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梅花三弄

2021-01-06 03:41:10徐康
文史雜志 2021年1期

徐康

小引·解題

梅花,梅樹之奇葩。寒冬或早春開放,花瓣五片,有紅、粉、白各色,系有名的觀賞花卉植物,歷來被視為“十大名花”之首。范成大《梅譜》云:“梅乃天下尤物,無問智、賢、愚、不肖,莫敢有異議。學圃之士,必先種梅,且不厭多”,隱然有“花中王”之意。另,《梅譜》還敘及梅的種類,有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古梅、重葉梅、綠萼梅、百葉緗梅、紅梅、鴛鴦梅、杏梅、臘梅等。宋人張镃《玉照堂梅品》,也有“梅花為天下神奇,而詩人尤為酷好”之說。

弄,古曲名。《梅花三弄》,內容系贊頌傲霜斗雪之梅花,曲中主調出現三次,故稱“三弄”。其和緩曲調用以表現梅花高潔安祥之靜態,急促曲調用以表現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之動態。據明人朱權《神奇秘譜》稱,此曲系由晉人桓伊所作之笛曲改編而成。元人朱庭玉《夜行船·春曉》套曲:“《梅花三弄》曲,勾引起禁鐘樓鼓。”《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李白《青溪半夜聞笛》詩云:“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另,《梅花三弄》省稱《梅花弄》,如秦觀《桃園憶故人》詞:“窗外月華霜重,聽徹《梅花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有句:“西風送,戍樓寒重,初品《梅花弄》。”

拙文緊扣“梅花”,所論者話分三題,名曰《梅花三弄》,借題發揮而已。

一、賞梅品詩 詠梅佳作,代代相傳

從古至今,愛梅、賞梅者堪稱眾也。而梅花,又是中國古代文人數千年吟詠不絕之主題。若能由梅之可愛,而兼及歷代吟詠梅花、梅樹之詩章,進而品味其蘊藉與高雅,鑒賞其情趣與格調,當又勝一籌且余味無窮也。

最早的詠梅詩,見于三千多年前《詩經·召南》之《摽有梅》(摽,biāo,落下)。其以梅子落地起興,抒寫待嫁女子青春將逝,尋求美好婚姻的情愫。詩中的“梅”,雖指梅子,也可泛義理解為包含梅花。之后自南北朝始,詠梅詩漸次興盛,如宋文帝元嘉年代(公元424—453年)鮑照的《梅花落》:“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借助贊美梅花,表現詩人不同流俗的品格;南朝梁時何遜的《詠早梅》:“兔園(西漢宮苑名)標物序(節令的時序變換),驚時最是梅。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通過贊揚梅花的耐寒品格,抒發自己早建功業、不甘落后的精神。還有南朝梁·蕭綱的《還城詩》:“日照蒲心暖,風吹梅蕊香。”隋朝侯夫人的《春日看梅詩》:“玉梅謝后陽和至,散與群芳自在春”。五代時的后晉和凝的《望梅花》:“春草全無消息,臘雪猶余蹤跡。越嶺寒枝香自拆(拆散、擴散),冷艷奇芳堪惜。”這些詠梅詩都曾傳誦一時。

延至唐代,中國進入詩歌的鼎盛時期,詠梅也成了詩人們競相角逐的常見主題,佳作迭出,不勝枚舉。如杜甫的《江梅》:“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樹元(原)同色,江風亦自波。故園不可見,巫岫(指巫峽的峰巒)郁嵯峨”;李商隱的《憶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恨,憾),長作去年花”;白居易的《憶杭州梅花》:“三年閑悶在余杭,曾為梅花醉幾場……踏隨游騎心長惜,折贈佳人手亦香”;韓愈的《春雪映早梅》:“梅將雪共春,彩艷不相因……誰令香滿座,獨使凈無塵”;柳宗元的《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王建的《塞上梅》:“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發黃云下”;齊己的《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盧照鄰的《梅花落》:“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戎昱的《早梅》:“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孟浩然的《詠早梅》:“園中有早梅,年例犯寒開。少婦曾攀折,將歸插鏡臺。猶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羅鄴的《梅花》:“繁如瑞雪壓枝開,越嶺吳溪免用栽。卻是王侯家未識,春風不放過江來”;羅隱的《梅》:“天賜胭脂一抹腮,盤中磊落笛中哀。雖然未得和羹(配以不同調味品而制成的羹湯,稱“和羹”)便,曾與將軍止渴來”;王適的《江濱梅》:“忽見寒梅樹,開花漢水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意為“玩珠人”,典出張衡《南都賦》“游女弄珠”)”;張藉的《梅溪》:“自愛新梅好,行尋一徑斜。不教人掃石,恐損落來花”。唐時詠梅名句,還有杜牧的“楚女梅簪白雪姿,前溪碧水凍醪時”;李紳的“竹扉梅圃靜,水巷橘園幽”;駱賓王的“上苑(皇家園林)梅花早,御溝楊柳新”,等等。

