開展家庭醫生服務并尋找更優的服務運行模式成為新時期衛生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9-10]。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有助于降低醫療費用、優化衛生資源利用和提升全民健康狀況[11-13]。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醫生制度對我國建立分級診療、合理就醫秩序和完善醫療服務等具有重要作用[14-15]。實踐證明,家庭醫生制度是高效利用有效醫療資源、實現民眾健康的最有效方式之一[14,16-17]。政府部門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逐步明確該制度在我國醫療體系中的功能[18]。如今,家庭醫生制度在我國已有多年的發展歷程,相關政策要求亦在不斷發展、變化。對此,相關研究者開始聚焦家庭醫生政策,并根據研究結果做了分析討論。張招椿等[19]、田淼淼等[20]從落實情況等角度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簡要分析,沈鵬悅等[21]、趙艷青等[22]和許航等[23]以上海、北京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進展為例對地方政策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梳理。以上研究側重政策的落實結果或者地方政策的實施情況,而對于國家層面出臺的政策的研究還不夠完善。在此基礎上,本文聚焦國家層面家庭醫生相關政策,從概念引入到全國推廣,梳理其發展歷程及推行情況,分析討論家庭醫生相關政策在我國發展過程中獲得的經驗、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對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穩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從政策的影響和發展歷程上看,我國家庭醫生相關政策主要經歷了醞釀萌芽、試點探索、漸進推廣及全面實施4個階段(見圖1)。從家庭醫生概念的引入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城市社區遍地開花,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建設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全發展,我國家庭醫生政策在經歷4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后,積累了大量經驗,取得了豐富的實踐成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1 醞釀萌芽階段(1997—2008年) 有研究認為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應追溯到2006年,以上海社區服務站試點為標志[22]。從政策的連續性及家庭醫生制度的引進等角度,本文認為自1997年開始,我國就已出現家庭醫生服務相關政策的萌芽。
1.1.1 背景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改善衛生醫療服務的要求日益增多[24]。同時,人口老齡化加快、生態環境下降、生活衛生問題加重與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等問題相繼出現[25]。這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加強對衛生工作的領導,務必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建設。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交流和聯系日漸密切,已發展成熟的“家庭醫生”概念引入我國,家庭醫生制度的相關政策開始出臺。
1.1.2 主要政策 從1997年5月—2007年5月,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制定城市居民衛生及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到鄉鎮衛生院乃至村衛生室等各級衛生服務體系提出了相關要求,力爭在初級衛生、保健等方面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見表1)。
1.1.3 政策內容分析 1997年出臺的《關于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1997〕18號)雖然還未明確提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但從“初級衛生保健”“家庭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等詞匯中,已經出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萌芽。此時,為推進深化衛生改革,我國醫療系統開始針對基層醫療制定政策,關注國民健康水平的整體提高。將農村衛生院和社區、家庭醫療等結合起來。2000年提出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組織;2001年指出將農村初級保健工作納入國家社會發展規劃;2006年明確“全科醫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基層醫療中的作用;2007年,“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在全國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框架[26],初步建立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這一時期的國家政策,主要目的是解決大醫院過分集中優質衛生資源、社區衛生服務資源短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從治療轉向預防的醫療衛生觀念開始出現[27-28]。在醫療資源上,著重強調完善基層保健服務體系,為社區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這直接醞釀著接下來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工作的開展。

