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捷



2019年3月,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何一民教授為紀念其師隗瀛濤先生即將到來的九十誕辰,遂裒輯先生舊稿,編成《隗瀛濤文集》,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社里指任我為責任編輯。隗公乃川大名宿、史學泰斗,其文集的學術價值自然不言而喻;而該書由川大社出版,更有其特殊的意義。隗公學而優則仕,歷任要職,先后擔任過川大副校長、省文史館館長等職。1985年,川大出版社成立,學校決定由川大副校長兼任出版社首任社長,而當時的副校長正是隗公。因此,為《隗瀛濤文集》的出版盡一點綿薄之力,既是川大社出版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川大社的無上榮光。
4月中下旬,何教授通知我去城市所交接稿件。城市所位于川大望江校區東門,拐過川大文理圖書館就到。這是一座簡陋的四層小樓,粉墻斑駁,墻上長滿了蒼翠的爬山虎。樓前右邊是一片廢棄的小花園,深褐色的泥土里隱隱露出了紅色的舊磚,其上長滿了野草。大門在樓的左手邊,兩扇老式木門,門上的油漆也剝蝕得厲害,門邊除掛著城市所的銘牌外,還有“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成都市歷史學會”“成都古都學會”三塊牌子,彰顯著這座陳舊小樓的不平凡之處。
何教授在三樓等我。推門進入小樓,里面的陳設和樓的外觀一樣樸實無華。三樓分為兩部分,中間只有一道玻璃墻,外間供博士們讀書學習,里間是何教授處理所務和治學的地方。這樣布局方便學生隨時請益。見到何教授后,他親切地招呼我坐下,簡單寒暄了幾句,即進入正題。稿件分兩部分,一為文集選目,一為底本復印資料,計《四川保路運動史》一冊(已由隗公另一位高足謝放教授校訂過)、《一個歷史學家的歷史——古稀之年的回憶》(以下簡稱《一個歷史學家的歷史》)一冊、論文四十余篇(后增補為五十余篇),三種資料足有十七八厘米厚,結結實實地裝了一手提袋。收入本書的《重慶開埠史》雖在選目之中,但一時沒找到底本,后由何教授弟子楊洪勇博士復制后提供。
我帶著厚重的書稿回到出版社,隨即叮囑排版部門錄入、排版。與此同時,編輯組根據選目為書稿擬了一個初步的編輯預案。文集所收錄的文章絕大多數是公開出版或發表過的,編輯起來的難度較首次出版的文稿要小。因此,此次編校任務主要是做好以下三項工作:其一,復核底本,掃清錄入錯誤;其二,核查文獻,解決底本遺留問題;其三,緊跟編輯規范,對底本中不規范的漢字、度量衡用法、腳注格式等按照最新的國家標準進行修訂。
樣章排出后,已入8月。其時,何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七卷本《中國城市通史》(本社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已緊鑼密鼓地進入編校流程。我做了一些項目聯絡工作,也忝任了其中兩卷的責編,所以和何教授的接觸逐漸增多,開始熟絡起來。何教授學識淵博,談吐儒雅,待人謙和,對后輩沒有一絲架子,讓人如沐春風。何教授審核樣章后,先予以勖勉,隨即囑我加快進度,因為來年3月左右將召開一次紀念隗公九十誕辰的學術討論會,并云他已請章開沅先生為隗公文集作序。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正式開始編校工作后,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我最先編校的是隗公自傳《一個歷史學家的歷史》和何教授、謝放教授關于隗公的回憶性及學術評介性文章。隨著編校工作的深入,我逐漸認識到本書體例的精當之處:編者非常巧妙地將揭示作者的學術思想演變軌跡和展示其學術體系結合在了一起。書稿在正文的編排上,第一部分是《四川保路運動史》,第二部分為《重慶開埠史》,第三部分為“重要論文選輯”,殿以隗公自傳;“附錄”則收上述何、謝兩教授的評介性文章。這樣一來,就使得本書綱舉目張,讀者一睹要目,就能夠清楚本書的內部結構和主要內容,展示了隗公主要的學術面向,具有分類的優勢。《四川保路運動史》是隗公對四川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史多年研究的一次總結和升華,隗公也因此獲得了“隗保路”的美譽。其后的《重慶開埠史》既延續了隗公此前關注地方史的一貫路徑,又昭示了隗公在改革開放后,面對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提煉新方法,開創新領域的學術氣魄。這部研究西部區域社會和城市變遷的經典力作,至今還嘉惠學林,沾溉后輩。《一個歷史學家的歷史》是隗公晚年的“夫子自道”,將其殿后,自無疑義。置于《重慶開埠史》與隗公自傳之間的“重要論文選輯”,其實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即四川近代史研究、城市史研究、書評序跋及愛國主義講稿,各部分又大體上按時間先后順序編排。由此可見,這部文集確實凝聚了編者不少的心血;若非對隗公學術有深入領悟者,斷不能做到去取如此精審,編排如此精當!
