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頡
摘 ?要 闡述工匠精神主要內涵,分析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高職學前教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路徑,以期為高職學前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工匠精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差異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19-0126-02
0 ?引言
學生的職業能力關系到未來就業,同時與行業運作與發展有密切關系。若高職教育無法保障學生職業能力滿足行業需求,學生就可能會陷入就業難題,行業也會因人才數量不足出現運作不暢、發展困難等問題。工匠精神能夠給高職教育提供導向作用,時刻提醒高職教育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性,并促使高職教育深度挖掘學生職業能力內涵,再深入、全面地進行教育,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如何在工匠精神導向下有效進行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有必要對此展開研究,此舉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1 ?工匠精神主要內涵
1.1 ?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是指人對待現有精良的成果不要太過滿足,應當進一步追求更高水平成果,不斷強化自身,這樣才能讓個人價值增長,同時推動行業發展。因此,在職業能力層面上,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內涵的體現為:學生應當對自身職業能力有不斷的追求,不可認為自身現有職業能力水平就已經達到最高水平,切勿自滿,在職場中應當注重自我學習,主動追求自身職業能力的提升[1]。
1.2 ?腳踏實地
不可否認,每個人在自身的職業生涯中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追求,但部分人為了得到所追求的目標,會逐漸產生好高騖遠甚至是不合規范的行為,使得追求過程無法實施,自身的職業能力自然無法提升。如某些學生就職后會想象自己未來發展,認為自己更應當作為管理者在職場中活動,因此不追求現有工作質量與相關能力的提升,反而陷入一種毫無邊際的妄想中。這時,工匠精神就提醒學生要腳踏實地,人固然可以有自身追求,但要得到追求目標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攀升,不要沉迷于妄想。
1.3 ?勇于創新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勇于創新的精神內涵脫不開干系,人們之所以能擁有現在的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就是因為每代人在勇于創新精神下對傳統提出質疑,隨后不斷改進得來的,其中很多創新壯舉都體現了相關人員的工匠精神。如在數百年前,人類是無法想象網絡環境的,而正是因為一些有勇于創新素質的“工匠”通過不斷努力才創造出所謂的互聯網。因此,對于任何行業,學生都應當具備勇于創新的素質,要勇敢指出傳統中的不足,直面自身問題,并不斷探索、研究,找出創新方法[2]。
1.4 ?敬崗敬業
我國歷史上對工匠形象的描述一般都是比較固執的,但這種固執恰恰說明了工匠對自身職業的熱愛、尊敬與執著。一些具體形象都表現出極高的職業操守,非常的敬崗敬業,這也是工匠在工作中能做到全力以赴,從不放過任何細節,力求完美的原因,體現了工匠的職業素養與能力。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也應當讓學生把握敬崗敬業精神內涵,在職業工作中要認真負責,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尊重崗位要求,改進、推動個人職業能力發展。
2 ?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側重知識傳授
由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表現可知,很多教師都非常注重知識傳授,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去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但在實際效果上,側重知識傳授確實能讓學生掌握很多專業知識,狹義上符合職業能力培養要求,而在廣義上會讓學生喪失追求更高職業能力水平的想法。這一現象如果延續到工作中,學生作為從業者就只會通過現有認知去完成工作,很少進行自學,說明側重知識傳授使得高職學前教育并未落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內涵。
2.2 ?教學忽視學生能力差異
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都是統一對所有學生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不會因為學生個人能力差異而放慢教學進度或調整教學難度,所以部分學生會感到學習難度較大,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同時出于心理因素開始無邊際地遐想,說明教學未能落實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內涵。即當某些學生感受到學習難度較大,且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時,就會開始放縱自我,但內心依舊希望自己得到教師的認可,希望自己在學業上有所成就。這種心理會讓學生進入遐想狀態,但又不付諸實踐。如果這種現象延續到職場中,學生就不會腳踏實地地開展工作,到處跳槽,始終無法穩定。
2.3 ?教學模式傳統
現代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普遍以教師為主導,而將學生放在被動地位上,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被動學習習慣。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學習中不會勤于思考,更多的是通過自身記憶力去記住教師講述的內容,并盲目認為教師講述的內容就一定是正確的,是不需要改變的。這樣學生在勇于創新的精神內涵上就會顯得比較薄弱,若進入職場工作,充其量只是一個專業人員,無法成為推動企業甚至是行業發展的人,價值相對較低,很難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內心抱負也難以實現。