圖1 我國家庭醫生相關政策四階段劃分的邏輯分析Figure 1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four-stage division of policies related to family doctor in China
1.1.4 政策落實情況 自2000年開始,各?。ㄊ?、區)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健全社區衛生組織,并在農村著手建立基層衛生服務站,宣傳并執行國家衛生服務政策[29]。以天津市為例,從1998年開始,市財政連續8年安排100萬元/年的專項經費,每年給予社區10 000元/萬人的補助[30]。截至2006年,全市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指導中心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431個的三層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1],并為133萬多戶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檔案[3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為接下來家庭醫生試點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2000年,國家提出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組織[33],各地方政府和衛生部門逐漸意識到社區醫療機構的重要性。各地方財政加大對社區醫療機構的投入力度,社區醫療機構數量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每年增長率為5%~40%(見圖2)。這為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開展提供了良好平臺[34]。
1.2 試點探索階段(2008—2011年)
1.2.1 背景 隨著深化衛生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城市和農村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而導致發展失衡及基本公共衛生相關工作薄弱等問題凸顯[35]。前一階段,我國開始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并重視發展基本醫療服務和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這為試點地區開展探索工作奠定了物質基礎。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取得階段性成效之后,提出建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隨后在上海長寧區進行深化社區衛生服務改革試點。實施家庭醫生制度、提供家庭醫生服務的理念開始出現[36]。到2011年,上海在長寧、閔行等10個區率先啟動了家庭醫生制度試點[37-39]。這一階段開啟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探索。
1.2.2 主要政策 從2009年3月—2010年6月,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國家相關部門圍繞籌備家庭醫生制度出臺了多項政策,重點是建設一支具備相應能力和素質的家庭醫生隊伍。這一階段,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提上日程,并制定政策開始在一些地區試點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見表2)。

表1 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萌芽階段的主要政策Table 1 Main policies of family doctor's contract service at the embryonic stage

圖2 全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數量增長情況Figure 2 Increase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institutions
1.2.3 政策內容分析 這一時期的政策主要以醫院、社區和家庭整個治療網絡的實現為目標,建立完善的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隨著家庭醫生概念的正式提出,培養以全科醫生為重心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逐漸成為政策重點[40]。到2010年,原則上要求每萬人需配備公共衛生醫師1名和家庭醫生2~3名[41]。第一次提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42]。對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機構、建設標準、基層家庭醫生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和目標,進一步明確了家庭醫生的發展方向和實施路徑。我國該階段的相關政策,雖還未明確提出家庭醫生制度,但已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開展和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
1.2.4 政策落實情況 2008年,上海周家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長寧區的試點單位,率先開展“責任制醫生”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探索家庭醫生服務模式。2009年長寧區出臺《長寧區家庭健康責任制工作實施方案》,從此“家庭醫生”的概念正式提出并逐漸深入人心。2009年,深圳市印發《深圳市實施家庭醫生責任制項目試點工作方案》(深衛婦社發〔2009〕24號),明確提出家庭醫生責任制的概念,并對本轄區的社康中心進行試點探索[43]。2010年,上海市總結長寧、徐匯和浦東3個區域的家庭醫生試點工作并開始將其在全市推廣?!叭漆t生”規范化培養率先在上海開展,中山醫院率先建立了全科醫生臨床培訓基地[44]。2010年,作為北京市新醫改的第一年,市衛生部門分別在東城區、西城區和豐臺區等地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45]。2010年6月,青島市家庭醫生聯系人制度簽約13萬居民[46]。青島市開展家庭醫生聯系人制度和門診統籌制度的試點工作,為全省充分落實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分級診療體系提供了豐富經驗[47]。部分城市近三年家庭醫生簽約率的變化規律如圖3所示,從中可明顯看出簽約人數在逐年上漲[48-50]。
1.3 漸進推廣階段(2011—2015年)
1.3.1 背景 各發達地區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青島等地進行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探索,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2011年,我國開始啟動“十二五”規劃,以逐步完成五項重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該時期,各相關部門進一步落實“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整體要求。根據上海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效,我國的家庭醫生制度從2012年開始實施推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51]。根據“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政策要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逐漸從沿海大、中城市向中西部地區發展。
1.3.2 主要政策 從2011年2月—2015年9月,國務院、原衛生部、教育部、原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制定了多項家庭醫生制度相關政策,主要圍繞健全家庭醫生制度、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培訓全科醫生等方面(見表3)。
1.3.3 政策內容分析 2011—2015年,我國家庭醫生政策開始從頂層整體設計,與我國實際情況相匹配的家庭醫生相關政策相繼出臺。尤其是作為我國家庭醫生制度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23號)的發布,使得建立及完善我國家庭醫生規范化培養、培養渠道、職業方式、激勵方式和保障措施等均得以明確,家庭醫生政策開始逐漸向全國展開,范圍不斷擴大。從簽約人群來看,家庭醫生政策從主要覆蓋特殊人群到現在已逐漸覆蓋至所有居民[52]。整體上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家庭醫生政策體系開始形成。在國家層面家庭醫生政策的指導下,相關城市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踐的探索上亦取得了初步成效。

