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煩
近日,“內卷”一詞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從一個學術名詞火出了圈,一時之間,各行各業仿佛都“卷”了起來。比如教育界,有人吐槽,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都面臨激烈的競爭,需要投入越來越多的“勞動”來應試,提高分數。不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人們都感覺花費了越來越多的成本,卻難以獲得預期的回報。這一切真的是內卷造成的嗎?我們又該如何“反內卷”?

“內卷”這個詞原本是人類學家格爾茨等人用于研究爪哇島農業經濟的一個專業名詞,指的是農業生產內部的精細化趨向,形容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勞動量卻無法得到成比例的糧食回報。
最初將內卷這個詞泛化的是一些大學生,他們把內卷看成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發展到白熱化階段就會使人精疲力竭。比如,你每天學10小時,為了超過你我就每天學12小時,當大家都學了12小時后,為了勝出,有人就會一口氣學14小時。你一篇文章寫5000字,我就要寫6000字才有可能分數比你高……就這樣水漲船高,學期結束時,很多人卻發現并沒有迎來理想的大豐收,因為標準越來越高,獲勝所要付出的努力越來越大。大學甚至出現了績點為王的現象,但另一方面,學歷卻在貶值,清華、北大乃至一些美國名校畢業生應聘街道辦等事件成為熱點……
這種現象不難理解,相對于可用資源而言,中國的人口密度非常大,當機會和福利不能惠及眾人,自然會引發激烈的競爭,從而導致內卷的形成。
再加上社交網絡的傳播和集體狂歡式的調侃,“內卷”一詞開始反復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萬物皆可卷”“今天,你卷了嗎”,已經變成大家相互打趣的玩笑。剝離表面的種種“調侃”,其實焦慮、迷茫、不安的復雜情緒早已交織在一起,逐漸蔓延擴散開來。
人類學家項飆認為,內卷的背后是高度一體化的競爭,“價值評價體系的高度單一、競爭方式的高度單一、獎懲方式的高度單一”,這樣的競爭不允許失敗和退出。防止下滑和力爭向上,成為所有人的日常焦慮。結果導致人們參與了許許多多的競爭,卻無法達到期望。

內卷是一種社會現象的表述,它并不只是帶來弊端。內卷的初級形態,其實是個人人都說好的東西:奮斗。沒有人會反對奮斗存在的合理性,就像馬克思說的:“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
充分有效的競爭,是我們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沒有中學生為了高考拼成績,我們的大學哪來這么優質的生源;沒有大學生拼績點,企業哪來這么高素質的人才;沒有各行各業的科技創新和競爭,我們哪來今天如此便捷的現代生活。舉個例子,我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已接近飽和,對手機廠商來說,這是一片紅海,是存量市場的殘酷競爭。為了保持自家手機的領先優勢,廠商只能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添加各種噱頭,最終給消費者帶來實惠。因為“內卷”,企業被迫讓出暴利,商品回歸正常價格,讓更多消費者買得起,這就是內卷競爭的好處之一。
可為什么我們提到內卷,總是以一種負面態度來看待?
因為普通人被內卷的情況實在太多了,而內卷的受益群體,數量又太少。年輕人焦慮情緒的滋長,部分是源于他們對奮斗的方向和自身的未來感到迷茫。隨著競爭門檻日漸抬高,人們付出的越來越多,卻未必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當工作難以與更高遠的人生價值發生關聯,學習和工作也就陷入了自我空轉的狀態。
這種迷茫和焦慮,既可以表現為吐槽和抱怨,也呈現為郁悶與不滿;既可以偽裝成“小鎮做題家”“碼農”“996”的自嘲,也可以現形為“做一天耍三天”的三和大神。隨著內卷的感受越來越強,“雞娃”、學歷貶值等現象愈演愈烈,年輕人的消費觀、婚戀觀和就業觀也會受到不小的沖擊。于是,人們一方面對自身現狀不滿意,同時又缺乏追求理想的動力;雖然滿負荷地學習和工作,卻絲毫不影響事實存在的偷懶、糊弄、開小差。
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賴于健康向上的工作倫理的鍛造,個體的勞作奮斗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安頓。日益增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節奏或許會讓人感到壓力,但人們的精神心態卻不應就此內卷。同時,我們也要警惕,在網友們的不斷玩梗、營銷號的販賣焦慮下,內卷這個詞也已經離本意相去甚遠。我們不應該濫用內卷的標簽,簡單粗暴地給事物定性。能讓你不斷內卷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你自己。

面對內卷,如何改變現狀,需要理性的思考。人類學家項飆提出的建議是,不要被單一的價值觀捆綁,應跳出固化的評價機制,創造更多元的價值體系。
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都被束縛在一個成功的標準模板中。大學報專業時被耳提面命,要選擇最熱門專業;找工作時,被千叮萬囑,要考公務員、進熱門行業;本科學歷不夠,要考碩士、博士……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每個人的價值觀都高度相似,每個人的就業選擇基本都集中在主賽道,于是主賽道變得擁擠不堪。
我們要警惕的不是內卷,而是其背后隱藏的功利主義:用績點、獎項、工作經歷等量化指標來衡量人生是否幸福成功。正如清華大學的一名學生說的:“當我問自己為什么要一個好的績點時,我把自己問住了,我發現后面有無盡的問題,結論就是曾經支持自己的那些意義大都是虛幻的。”
當催人奮進的努力變了味,自然無法獲得個人的有益提升,只會不斷扎進攀比的怪圈。其實,所謂有限的資源并非每個人的必需品。一味追逐獎勵和排名,只會使自己忘記本心,迷失在競爭的泥沼里。
對個體來說,保持良好的心態,或許是短時間內最有效的方法。合理看待并利用內卷帶來的高壓,可以調動積極的自我狀態,對個人成才與認知養成有所裨益。而從長遠來看,應對內卷的最好辦法是認清自我、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不要盲目跟風。眾人都爭搶的,未必是適合自己的,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才能成為突圍者。北大的一位學生兩次延緩畢業,用6年時間才完成本科學習,在這幾年里,他經歷了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再到人文學科的跨學科學習,最終才確定自己的志趣是古典學。他說:“我的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期待不過是社會流動的跳板,慶幸的是,這些年我的價值觀有了很大的改變。”
其實,近年來,社會的價值標準正在變得寬泛,網紅、主播和電競選手等職業選擇逐年攀高,頗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年輕人尋求突破的方式之一,他們當中的部分人已不再局限于“打工人”角色,更希望能將愛好付諸職業,這種不為人生設限的做法,讓斜杠青年成為當下一種積極的身份狀態。
內卷可以是調侃或自嘲,但是身處其中的我們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的認知,不要讓它消解我們的努力,抹去競爭的價值和意義。只有理性地思考、談論內卷,才有可能真正突圍,在眾聲喧嘩的時代,保持獨立的自我。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新周刊》《光明日報》、東南大學研究生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