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燚 崔陽

近年來,宜都市以“黨建引領、雙基強化、三治融合”試點為契機,按照“七化七好”的工作思路不斷創新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機制,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有效轉化為治理效能。
運行機制標準化,抓好落實固基礎。核定街道行政編制46個、事業編制45個,從市直單位優選精干力量充實街道,配齊配強街道干部隊伍。結合實際出臺13個改革配套文件,建立4大方面工作機制,形成基層治理合力。推行“一窗辦、一網辦、幫你辦”便民服務模式,將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137項事項下沉街道、53項下沉社區。
組織體系精細化,筑好堡壘聚合力。在老舊小區聯建網格黨支部,在新建商住小區單建小區黨支部,實現城區185個小區黨組織的有效覆蓋。77個網格黨支部嵌入群眾生產生活圈,51個“家+紅色驛站”實現在家門口搭建議事服務平臺。建成26個小區黨支部,吸納下沉黨員和社區自管黨員組建707個樓棟黨小組,891個黨員中心戶在樓棟單元亮身份、亮承諾。采取社區統一安排、黨小組自主安排和黨員干部自發開展“三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服務。
平臺搭建聯動化,做好統籌強保障。市委書記主持召開街道“大工委”共治聯席會,27家市直單位與街道集體研究解決深化街道體制改革等事項。市委常委主持召開社區“大黨委”共治聯席會33場次,研究共駐共建項目,破解社區急難復雜問題308個。社區、小區黨組織和報到單位牽頭,按需召開小區共治聯席會,排查解決小區居民反映集中的問題和矛盾,現場解決問題460余項。
隊伍建設常態化,用好力量添后勁。落實10個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事業崗位管理,實行書記基層黨建履責“口袋書”及崗位承諾,堅持重大事項報告和任期履責記錄制度。建立健全城市社區工作者錄用、管理、晉升、培訓、考核、退出機制,實施社區工作者教育培訓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開展初任培訓、崗位培訓和專業能力培訓3類培訓,社區工作者持證上崗率達到40%。以社區為單位成立志愿服務隊,小區成立支隊,樓棟成立小分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459次,服務時長達4.8萬小時。
活動開展便民化,建好機制創特色。社區干部、網格員、下沉黨員干部廣泛收集群眾“微心愿”和小區“微治理”難題。社區“大黨委”集中議事協商、研判分析,按照“小事領辦、大事派單”原則,運用“智慧黨建”云平臺及時派單。下沉黨員以黨小組為單位,充分發揮職業特點、優勢特長精準領辦困擾居民群眾的身邊小事。共建共駐單位按照任務分配及時領辦大事,進展情況納入考評管理。
末梢治理規范化,搞好共治促提升。探索實施“公司+自助+社區服務站+街道托管站”四種物業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老舊小區公益物業管理和服務實現全覆蓋。加快推進業委會建設,常態開展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物業微論壇”,邀請小區黨組織、物業服務企業負責人、業委會成員、居民代表參會,定期研究破解小區頑瘴痼疾。聯合城管、公安等多部門開展小區20條亂象治理,聯動開展拆違控違行動,拆除小區違法建筑1314處、39437平方米。
正面激勵多元化,樹好典型亮品牌。選樹熱心人,社區按季度推薦,全市集中評選“社區服務之星”,一批參與小區治理的典型成為標桿。發掘暖心事,市、街道、社區三級媒體平臺總結推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典型案例百余期,積極傳播正能量。打造亮品牌,各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成效明顯,陸城街道“家+紅色驛站”、錦江社區“紅立方”等一批品牌示范帶動作用日益彰顯。
(作者單位:宜都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