宋代詩人的詠梅詩,亦既多又好。如孫覿(dí)的《梅》:“夢斷酒醒山月吐,一枝疏影臥東窗”;徐璣的《梅》:“不厭垅頭千萬樹,最憐窗下兩三枝。幽深真似離騷句,枯健猶如賈島詩”;韓駒的《梅花》:“云根細路繞溪斜,日出煙銷水見沙。幾度關山魂已斷,只須疏雨濕梅花”;戴敏的《觀梅》:“為愛梅花月,終宵不肯眠”;謝翱的《梅花》:“到無香氣飄成雪,未有葉來開盡花”;劉敞的《梅花》:“澤閣春還早,山梅臘競花。繽紛迷雪意,浩蕩逼年華”;毛滂的《南梅林盛開》:“水北煙寒雪似梅,水南梅鬧雪千堆”;楊萬里的《南齋梅花》:“朝來早起掛南窗,要看梅花試曉妝”,以及他的《探梅》:“山間幽步不勝奇,正是深寒淺暮時。一樹梅花開一朵,惱人偏在最高枝”;杜小山的《冷夜》:“冷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盧梅坡的《雪梅》二題:“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和“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還有如歐陽修的“野篁抽夏筍,叢橘長春條。未臘梅先發,經霜葉不凋”(《初至高陵答蘇子美見客》);戴復古的“天寒梅信早,海近雁聲多”(《鄭南夫云林隱居》),和“有梅花處惜無酒,三嗅清香當一杯”(《山中見梅》);梅堯臣的“岸梅欲破萼,野水微生瀾”;范成大的“梅花夜夜湘南雨,榕葉年年海北風”;黃庭堅的“舊時愛菊陶彭澤(東晉詩人陶潛曾任彭澤縣令),今作梅花樹下僧”,和“舍人梅塢無關鎖,攜酒俗人來未曾”,等等。這些詩人往往作詠梅詩數首,限于篇幅,一般一人僅舉一首,個別詩人舉了兩首,足矣。

北宋大詩人蘇軾,自號東坡居士,蜀中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也偏愛梅花,雅賞吟詠而達四五十首之多,其中當然不乏佳句。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枯瘦雪霜枝。詩老不知梅格(梅花的品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江梅》);“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再用前韻》);“年年芳信負紅梅,江畔垂垂又欲開。珍重多情關令尹(按:宋代俗稱縣、府行政長官為令尹,蘇軾好友關景仁曾知豐縣和錢唐縣),直和根拔送春來”(《謝關景仁送紅梅栽》);“中州(今河南省一帶)臘盡春猶淺,只有梅花最可憐(意謂可愛)”;《黃州春日雜書》:“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六年正月復出東門仍用前韻》);“蕙死蘭枯菊亦催,返魂香入嶺頭梅”(《歧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多情立馬待黃昏,殘雪消遲月出早。江頭千樹春欲闇(同“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和秦太虛梅花》),等等。只舉上述數例,即可說明這位絕代風華的大詩人對梅花的深情厚意或曰“詩情畫意”。我與東坡先生是眉山“同鄉”,讀他的詠梅詩,尤感格外親切。

北宋詩人“詠梅詩”值得一提的,還有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以形似之“雪”引出梅花獨有之“暗香”,極富情趣和哲理。王安石一生還寫過多首詠梅詩,如《江梅》:“江南歲盡多風雪,早有江梅漏泄春。顏色凌寒終慘淡,不應搖落始愁人。”《獨山梅花》:“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亭亭孤艷帶寒日,漠漠遠香隨遠風。”《溝上梅花》:“亭亭背暖臨溝處,脈脈含芳映雪時。莫恨夜來無伴侶,月明還見影參差。”《次韻徐仲元詠梅》:“溪杏山頭欲占新,亭梅放蕊尚嬌春。額黃映日明飛燕,肌粉含風冷太真。”《次韻微之即席》:“風亭對竹酬孤峭,雪徑尋梅認暗香。”僅此幾例,即可見其別出一格之韻致。

南宋詩人中,詠梅詩的代表人物當推陸游。陸游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特別喜歡梅花,僅入川后的一部《劍南詩稿》便有梅花詩百余首之多,且意境絕不重復。他甚至說過:“放翁年來百事惰,唯見梅花愁欲破。”在他的筆下,極盡贊揚梅花之能事。如“聞道梅花坼(chè,裂開)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憶?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之三》);“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指司春之神)更乞憐”(《梅花·七絕》);“梅花耿獨立,雪樹明前川”(《廣都江上作》);“不是怯清寒,愁踏梅花影。園梅雖未花,瘦影已可人”(《月夜作》);“半霜半雪相仍白,無蝶無蜂自在香。月過曉窗移影瘦,風傳殘角(角,古樂器名,“殘角”指拖長的角聲)引聲長”(《客舍對梅》);“青羊宮前錦江路,曾為梅花醉十年。豈知今日尋香處,卻是山陰雪夜船”(《梅花》);“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梅花絕句》);“廣寒宮里長生藥,醫得冰魂雪魄回”(《北坡梅》);“清泉冷浸疏梅蕊,共領人間第一香”(《初春抒懷》);“何時小雪山陰路,處處尋香系釣舟”(《小飲落梅下戲作送梅》);“雙鵲飛來噪午晴,一枝梅影向窗橫”(《雪后尋梅偶得絕句》);“江上梅花吐,山頭霜月明。摩挲古藤枝,三友可同盟”(《梅花》)……真是嘉作首首,妙句連連,舉不勝舉,令人擊節贊賞。另一位南宋詩人張道洽,亦堪稱數量、質量均佳的梅花詩人。他的代表作《梅花二十首》中的第十六首:“才有梅花便不同,一年清致雪霜中。疏疏籬落娟娟月,寂寂軒窗淡淡風。生長原從瓊玉圃,安排全在水晶宮。何須更探春消息,自有幽香夢里通”,對不畏嚴寒、霜雪,世人譽為“歲寒三友”(松、竹、梅)之一的梅花,贊之、頌之,賦予“清致”“幽香”之品格,以及生長自瓊玉之圃、水晶之宮的高貴與清雅,表現作者不同凡俗的情趣與志向。這首詩,實堪稱詠梅七律之精品。其余南宋詩人詠梅名作,還有陳亮的《詠梅》:“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欲傳春消息,不怕雪里藏。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王琪的《梅》:“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借林逋(和靖)詠梅之詩,贊梅花純凈、不染塵埃之“潔”。林逋詠梅一事,后面還會談及。