時至11月,已進入初冬,天氣漸冷。這時何教授已從武漢拜謁章先生歸來,并帶回序文。何教授說,章先生雖年屆耄耋,但為史學泰斗,庶務繁多,序文是他在拜謁之時章先生即寫的,并通過微信發送了序文的第一頁給我。其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序言是寫在華東師大近代史研究所的稿箋上的,開篇即引孟浩然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行文奔放,筆力遒勁。細審手稿,幾無一處圈抹。古人所稱“文不加點”,殆謂此耶?只讓我輩身當壯年而文思枯竭者徒興望洋之嘆耳!當晚,何教授即將章先生手稿分享在朋友圈,略敘得文經過,且云將在合適的時候讓手稿回歸華中師大。其感念之情,溢于言表。
這部由章先生作序,收錄隗公遺著,由何教授作跋的圖書,其迥乎尋常的規格,至此形成。一部文集,囊括兩史學泰斗,一學界領軍人物,的確罕覯。而我作為編輯,能夠躬逢其盛,又是何其幸運!
隨著深冬的來臨,離寒假的日子越來越近。想著新年一過,3月份有關隗公的學術討論會就要召開,我心里不由得一緊。好在整個編輯團隊精誠合作,雖然時間緊迫,但還是有信心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詎知,尚未過年,新冠疫情就爆發了,武漢封城,全國戒嚴。為了抗擊疫情,減少因人員流動帶來的病毒傳播,大家都自覺禁足在家。其時我正在岳父家過年,受疫情影響,親友間的走動很少,我正好可以借此機會編稿。文集“重要論文選輯”中有一篇《血肉長城? ?歷史豐碑》的文章,乃隗公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而作,其中有“當前,中日兩國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等語;而當時日本所捐贈抗疫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正傳遍中華大地。為穩妥起見,我遂在該段文字下加了一個按語,對文章的寫作時代和背景進行了交代,使得這部書也帶上了時代的一些印記。
2月中旬回到成都后,我和何教授通了一次電話,就本書的出版時間進行了商討。何教授說,依目前的形勢看,疫情雖被控制住了,但短時間恐怕還不敢掉以輕心,學術討論會的事情可能也要向后延展,看下半年有沒有機會;隨后話題又回到了疫情上,談論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嗟嘆久之。由于平時和何教授的交流都是一些和書稿相關的事宜,這是第一次談到生活的話題。何教授對現實關懷之深之切,讓人動容。
由于我是從外地回成都的,需要在家禁足兩周;解禁后回單位上班,實行輪崗制,每個人一周值一天班。這樣一來,書稿的進度就無從保證了。3月份,全國的疫情已被控制住,武漢也進入決勝階段。4月下旬,隨著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治愈,全國疫情基本清零,街上的行人逐漸多起來,一切都煥發著蓬勃的生機。5月份,大家就自覺地戴著口罩趕工了。同月底,為推進《中國城市通史》的編校工作,出版社和城市所在小范圍內開了個工作促進會,會上也討論了《隗瀛濤文集》的出版事宜。何先生提供了一些隗公的生平影像資料,一部分來自隗公哲嗣,一部分來自何教授的自藏;而與隗公合著《重慶開埠史》的周勇先生,因鑒于初版圖書中插圖的像素不高,精度不夠,又另外遴選了若干照片予以替換,并撰寫了替換說明及各插圖的說明文字。在隗公的影像資料中,我認為有兩張照片尤為珍貴:一張為1982年隗公與章開沅、林增平兩先生在岳麓山的合影,一為2000年隗公與卿希泰、羅志田、鮮于浩三先生在川大文科樓前的合影。前者三公皆為《辛亥革命史》編寫組的靈魂人物,其始末章先生在本書序言中有論述;后者為抓拍的鏡頭。照片將隗公作為學界領袖那種自信從容的氣度和平易近人的親切感展露無遺,極為傳神。