表2 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探索階段的主要政策Table 2 Main policies of family doctor's contract service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
1.3.4 政策落實情況 2010年底,北京市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衛生改革與管理工作的意見》(京衛基層字〔2010〕25號),在全市16區推行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011年4月,上海市在長寧、閔行、徐匯等10個區啟動了家庭醫生制度試點工作,家庭醫生制度成為本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五大基礎性工程之一[37,53]。2012年10月,國務院醫改辦確立北京市西城區、上海市長寧區及湖北省武漢市等10個國家級試點地區[22],進一步推動“6+X”式的全科醫生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探索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模式[54]。2013年8月,長春市共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1個,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100%達標[55]。2014年3月,廣州市發布《廣州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方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各區鎮層面逐步推行。截至2015年9月,廣州市荔灣區已建立2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簽約服務滿意度超過 90%[56]。

表3 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推廣階段的主要政策Table 3 Main policies of family doctor's contract service at the promotion phase

圖3 探索階段部分城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情況Figure 3 Family doctor's contract service in some cities at the exploration phase
1.4 全面實施階段(2016年至今)
1.4.1 背景 我國家庭醫生的規范化培養、培養渠道、職業方式、激勵方式和保障措施等均得以明確,家庭醫生政策逐漸向全國社區全面鋪開的時機成熟。2016年,我國開始啟動“十三五”規劃;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成為實現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階段性目標之一;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成為“健康中國”的目標之一[57-59]。這一時期,新一輪醫療改革啟動,從中央到地方,從沿海到內陸,針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提出了具體方案、政策,深化醫療改革取得明顯成效[60]。居民健康水平逐漸接近西方發達國家,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逐年下降[61]。隨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全國各地試點工作取得成效,家庭醫生制度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顯現出愈發重要的作用。中央和地方出臺相應政策,全面實施并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
1.4.2 主要政策 從2016年4月—2020年3月,國務院、國家衛生健康委、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醫改辦等部門制定政策全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主要圍繞家庭醫生制度簽約覆蓋率、居民滿意度,以及健全和完善內部結構等,并在2020年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明確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傳染性疾病防控的作用(見表4)。
1.4.3 政策內容分析 這一階段,國家有關家庭醫生的政策開始轉向具體實施,可行性、可實施的工作逐漸增多,與其他方面的聯系更加全面。簽約服務工作已經在全國各地全面實施,以多種形式圍繞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供綜合全面的分級診療服務。政策文件的具體內容也更加細致,以治病為中心開始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62],在優秀社區探索并建立示范性服務站點,加強家庭醫生隊伍建設(尤其是貧困地區),逐步擴展城市和農村家庭醫生服務的范圍,并大力推進“互聯網+”簽約服務,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規范管理水平及簽約居民的就醫可及性。到2020年,我國家庭醫生制度己較為完善。
1.4.4 政策落實情況 2016年,全國各地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初顯成效,其中二十多個?。▍^、市)出臺了家庭醫生指導性文件并落實了實施方案。陜西省寶雞市、四川省雅安市、浙江省杭州市、廣東省深圳市等地的簽約服務覆蓋率目標均高于30%[23]。2016年,北京市家庭醫生簽約率達33.5%,2017年高達35.0%[22];2018年,北京市綜合醫聯體內雙向轉診患者超過七萬余人次[63]??拷睾5纳虾?、山東等地,簽約率超過45.0%;山東簽約人數接近五千萬[64]。而遠在中西部的青海、新疆等地,簽約率超過43.0%;四川簽約數最多,超過三千萬[64]。對重慶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行調查、統計,結果發現部分社區簽約率超過55.0%,居民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宣傳對簽約服務項目的了解程度較高,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意向較好[65]。位于我國西南地區的云南省,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始于2016年,其中昆明市有意向簽約的居民達90.0%,2017年全省居民簽約率超過43.0%[66]。
2010—2018年,國家統計局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數量及診療人次的情況做了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全國社區衛生組織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2010—2011年,社區衛生服務組織從6 903個增長到7 861個,增長率為13.88%,是2010—2018年中增長最快的一年(見圖4)。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人次自2010年開始呈逐年增加趨勢;2016年開始,社區衛生服務診次再次迅速增加,這正是國家全面推行家庭醫生的成效,充分體現了家庭醫生在實現分級診療中的重要作用(見圖5)。
綜上,2016年伊始五年,是我國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攻堅階段,是全面建成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的重要時期,亦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推廣實施的關鍵年份。我國家庭醫生制度是在我國“看病難”、醫療衛生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提出的,隨著我國社區服務和社區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不斷發展,并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而逐步深化和完善。由此可知,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的提出和發展與完善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密不可分,與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緊密相關。
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以個性化為主,并結合預約診療服務。從政策內容整體上看,我國對于家庭醫生服務的認識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成熟和深化。家庭醫生制度雖從海外引進,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帶有明顯的中國特點,并從城市社區醫療服務逐步向農村醫療服務發展。作為基層醫療服務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目標逐步從治病走向健康。