接著想插進來說一說“詠梅詞”。詞(俗稱“長短句”)的發展史,系肇源于南朝,始于唐而盛于宋。這是一種由五言詩、七言詩和民間歌謠發展而來的韻文,按詞牌填寫,可合樂演唱。宋代是詞的鼎盛期。詠梅詞的代表作,如蘇軾的《西江月·詠梅》:“馬趁香微路遠,沙籠月淡煙斜。渡波清沏映妍華,倒綠枝寒鳳掛”,《西江月·梅花》:“玉骨哪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定風波·紅梅》:“詩老不知梅格(梅花的品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浣溪沙·梅》中的“清香細細嚼梅須”(梅須,梅花之蕊);張先的《滿江紅》:“飄盡寒梅,笑粉蝶游蜂未覺”;晁沖之的《漢宮春·梅》:“瀟灑江梅,向竹梢稀處,橫兩三枝。東君也不愛惜,雪壓風欺”;歐陽修的《蝶戀花》:“臘雪初消梅蕊綻,梅雪相和,喜鵲穿花轉”;李清照的《蝶戀花·梅》:“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以及《清平樂·梅》:“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近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呂本中的《踏莎行·梅》:“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朱熹的《青玉案》:“一灣溪水,半痕新月,畫作梅花影”;陳亮的《漢宮春·詠早梅》:“群葩如秀,到那時爭愛春長。須知道未通春信,是誰飽試風霜”;劉克莊的《長相思·惜梅》:“寒相催,暖相催,催了開時催謝時。丁寧花放遲。角聲吹,笛聲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飛”;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此詞抒寫梅花品格中甘心淡泊、與世無爭的一面,堪稱詠梅詞中的佳品。

回過頭來再說詠梅詩。金代的元好問有兩首梅花詩頗有意趣。一是《京兆題曹司官居》:“聞說梅軒好,長吟有所思。入檐看瘦影,掛月見橫枝”。二是《官園探梅》:“殘留瘦骨猶堪畫,未展幽香已可憐。”在作者眼中,梅樹清瘦有“骨”,梅花幽香可“憐(愛)”,既可長吟,又堪入畫也。

元初詩人中,值得一提的有劉秉忠的《焚勝梅香》詩:“檐外杏花橫素月,恰如梅影在西窗。”

元末詠梅詩人中的佼佼者當推王冕。王冕,字元章,浙江諸暨人,少時家貧,自學成才,多次應考不中,遂放棄科舉,攜妻兒隱遁于世。《玉壺冰》載:“王冕隱居九里山,樹梅花千株,桃樹居其半,結茅廬三間,自題為‘梅花屋”。王冕自號“梅花屋主”,長期沉浸在詠梅的情趣之中。他每天作畫,畫得最多的是梅花,且作畫之后都要題詩。王冕的梅花詩中,有兩首堪稱佳作,一曰《素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可謂氣勢宏大;一曰《墨梅》:“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澹墨痕(形容墨痕起伏)。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清氣者,清高、清曠之意蘊也。

明代詩人中,較好的梅花詩,有袁宏道的《梅花》:“國艷名葩世豈少,只緣無此秀豐神”;道源的《早梅》:“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陳道復的《畫梅》:“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尋笑我忙。折取一枝懸竹杖,歸來隨處有清香。”皆清新可喜。

清代的梅花詩,有蔣廷錫的《看梅》:“橫列春山翠帳開,幾株相映白皚皚。青煙未散月未上,放鶴亭邊雪欲來”;錢澄之的《梅花》:“眾芳久寂寞,賴汝照乾坤”;汪中的《梅花》:“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尤侗的《梅蕊》:“隴頭倚雪眠霜,寒肌密抱疏香。待得羅浮夢(按:羅浮,山名,在廣東省東江北岸。相傳隋代趙師雄在此夢遇梅花仙女。)破,美人打點新妝”;沈欽圻的《梅》:“冰霜磨煉后,忽放幾枝新。獨立江山暮,能開天地春”;林古度的《吉祥寺古梅》:“一樹古梅花數畝,城中客子乍來看。不知花氣清相逼,但覺山深春尚寒”;董文驥的《惠山舟中作》:“未聞春鳥來墻燕,已見寒梅笑岸花”。自明至清,還有不少詩人,寫過詠梅的好詩。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舉證了。