2.4 ?缺乏職業概念教育
事實上,很多學生在職場中都普遍缺乏敬崗敬業精神內涵,對待工作不認真、不全力以赴,因此,縱使學生職業能力達標,也無法實際發揮出來,這也是學生職業能力不足的表現。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工作缺乏職業概念教育,即在整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工作中,教師更多的是通過講解理論、模擬實訓方式來進行教學的,在這些方式下學生的職業能力雖有提升,但很難對職業產生清晰的概念,不知道職業為何要得到自己尊敬,導致缺乏敬崗敬業精神內涵。
3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路徑
3.1 ?圍繞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學習慣
建議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圍繞學生興趣,在教學中提出一系列符合學生興趣,能激發學生探索欲、求知欲的知識點,同時為學生提供自學資料,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進行自學,并通過自學來獲取成就感,逐漸喜歡上自學,養成自學習慣,也了解自學對自己的作用。這樣學生就會開始追求更高的職業能力水平,不斷通過自學來強化自己,做到精益求精。例如,某教師發現學生很喜歡研究心理問題,隨后在教學中提出“學前教育中幼兒有哪些心理特征”的問題,該問題成功引起學生的探索欲與求知欲,根據教師提供的教學資料,舉一反三地找到幼兒心理特征、不同心理特征對幼兒行為的表現、應對幼兒不同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等。這些成果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工作質量,讓學生從容應對不同心理的幼兒。若學生能一直保持這個習慣,則職業能力會不斷提高。
3.2 ?了解學生能力差異,實行差異化教學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當意識到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如果忽視這一點,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提升,還容易導致學生好高騖遠,不腳踏實地。因此,在職業能力培養路徑上,建議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同時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由此分析得出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最終實施差異化教學。在差異化教學下,學生接觸到的問題雖然也有一定難度,但難度非常合理,問題都是“學生踮腳就能摘到的桃子”,使得學生能循序漸進地提升個人職業能力,逐漸養成腳踏實地實現個人發展的習慣與意識,避免出現好高騖遠的想法。如某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能力上比較弱,因此在統一的教學計劃中調整了教學進度,并根據學習能力相近原則將學生分組,對不同分組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進度,這樣就能使得學生順利學習,畢業后有良好的職業能力提升,懂得腳踏實地地自我學習。
3.3 ?改革教學模式,加強教師引導
要讓學生具備勇于創新的精神內涵,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就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建議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良好的主動性。同時,學生學習不再是通過記憶力去記住教師講述內容,而是通過思考去理解知識,加之教師的引導,了解自身不足,最后加以改進,實現職業能力培育,落實工匠精神的勇于創新內涵。如某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就采用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課本先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主動思考;隨后對問題進行分解,參與學生思考過程,通過分解后的細化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正確思路進行思考。當學生發現自己無法解決某個問題時,就能了解到自身不足,或者發現現有知識點掌握上的缺陷,最后通過自學彌補短板;或者提出創新建議,利用自身所學去探究建議可行性。
3.4 ?開展校企合作,樹立清晰職業概念
建議高職院校在學前專業教學中開展校企合作,讓一定年級的學生進入職場開展學前教育工作,接受工作組織的管理,這樣就能對職業有更清晰的理解。同時,為了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全面培養,工作組織在合作關系上也要承擔一定的育人責任,要依照院校要求向學生發放工作任務,同步增強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并對工作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嘉獎,培養學生敬崗敬業。
4 ?結語
綜上,本文對工匠精神主要內涵、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高職學前教育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路徑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可知,工匠精神在教育領域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其主要內涵應當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有所體現,應貼合內涵培養,才能讓學生的職業能力更加完整、優質。對此,本文針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路徑,并闡述了培養方法,以期有效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廖俐.工匠精神視閾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探究[J].廣西教育,2019(39):184-187.
[2]鄧海虹.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