表4 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全面實施階段的主要政策Table 4 Main policies of family doctor's contract service a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phase

圖4 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數量隨時間的變化趨勢Figure 4 Trend in the number of community health-centres with time

圖5 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診療人次隨時間的變化趨勢Figure 5 Trend of visits in community health-centres with time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從沿海發達城市向中西部欠發達城市推進,從城市社區向農村發展,從上海點亮到全國多點開花,并非單一部門或某一地區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既需要國家層面包括多部門協同推進,同時也需要地方政府、部門大力支持[67]。從相關政策的發文機關可知,國務院和多部門聯合發文較多,符合全面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這一工作的特性。從政策發展的歷程來看,結合我國自身的特點,總結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各階段政策雖各有其特點,但相互之間聯系緊密,同時由于各地區工作開展有所差異,因而各個階段之間存在一定的政策融合和交叉。
隨著我國有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的不斷出臺和推進,我國家庭醫生制度的相關工作也逐步完善,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我國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起步較晚,落實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指導性和方向性政策與具體地域特點的結合、家庭醫生和簽約居民的溝通與聯系方面、上下級醫療機構的信息互通及家庭醫生績效考核等方面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2.1 推進家庭醫生制度政策保障,借助醫保支付調整醫療資源分配 現階段,我國限于各方面條件未能實施社區首診制度。下階段,可通過醫保政策引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制度,建議簽約居民在家庭醫生門診就醫或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住院可享受高百分點的醫保報銷政策;經家庭醫生轉診至縣、市級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可享受提高百分點的醫保報銷政策。進一步促進居民小病進社區,確保發揮大醫院治療復雜危重病癥的功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本質上是初級衛生保健的一種方式,通過服務規范就醫秩序,減輕衛生經濟負擔。而其服務內容與醫療保障制度覆蓋的范圍理應吻合,通過醫療保障的杠桿作用引導居民尋求家庭醫生服務。兩者相互銜接,互相促進。而在我國發展家庭醫生服務過程,也應從醫保制度與家庭醫生服務體系雙向著手推進實施。
2.2 加強家庭醫生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開設全科醫學課程 我國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經《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逐步規范為“5+3”模式,而畢業后的3年規范化培訓對提高全科醫生能力至關重要。有研究提出,應建立以勝任力為導向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旨在通過3年的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提高全科醫生醫療服務能力[68]。這有利于醫學人才的合理分配,做到人盡其才,同時消除居民對全科醫生能力的質疑,全科醫生的地位可逐漸得到提高,并能夠吸引更多的醫學畢業生從事全科醫學,形成良性循環。
嚴格的培養制度使得全科醫生的技術水平可以得到保障,也使得患者對于全科醫生有足夠的信任,愿意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從而實現了患者的分流。建議我國各醫學院校開設全科醫學或者臨床醫學全科方向的專業課程,重視見習和實習,將學生在醫院全科醫學科室的實習納入實習大綱,并將考核成績與畢業掛鉤,強化其全科醫學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2.3 建立合理激勵機制,增強家庭醫生工作熱情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其難以穩定發展。因此要因人而異,盡早優化當前的激勵措施,充分調動醫生、醫護人員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積極性。實行多勞多得,建立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將績效考核應用到工作評優、社會福利發放等政策中。拓展家庭醫生學習、工作及生活的空間,提高家庭醫生在居民心中的地位,尤其對偏遠山區的基層醫務人員提供必要的生活補助等[15]。同時,可根據醫護人員在簽約服務過程中的表現給予相應的補助津貼。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社區醫生待遇偏低等問題,從而提高家庭醫生的服務熱情,進而促進家庭醫生和社區居民的友好關系,提高簽約率。