綜上所述,詠梅詩人,以宋人為多。有一種說法,以“梅詩”的數量論,“冠軍”是張道洽,一人竟達三百多首。《宋詩紀事》說,張“平生作梅花詩三百余首”,似可信。近年重新整理出版的《全宋詩》,收張詩九十八首,其中詠梅詩就占九十六首。南宋詩人劉克莊,其《后村先生大全集》中,便有梅花詩一百三十余首,排名第二。排名第三者當數陸游,一部《劍南詩稿》,便有梅花詩百余首之多。第四名、第五名是否輪得上有四五十首梅花詩的蘇軾、王冕(元),尚待考證。以上五位詩人,堪稱梅花詩數量、質量俱佳者。關于詠梅詩作的多寡,還有另一說,即有連篇累牘而多至千篇者,如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云:“廬陵太守程祁,學有淵源,尤工詩……郡人段子沖字謙叔,學問過人,與程(祁)唱酬梅花絕句,展轉千首,識者已嘆其博。近歲有同年陳從古希顏,哀古梅花詩八百篇,一一次韻”。此外,如《元史·歐陽玄列傳》所述:“玄……八歲即知屬文。部使者行縣,玄以諸生見命賦梅花詩,立成十首,晚歸增至百首,見者駭異之。”以一日之間,竟成梅花詩百首,亦可稱得上詠梅圣手了。此外,清代的彭玉麟亦常詠梅,相傳多至萬首。不過,據說其部分詩是為他的初戀情人梅姑而作,當然與專詠梅花的詩作有所不同了。

二、梅涉毀譽 “梅癡”幸甚,《落梅》逢厄

先說“譽”,即因“梅詩”而獲譽馳名者,當首推號稱“梅癡”的北宋詩人林逋。清人呂留良《林和靖詩鈔序》記:“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 。少孤,力學刻志(立志)不仕,結廬西湖孤山……時人高(崇尚)其志識,(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逋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畜鶴,泛舟湖中,客至則放鶴致之(致意),固謂梅妻鶴子云。”另據史載,宋真宗時,林逋曾受到官場冷遇,遂歸隱;但心潮難以平靜,依然憤世嫉俗。他做不到“修身以避名”,便但求“飾己以要(邀)譽”,遂隱居于西湖孤山,且隱出了名聲。他把七情六欲都轉移到梅花、仙鶴上。林逋之鶴,據說能傳人意。他愛梅,更全身心地投入,于居地遍植梅樹,朝灌夕剪,春鋤秋施;一旦梅開花綻,便日夜觀賞不已,如癡如醉。看來這位林逋先生是夠浪漫的了。在林逋詩作的傳世名篇中,最為后人稱賞的是那首《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后人評曰:“詩中,梅花傲霜獨放之品格,清溪橫斜之風姿,月夜暗送之幽香,禽蝶消魂之神韻,一一畢現。”開篇便以“眾芳”陪襯“獨”花的驕傲,以“搖落”的遭遇和“暄妍”的亮色相對比,將“占盡風情”的山園小梅呈現于讀者眼前。尤為人稱頌的是頷聯二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十分工穩、貼切、生動,一“疏影”一“暗香”,一“橫斜”一“浮動”,把梅花氣清骨秀、幽獨超逸的風韻,簡直是寫活了,故被后人譽為詠梅的“千古絕唱”。就連北宋的天才詩人蘇軾也為之絕倒,衷心地夸贊曰:“先生可謂絕倫人,神清骨冷無塵俗”(《書林逋詩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亦贊曰:“前世詠梅者眾矣,未有此句也”(《歸田錄》)。飽學的“文人宰相”司馬光亦說:“人稱其(指林逋)梅花詩(指“疏影”“暗香”一聯),曲盡梅花之體態”(《溫公續詩話》)。后世詩評家亦多有褒贊,王十朋說:“暗香和月入佳句,壓盡千古無詩才”;吳沆贊曰:“詠梅詩,無如林和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句”。另有《苕溪漁隱叢話》評曰:“池水清淺,月色朦朧,樹枝梅樹,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宛如畫境,又勝似畫境。后人之喜誦此聯,良有以也”。 今人嚴壽澄在《百家唐宋詩新話》中亦評曰:“雪后園林,梅開半樹,詩人踏雪尋梅,行至水邊籬下,忽見一枝橫出,于是寫下此聯。不施藻繪,不加涂澤,而梅花兀傲之姿、清高之格,此焉全出……于梅不作刻畫,只寫雪后園林,籬落橫枝,瘦勁而有野趣,不落俗套。”評價頗為得當。

接下來,頸聯二句用“霜禽偷眼”和“粉蝶斷魂”,襯托出梅花之可愛、誘人,與前面的頷聯相輝映。這樣的“反襯法”“側寫法”“烘托法”,為山園小梅增添了明麗的色彩——禽、蝶愛梅如是,何況人乎!尾聯二句說,我慶幸自己可以如此親近(“相狎”)地淺吟低唱(“微吟”),又何須像那些達官貴人一樣,“檀板共金樽”(音樂加美酒)地享受榮華富貴呢!詩至此作結,卒章言志,將詩人的情操和志趣表露得淋漓盡致。

古時本以“處士”稱有才德而又隱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知識分子),故當時稱林逋為“林處士”。元末明初的丁鶴年《樊口隱居》詩曰:“春深門巷先生柳,雪后園林處士梅”;明人袁宏道《代廣陵姬用前韻》詩曰:“梅花終作處士妻,海棠暫拭詩人目”;清人徐釚(qiú)《詞苑叢談》卷三贊曰:“林處士妻梅子鶴,可稱千古高風矣!”自宋至元、明、清各代,對《山園小梅》詩贊譽者絡繹不絕。