在編校過程中,與事的各位老師都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相關的問題,提出了中肯的意見,為文集盡可能地完善做出了貢獻。復審熊瑜教授對近現代史極為熟稔;終審李天燕副社長對全書的體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責校莊劍博士精通文獻學,糾正了一些文獻上的疏漏和前后歧出的地方。按照終審老師的要求,我們在各部分的篇章頁后對該部分所據底本等情況進行了交代,對各論文的出處進行了說明,使全書體例更為完善,編排更為嚴謹。由于書稿所錄文獻從20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各時期出版社和期刊對參考文獻著錄格式的要求不盡一致,因此要把它們統一起來,是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經過商量,我們采取的辦法是以書稿的各部分為限,進行局部統一;然后再在書末附一個《本書所引文獻簡目》(以下省稱《簡目》),將各條文獻的信息詳盡著錄于后。這樣既方便讀者復核,同時可以使讀者通過《簡目》對隗公的涉獵范圍有個初淺的認識。(因為這只是引用文獻,其參考文獻當數倍于此。)
7月中旬,川大已開始放暑假,隗公文集的編校工作也接近尾聲。考慮到何教授每年暑假都要帶學生赴外地進行學術考察,而書稿中尚有若干存疑的地方需要請他定奪,于是我趕緊和他聯系。何教授說城市所正在進行修葺,讓我到他家去,并發來他家的地址。上午9點多,我到了何教授家。他在書房接待了我。書房位于樓頂,其外是草木蓊郁的花園,書房內插書滿架,有雅致的清供,顯示出主人高雅的志趣。何教授為我泡了一盞茶,隨即開始校訂書稿。書稿中存疑的地方,都是一些非常專業的問題或我們核查不到的稀見地方文獻。何教授一邊解疑答難,一邊不停地在電腦中檢索資料,在處理完所有問題后,又認真地審閱了前后輔文,為新增的影像資料一一撰寫了說明文字。等完成所有工作,已經快到下午1點了。學者的嚴謹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清樣出來后,我又呈請何教授審閱了一次。何教授對封面設計、隗公影像資料的彩印效果等均比較滿意;但他在再次審閱前后輔文時,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四川保路運動史》中第三章的二級標題沒有提取出來。原來,出清樣的時候,因略有推版,我請排版者重新提取了目錄,這本是最不容易出錯的地方,誰知竟出錯了!而且即便出錯,也應該在編輯手中就被消滅;但因我最后一關疏于檢視,讓何教授看到了這個問題。我當時十分窘迫,好在何教授不僅沒有深究,而且在審閱完清樣后對我的工作進行了肯定和鼓勵。長者的寬厚態度,亦由此可見一斑。
經過反復的編校,書稿至8月方編定蕆事;到印刷完畢,已是國慶前夕。古人云:“校書如掃落葉,旋掃旋生”,以言編輯之難也。希望正式出版的《隗瀛濤文集》,由我們解決的遺留問題更多一些,由我們帶來的失誤更少一些。也只有這樣,才無愧于作者——川大社篳路藍縷的開創者隗瀛濤先生;同時亦無愧于我們的職業,無愧于我作為川大社后來者的身份。
《隗瀛濤文集》甫經出版,即受到史學界的好評和隗公生前任職各單位的高度關注,社會反響強烈;而《隗瀛濤文集》的新書發布會,也在籌備之中。該書就學術價值而言,《四川保路運動史》是系統深入研究四川保路運動的經典力作;《重慶開埠史》更是有關四川區域社會和城市研究的奠基之作,具有開創性意義;至于先生大量的重要論文,往往散見于各期刊或內部印行的一些論文集中,讀者極不容易查找,因此將其裒輯出版,會大大提高其使用率,更有利于發揮它們應有的學術價值。
就現實意義而言,隗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培養的優秀學者和高校管理者。先生的成長歷程具有典型和示范意義,因此先生自傳不僅具有存史的價值、知人論世的價值,還具有垂范價值。同時,該書作為四川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文化傳承創新專項成果和四川大學人文社科基地培育項目,對四川大學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完善學科建設等方面,也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正是基于對《隗瀛濤文集》上述價值的認識,王軍社長決定將該書作為我社立足于自身資源優勢,服務高校學科建設,響應省委振興川版圖書號召,為讀者提供優質精神食糧的典型出版工程,命我寫一篇小文,詳記其始末。而我作為該書的責編,這正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遂不敢辭謝,援筆撰成此文,以為記。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