2.4 加快推進醫療信息共享平臺建設 由于醫療領域由政府與市場共同參與,不同服務機構之間存在利益競爭,不同服務機構之間“各自為營”,我國醫院信息系統、慢性病管理系統、居民健康檔案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系統相互獨立,這造成了健康與衛生信息“碎片化”及各服務機構的信息系統不兼容、不共享等問題[66]。保持信息共享平臺暢通,患者即可在不同醫療機構之間順利轉診。因此,我國需盡快建立醫療信息平臺服務于家庭醫生制度。通過共享患者檔案、病歷及檢查檢驗結果,使得醫療服務效率大幅度提升。這對長期監測患者病情、銜接或延續慢性病患者處方、提高社區醫療服務效率及實現雙向轉診無障礙有重要幫助。
2.5 依托醫療聯合體,推進雙向轉診機制 目前,我國各級醫療機構診療服務功能定位不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足,二、三級醫院承擔了很多常見病、慢性病等輕癥診療服務,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工協作”。因此,需鼓勵我國大陸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間進行分工協作。一是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治一般疾病及提供護理康復服務的能力,鼓勵二、三級醫院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醫學技術指導,對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精準幫扶;二是使大醫院自愿減少對輕癥患者的診治,提高治療急重患者的比例,將提供幫扶醫院的考核與其“幫扶對象”的績效掛鉤,從而使大醫院愿意把輕癥患者、慢性病治療后康復患者轉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繼續接受治療,同時適當改善急重癥疾病的支付標準,使大醫院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醫聯體內實現患者電子病歷、檢查結果、健康數據的及時互認與共享,建立健全現有網絡信息交互平臺,促進預約就診、遠程醫療及雙向轉診服務,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療效率。在醫聯體內建立“綠色通道”,進一步推動雙向轉診。
2.6 建立合理的監督機制和評價指標體系 為了保證事物沿著既定方向發展,及時發現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予以解決,監督和評價是必不可少的措施[67]。近年來,我國在衛生績效評估方面取得的成績相對有限,評價指標與評價方式還有待提升。鼓勵居民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各個環節并進行監督,規范監督制度和評價方式方法,居民的意見才能夠得到及時反饋[69]。同時,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家庭醫生團隊定期進行考核,將績效同薪資待遇、財政補貼掛鉤,能有效激勵家庭醫生團隊立足本職工作,提高職業素養,提供優質服務[70-71]。
目前,我國家庭醫生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仍需進一步提高。外部監管機制尚不健全,而第三方評價與現行評價方式相比具有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和專業性的優勢[72],可改變政府部門既是“裁判”又是“選手”的矛盾局面[73-75]。在今后我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發展中,政府需注重培育第三方評價機構,并著重規范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準入、運營,不斷引入競爭機制、加強監管,以使第三方評價逐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以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夯實基礎、提升質量,真正發揮“強基層”的作用。同時監測家庭醫生團隊的實施效果及患者就診滿意度,激勵家庭醫生團隊不斷提升服務能力,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從而推動基層首診及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真正發揮家庭醫生作為居民健康“守門人”的作用。
作者貢獻:孫彩霞、劉庭芳、王蒲生負責文章的構思與設計;孫彩霞、劉庭芳負責文章的可行性分析、論文撰寫、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孫彩霞、蔣鋒、司駟駿負責文獻/資料收集;孫彩霞、司駟駿、褚湜婧負責文獻/資料整理;孫彩霞、劉庭芳、蔣鋒負責論文的修訂;孫彩霞、褚湜婧負責英文的修訂;孫彩霞、王蒲生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
(文獻41~75見網址https://www.chinagp.net/Content/Article/show/id/6597.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