綜上所述,這首詩(尤其是“疏影”“暗香”一聯)可謂好評如潮,馳譽千載也。此外,林逋還寫過許多詠梅詩,留下不少佳句,如“人憐紅艷多應俗,天與清香似有私”“剪綃零碎點酥干,向背稀綢畫亦難”“慚愧黃鸝與蝴蝶,只知春色在桃溪”“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等,亦為世人所推崇。特別是“雪后”二句,北宋黃庭堅尤為稱道。

說罷“譽”,接下來再說“毀”,即作者因“梅”詩而獲罪遭貶的事例,歷史上就有著名的《落梅》詩案。

《落梅》的作者,系南宋詩人劉克莊,字潛夫,號后村居士,福建莆田人,曾任靖安主簿、建陽知縣等職,官至工部尚書兼侍讀。其所作詩詞,多反映民間疾苦。他因所著《落梅》詩而引禍,“罪”及自身,閑廢十年。《落梅》全詩如下: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墻。

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君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這首詩寫作的背景,即詩人劉克莊所處的時代,正是南宋末期,屢遭金兵入侵,宋王朝瀕臨滅亡的年代。從宋寧宗到理宗、度宗,皇帝昏庸,偏安一隅,奸臣當道,致使朝政腐敗不堪,百姓生活困苦,顛沛流離,恰似《落梅》詩開頭二句所描繪的,葉敗枝枯,落英飄零,可真是“一片能教一斷腸”,怎堪忍看其愈落愈多,以至砌成平臺、堆成花墻呢(“可堪平砌更堆墻”)?接下來的頷聯,詩人以譬喻之法,進一步狀寫梅花的“飄”(飛)與“墜”(落)。上句用的是唐代詩人韓愈因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怒“圣顏”,“幾論死罪”而被貶為潮州刺史的典故。“遷客過嶺”,即指韓愈被貶謫放逐路過秦嶺。(韓愈《左遷至藍關》詩有“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之句。)下句寫“騷人赴湘”,用唐代另一位詩人柳宗元遭貶、謫遷之典故。柳宗元因參加主張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而被貶到湖南永州作司馬,湖南又稱“湘”。“騷人去赴湘”即指詩人因遭貶而去湘地。一“過”嶺、一“赴”湘,精煉而又集中地概括了兩位前朝杰出詩人的不幸遭遇。詩人以“飄”“墜”為喻,既緊扣詩題“落梅”,又暗喻韓、柳詩人的飄泊境遇,十分切題,寄托了作者(劉克莊)的憤懣不平。接下來,詩人通過頸聯二句,以“亂點莓苔”描繪了梅花的凋零境遇,以“偶粘衣袖”頌揚了梅花的高潔品質。凋零于霉苔之上,傾伏于泥土之中,豈不令人觸發同情,頓生傷感?然而,雖“零落成泥碾作塵”,卻依然馨香如故,且歷久彌香啊!同樣,具備這種“梅香”品格的前輩詩人們,雖遭致不幸,不也依然保留住馨香如故、品質高雅的格調和節操么?尾聯是對全詩的升華,應視為題旨所在:“東君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東君者,春神也,本應以“司春”為本職,公正地掌握百花的命運,正確地使用手中的權柄;然則,這位司春之神卻是“謬掌”權柄,施虐于百花,甚至忌妒梅花的純正高潔,對它橫加摧殘撻伐,使之遭遇慘烈。詩中對謬掌權柄“卻忌孤高”而又毫無“主張”(作為)的“東君”加以譴責,實際暗指昏庸的“皇上”,表現出詩人憤世嫉俗、力主正義且又不畏高位強權的高尚品質。

分析至此,這首題為《落梅》的詠花詩,以詩托諷,針砭時弊,其指向之鮮明、撻伐之尖銳就已十分明確了。不過,劉克莊這位正直的詩人,卻因此詩而受到言官李知孝等人的彈劾,被冠以“誹謗當朝”“譏刺圣上”的惡名,遭謫官貶職,“閑廢十年”,這便是南宋時的一樁著名詩案,史稱“落梅詩案”。這與北宋時蘇軾(東坡)遭遇的“烏臺詩案”,相距僅幾十年。透過這兩樁著名詩案,可見被譽為文化“造極”之世的宋代,亦不乏文字獄,且還險惡。

劉克莊因《落梅》詩遭貶之后,又寫了《賀新郎·宋庵訪梅》詞:“老子平生無他過,為梅受取風流罪。”其正氣凜然、磊落坦蕩地申斥了因《落梅》詩而獲罪的歷史冤案。他還作《病后訪梅九首絕句》,其中之一曰:“夢得(唐朝詩人劉禹錫字夢得)因桃累左遷(貶官),長源(唐朝詩人李泌字長源)為柳忤當權。幸然不識桃并柳,卻被梅花累十年。”這首詩用了唐代詩人劉禹錫詠桃和李泌詠柳而被貶官的典故。《新唐書·劉禹錫列傳》:“禹錫作《玄都觀看花君子》詩,語譏忿,當路者(當權者)不喜,出(貶謫)為播州刺史……易連州,又徙夔州刺史。”劉禹錫的《(戲贈)玄都觀看花(諸)君子》原詩為:“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后二句意為滿朝新貴(“桃千樹”),都是他(劉郎)“去后”(貶官后)才得以高攀而升官的。這無疑刺痛了權臣新貴,故再次遭到排擠、貶官(“因桃累左遷”)。另,唐玄宗時,本來深受信任的鄴侯李泌,在一次王公大臣宴會時,即席賦《感遇詩》:“青青東門柳,歲晏必憔悴”,被權臣楊國忠附會為“指柳罵楊”,說影射忤逆了他,于是在玄宗面前大進讒言,將李泌貶官外放。劉克莊的《病后訪梅絕句》,將《落梅》詩案的十年文字獄與上述劉禹錫、李長源等詩人因詩詠桃賦柳而得禍并提,發泄了作者對遭逢文字獄冤案的不滿與憤懣之情。

三、評梅說文 以“梅”言事,意蘊豐贍

前面一、二兩節,均涉“梅詩”。接下來第三節,專談涉梅之文——與梅相關之美文。

《補孤山種梅序》。作者張岱(1597—1679)號陶庵,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于世代顯宦之家,通曉音樂戲劇,卻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張岱避居浙江剡(shàn)溪(在今浙江嵊縣西南)山中,從事著述,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等著作名世。其小品尤細膩生動,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作家中獨標高格,影響甚大。因之,張岱被公認為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明亡之前,他曾多年寓居杭州,對孤山一帶頗為熟悉。孤山在杭州西湖里、外二湖之間,一山聳立,旁無聯附,故以“孤”名。張岱對宋時號稱“孤山逸老”的林逋及其“隱跡西湖、植梅養鶴”的雅事頗為敬慕。自林逋《山園小梅》詩廣泛流傳后,張岱和他的朋友們大加贊賞,仰慕梅花的情操,更將林逋與梅花詩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遂發起到孤山補種梅樹的雅舉。之后,眾詩友結集為《孤山種梅》詩一輯,由張岱補寫一《序》,曰《補孤山種梅序》,敘其種梅“勝事”。文中,他贊譽林逋“高潔韻同秋水,孤清操比寒梅”,并將林逋詠梅名句加以點化、發揮:“疏影橫斜,遠映西湖清淺;暗香浮動,長陪月夜黃昏”,不僅保留了原有詩句的高雅意境,而且平添了幾分俊朗的格調與飄逸的韻致。《序》中頗多佳句,如:“瑤葩灑雪,亂點冢上苔痕;玉樹迷煙,恍墮林間鶴羽”;“凌寒三友,早結九里松篁;破臘一枝,遠謝六橋桃柳”;“佇想水邊半樹,點綴冰花;待披雪后橫枝,低昂鐵干”;“美人來自林下,高士臥于山中”;“白石蒼崖,擬筑草亭招素鶴;濃山淡水,閑鋤明月種梅花”等等,均對仗工穩,用語雅致,渾然天成,頗見功力,堪稱駢體美文之精品佳作。文中還有三處用“典”:一是“實為林處士之功臣,亦是蘇東坡之勝友”,林處士即林逋,蘇東坡即蘇軾,均為宋代詩人中的愛梅雅士,且都有詠梅之佳作傳世。二是“哦(吟哦)曲江詩,便見孤芳風韻;讀廣平賦,尚思鐵石心腸”。曲江,指唐代詩人張九齡,粵(廣東)之曲江人,人稱“曲江公”;廣平,指唐代名臣宋璟,受封“廣平郡公”,曾作《梅花賦》,傳頌一時。三是“共策灞水之驢,且向斷橋踏雪;遙期漆園之蝶,群來林墓尋梅”。上句所指,系唐代詩人賈島,自言騎在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驢背上可啟迪靈感,詩思泉涌;“策”驢,用鞭子抽打坐騎之謂也;“斷橋殘雪”,乃西湖名勝之一。下句“漆園之蝶”,戰國時莊子(莊周)曾任管理漆園的官職;“莊周夢蝶”見于《莊子·齊物論》:莊子夢見自己變成蝴蝶,一忽兒又夢見蝴蝶變為莊子。此借指創作中的想象力。而林逋墓地亦在西湖邊上,“尋梅”更見雅趣。總之,張岱此文融詩入文,格調高雅,被奉為經典的詠梅駢文,為歷代文人所傳誦。

《梅花賦》,即上面張岱文中所提到的詠梅名篇《廣平賦》,唐代宋璟作,見于《全唐文·歷代賦匯》中。宋璟(663—737)系唐代政治家、辭賦家,邢州南和(今河北南河縣)人。《梅花賦》首先描寫梅花姿容之美,用了許多古人來比擬梅花,寫出了梅花各種不同的特色;接著描寫梅花品格之高潔,各種花卉都“望秋先(凋)零”,而梅花卻“歲寒物妍,冰凝霜冱(hù,積凍不化),擅美專權(指獨擅其美)”,“棲跡隱深,寓形幽絕”(意為潛形藏幽,深隱不露),“不移于本性,方可儷乎君子之節”(意為以其不變之高潔本性,方能體現君子的風格與節操)。這篇賦描寫了梅花的美麗姿容,贊頌了梅花的高潔品格,托物言志,表現了作者不隨俗沉浮的高尚人格。賦文充分發揮了“鋪采摛(chī)文”的特點,對梅花作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描寫,讀來頗覺生動形象。另據《唐詩紀事》引劉禹錫曰,昔宋璟為底層之“下僚”,而將《梅花賦》投于時任宰相的蘇味道(在武則天時曾任宰相),“蘇(味道)甚稱(賞)之”,于是“方列聞人之目,名遂振”。而這位唐代的蘇味道,恰是宋代蘇軾(東坡)的前輩祖先。巧則巧也,自蘇味道數代之后,蘇東坡也成了詠梅名家。自唐至宋,從蘇味道到蘇東坡,賞梅、詠梅,莫非亦有“遺傳基因”乎?

南宋朱熹(1130—1200)的同題《梅花賦》,亦堪稱辭賦名篇,載于《晦庵集》中。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據其自序,《梅花賦》乃作者有感于宋玉以梅諷喻楚襄王招用屈原而“王不悟”一事,遙托宋玉之意以賦之。據后人葉農之詮釋,文章切題直起,夸贊梅花“潔清姱(kuā,美好)而不淫兮,專精皎而無瑕”的高潔品格;接下來抒寫梅花孤傲不遷、窈窕自恃、以月為伴、顧影自憐的姿態和境遇;最后以歌辭作結,呼喚屈原歸來。朱熹《梅花賦》借宋玉賦梅,贊揚了梅花獨立不移的高潔品性,對梅花孤獨、寂寞的冷落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其通篇運用比興,字面賦梅,而實則寫人之品性,形象鮮明,情思纏綿,千回百折;語言清麗,感情深摯;意境邈遠,含蓄蘊藉,實堪稱又一賦梅美文也。此外,尚有南朝梁時蕭綱的同題《梅花賦》,亦為名篇。限于篇幅,此處只提及篇名而不贅述。

《病梅館記》。清代曾作過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的龔自珍(1792—1841),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其文縱橫捭闔,思致深刻。他的《病梅館記》,開篇便列出蘇杭一帶的“產梅三地”;接著便引“文人畫士”們的審美觀點,闡述梅之“三美”,即以“曲”為美而忌“直”,以“欹”為美而忌“正”,以“疏”為美而忌“密”。在這“三美”觀念的指導下,賣梅人“斫其正”而“養其旁條”,“刪其密”而“夭(折)其稚(嫩)枝”,“鋤其直”而“遏其生氣”,并以此求得高價以售,這便造成了“江、浙之梅皆病”。他(龔自珍)卻一反文人畫士們只求出售而不惜“斫梅為病”的慣常作法,特意購得三百盆梅花,皆為“病態”而無一完好者。他為這些“病梅”的遭遇痛哭了三天三夜。他把這些盆景的盆子全部砸爛,把梅花重新栽植于地下的泥土之中(“毀其盆,悉埋于地”),解開捆縛它們的棕繩(“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限,一定要恢復這些梅樹的本來狀態,保全其欣欣向榮的蓬勃生機(“必復之,全之”)。寫到此,龔自珍自謙說,我本來就不是文人畫士,甘愿受到世人的辱罵斥責,只求開辟一個“病梅館”來貯藏這些梅花(“予……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在文末,他大聲疾呼道:哦唷!怎樣才能使我多些空閑日子,又多些空閑的田地(“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用來廣泛地貯養南京、杭州、蘇州一帶的病梅,用盡我一生的光陰來治療病梅啊(“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這篇文章,是龔自珍通過獨立思考,逆當時“文人畫士”之意,“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篇代表作品。對于“夭梅”(使梅樹夭折變態)、“病梅”而“為業以求錢”者,他深為痛惡;對于“遏其生氣,以求重價”的販梅者,他極為義憤。所以他才不惜重金購得三百盆病梅而“療”之“縱”之“順”之(加以治療而縱其延伸、順其生長)。他的這種主張有兩層涵義,一是尊重生長規律,順其自然,而不作人工斧鑿的刻意修剪;二是對于已經受害的花木,則應盡可能地適時“解救”,使之獲“療”而不致“病”入膏肓。若對此文細讀慢品,我們就不難揣摩出:作者所指并不僅止于“病梅”。龔自珍由梅及人,由人及事,不是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于世間痼疾、社會弊病均能適宜的療治之意愿與規律么?如果往更深一層想,在清代禁錮思想、壓抑人才的體制背景下,此文“題面上”是反對用人工矯揉造作的辦法摧殘梅樹,主張恢復梅樹的自然之美;而內涵里卻隱含著對當時社會束縛人才、束縛思想的陳舊觀念的不滿與駁正。

《記超山梅花》。作者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著有《畏廬文集》,清末福建福州人,曾客居杭州。其博學多才,工詩善畫,著述尤以散文為佳,承“桐城派”之遺風,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他的這篇游記,以寫景為主,敘寫在浙江余杭塘棲之超山所見梅花。超山,宋代以來向為賞梅勝地,故文中以偕友“尋梅”為主要線索,從“超山之北,沿岸已見梅花”寫起,先寫“觀宋梅”,只見“梅身半枯,側立水次(水邊),古干詰屈(彎曲盤繞狀),苔蟠(青苔盤曲而附)其身,齒齒作鱗甲(一片片猶如鱗甲狀),年久苔色幻為銅青”。過祠堂,則“花乃大盛,縱橫交糾,玉雪一色”,狀貌與色澤俱呈現于前矣。再進,隨著步伐之高低,“沿梅得徑”,而聞梅香之“遠馥”;花樹芬芳,潔白素凈而彌滿于山谷之中,幾乎長達四里,“始出梅窩”。行文中,前有“齒齒”描梅花之單片形狀,后有“梅窩”寫梅樹之豐茂情致,皆準確而形象。末段寫次日“遲明”(天亮),又乘小舟繞行山南,只見“花益(更)多于山北”,而小徑分岔“歧出”為七八道,“抵梅而盡”。好一個“抵梅而盡”,何等精煉又何等準確!接下來,游乾元觀,觀“水洞”、旱洞、“海云洞”……不禁“舉觴嘆息, 生平所見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由此一“嘆”,足見實乃“梅花奇觀”也。末了,聽友人夏容伯言,待“冬雪霽后,花益奇麗,過于西溪”。行文至此,林紓作梅花詩一首寄贈嗜梅友人,遂作結語。《記超山梅花》以“尋梅”為線索,敘寫沿途所見,簡潔流暢而又詳略有序,剪裁得體而又描繪精確。文中擷取了幾個場景,如至超山初見梅花,行“里許”細觀“宋梅”,進唐祠“花乃大盛”,入“梅窩”花滿山谷;次日一早,乘小舟山南觀花,沿小徑“抵梅而盡”,入“水洞”直接旱洞,嘆梅花既多且盛……超山梅花,宛在眼前,讀者亦仿佛同游者也。這便是林紓游記扎實的功夫,這便是作者筆下梅花的魅力。

《梅花嶺記》。作者為清代文人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學界尊其為“謝山先生”,浙江鄞縣人。梅花嶺,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廣儲門外。明萬歷年中,州守吳秀浚河積土成丘,丘上植梅,故名。明末,清兵入侵攻破揚州,史可法死難,家人葬其衣冠于此。《明史·史可法列傳》曰:“可法死,覓其遺骸。天暑,眾尸蒸變,不可辨識。逾年,家人舉袍笏招魂,葬于揚州郭外之梅花嶺。”《梅花嶺記》記民族英雄史可法誓不降清,殉國后尸骨無存,其部將史德威將其衣冠埋葬在梅花嶺上。作者慨嘆曰:“忠義者圣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一定要有)出世或入世之面目”呢!作者又說:“百年而后,予(余)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于是進而感嘆曰:“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塵埃)”,并以此作結。這篇文章盛贊了史可法困守揚州、誓死衛國的忠義精神,情感充沛,記敘翔實,尤其記史可法壯烈殉國事,愛國情懷可圈可點。篇末以梅花譬喻史可法之品格,實乃“譽梅”之佳作耶!

《夏梅說》。作者鐘惺(1574—1624),字伯敏,號退谷,明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譚元春同為“竟陵派”創始人。鐘惺為人孤高自許,酷愛山水,所至必游。其詩文反對慕古,提倡“幽深峭拔”之風格。他的《夏梅說》,以寫夏梅為題面之義,抨擊趨炎附勢的市儈行徑。開篇便論及梅之冷、熱,恰與“季候”相反,天冷則梅熱,天熱則梅冷。到了“花實俱往”(往者,花已開過,實已凋謝也),時稱“朱明”的夏日,則只存留“葉干相守,與烈日爭”;時雖天氣酷熱而梅卻“冷極”矣。作者和他的友人們,卻正是在這樣“天熱梅冷”的夏日賞梅。友人有作《夏梅》詩者,“始及于葉”。何者?作者自答曰:“舍葉無所謂夏梅也。”他本人(“予”)也為此時的詠梅而“深感此誼”,且以“同志者”(志同道合者)身份“和焉”(呼應唱和)。他還作梅之“圖卷”以贈之,足見他對“夏梅”之看重。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緊緊抓住“冷”“熱”兩字,廣為生發,借對待“夏梅”之態度抨擊“巧者”(投機取巧者)為追逐名利而乘間趨附。這類人,便是前面提到的“趨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即真正的“附熱”者。鐘惺和他的文友們,選擇“梅冷”時節寫夏梅詩,畫夏梅畫,既是出于對夏梅的同情與關愛,更重要的是寄寓作者對掌權者長期冷落、閑置自己的抗爭,抒發他對炎涼世態和投機取巧、追名逐利者的憤懣和不滿。誠如作者在文章結尾時所說:此乃詠夏梅之真意也。

接連分析了七篇歷史上著名的以“梅”為題的美文。它們林林總總,儀態萬方,文采煥然,美不勝收!這些文章,或敘事,或抒情;或以“梅”為發端,狀寫人間事態;或以“梅”為醇醪,澆潤心中塊壘。字里行間,飽蘊中國傳統文化,含義雋永,意韻豐贍,讀之賞之如沐春風,實堪令人熏熏然而為之陶醉也。

作者: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一級文學創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91麻豆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色综合婷婷|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美女免费黄网站|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欧美一区国产|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国产综合网站| 五月婷婷伊人网| 亚洲性一区|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67194亚洲无码|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微拍精品| 女人18毛片久久| 视频一区亚洲|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h视频在线播放| 自拍偷拍欧美|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色久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色精品视频|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91毛片网| 色135综合网|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成人在线天堂|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婷婷色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福利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一级毛片网|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欧美色伊人| 国产毛片一区|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a亚洲视频| 最新国产在线|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色成人亚洲|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亚洲天堂自拍|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