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軍

基于“文化育人”的理念,宜昌市西陵區鎮鏡山小學(以下簡稱“鎮小”)自2017年開始,開展學校文化育人建設的實踐探索,學校依托“鎮鏡山”的區域歷史背景,圍繞“鎮鏡”“鎮鏡山”等文化元素,在校園改建的節點,秉承“頂層設計大格局,文化落地小細節”的思想,提煉“以鏡為鑒,志高行遠”的辦學理念,以形成師生的共同價值觀;提出“每天看見更好的我”辦學愿景,描繪成長的共同期許;提出“心有明鏡,行必燦爛”的校訓及“三風”,約定師生的行為準則。
為什么要做文化?
我有一個女兒,考試雖然進入不了班級前十,可她從小喜歡打網球、游泳、古箏、琵琶,尤其愛繪畫。廣泛的愛好、全方位的涉獵使她性格開朗陽光,視野開闊,如今已學業有成,有一個幸福的小家。我期望鎮小的孩子們也能如此。我希望他們能靜心讀書,廊道里瑯瑯書聲飄揚;我希望他們熱愛運動,操場上奔跑揮灑汗水;我希望他們能歌善舞,童聲的旋律飛揚在校園。我希望他們能陽光、自信地學習、生活。
閱讀養精神。學校打開圖書室,讓學生憑電子圖書卡自由借閱,設置15天的歸還期限;我們成立好爸爸、好媽媽故事社團和詩歌社團,每周開展活動。閱讀之風讓學校成為市級詩意校園。
運動健體魄。學校開辟運動之徑,讓孩子們可以游戲奔跑;我們改革運動會,提倡運動的全員性和趣味性,“抬小豬”“毛毛蟲”“最長的繩子”……當每個孩子都在操場上奔跑著、拼搏著、放聲大笑著的時候,那是一所學校最具活力的高光時刻。如今鎮小已是全國青少年體育聯盟實驗校,近幾年足、籃、排三大球在全區的比賽中名列前茅。
藝術潤心靈。我們開辟藝術之徑,組建了小腳丫合唱團,讓學生可以一展歌喉,這些年更是南征北戰,受邀參加第七、八、九屆中國魅力校園合唱節,浙江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都留下了鎮小學生的身影,童聲飛揚在祖國大江南北。與歌聲一同成長的是團員們的內心,那是遭遇阻擊的逆流而上,那是見多識廣的開闊與睿智。幾年來學校始終保持市級體藝特色學校的榮譽。
如果文化知識的學習是學生成長的根基,那么體育藝術便是他們自由生長的枝丫。從鎮小走出去的學生,我希望他們能開一樹繁花。
2016年8月,我初到鎮鏡山小學。因修建公交快速路BRT,校園周邊塵土飛揚。學校空間有限,僅有的空間更要及時利用;學校條件不好,更要用豐富的文化充實學生的內心。學校翻修可以等,學生的教育不能等。一個月后,文化墻上運動健將的風采讓孩子們躍躍欲試;文化墻上夢幻的七彩虹橋讓孩子們的想象仿佛也在馳騁;看著靈動的音符在跳躍招手,孩子們也在“咿呀學唱”。
點子“轉”出來,問題是契機
我們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時候,經常會說“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意思就是要讓校園的每一處資源都發揮育人的作用。如何在現有的土地上開辟更多的學生成長空間,不浪費一分教育資源?我的經驗是在學校多轉轉。
學校的“人文之徑”鏡廊曾是校門一側的堡坎,一塊雜草叢生的狹長地帶,從來沒有人想到上面去走一走,更沒有人想過用這塊荒地去做些什么。現在這里一邊是炫酷的攀巖場地,另一邊是承載校園底蘊的校史長廊;我們現在的生態之徑,近500平方米的空間曾經是由于安全隱患長期“落鎖”的植物園。現在教學樓后的這塊禁地成了孩子們的乒乓樂園和我校的校花——太陽花的領養基地。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親近自然,也可以享受游戲之樂;可以學到植物生長條件相關的科學知識,也可以樹立保護生態、敬畏生命的品質。我們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瓶頸,多看看,多轉轉,也許解決辦法就有了。
校園文化建設千頭萬緒,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時候,要注重從現象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尋找切入口,這樣能更好地發揮文化建設育人作用。
學校改建后,我們在衛生間外為學生提供了衛生紙,但消耗的速度超出想象,浪費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對用紙量沒有正確的概念。怎樣才能把節約用紙、科學用紙的觀念直觀地傳達給小學生呢?有老師提出在紙筒下劃線的辦法。于是,針對男女生不同如廁習慣的“淑女線”“紳士線”一貼出來便被孩子們欣然接受;此外,針對男廁便池,學校還設置了引導“小蜜蜂”,那一道線、一個點就是最好的說教。
學校因為學生眾多,衛生間的保潔也是管理上的一個難題。為了讓學生文明如廁,自覺保持衛生間的清潔衛生,我們讓學生自己美化廁所,每一樓層的廁所內外都由學生自己設計布置。布置完成后,學校的廁所有各種形狀的正衣鏡,有多個品種的觀賞綠植。廁所里面的空間孩子們也設計成喜愛的主題。
我們在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有時就是契機。而當我們把“問題”變成“優勢”的時候,也就是文化發揮育人作用的時候。
人人都是參與者
很多來訪者發現,鎮小的校園里少有名人畫像。其實,當初在校園文化建設意見征集的時候,有人提議在墻面掛上名人畫像、名人名言。用名人激勵固然好,但經過商討后我們一致認為:與其樹立一個遙遠的名人形象,不如在我們身邊發現草根榜樣。于是,校園內能用來展示的空間成了學校師生、家長的舞臺。樓梯間里:“鎮鏡好少年”們成為文明禮儀的代言人,“鎮鏡”好老師們提醒著大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鎮鏡好家長”們講述著未成年人保護的意義。
在學校走廊,主題書法、繪畫、手工、故事創編,學生的作品流光溢彩;校史長廊,學生、老師、家長的“鏡之詩”“我與鏡子的故事”是對學校“鏡”文化的追崇與傳承。
鎮小的文化建設,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代言人。501班的張唯一是個靦腆內向的小姑娘,她會因為一次國旗下講話,緊張得一晚上沒睡著覺。在體育課上一個不經意的踢球動作,讓老師看到了她的潛力所在。僅一年多的足球訓練,她從一個帶球都不會的門外漢,變成了場上的得分主力;從一個靦腆的小姑娘,變成了自信張揚的“女漢子”。在2019年西陵區足球聯賽上,小姑娘更是為學校贏得了關鍵的一分。那時她臉上的笑容,比金色的獎杯更燦爛。503班的李唐堂一直是班上的“異類”,學習偏科,行為散漫。班主任老師甚至一度提出了家長陪讀的要求。他真的這樣“一無是處”嗎?“這個孩子很靈活,動手能力還很強。”機器人社團課上老師這樣評價他。也許他是塊好鋼,只是沒用對地方。2018年“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在內蒙古舉辦,輔導老師決定給李唐堂一次參賽的機會。經過一個月的勤學苦練,李唐堂捧回了國家級一等獎的獎狀!張唯一和李唐堂的成長絕不是偶然,當老師們拿著“放大鏡”去為學生鼓掌,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他們就會為“鏡”文化代言也反哺滋養“鏡”文化。
鎮鏡山小學的鏡探課程、明鏡德育、鏡趣課堂、鏡察管理等方面還要繼續探究,校園文化建設永遠在路上。它需要與時俱進是隨著學生的成長、周圍世界的時事熱點不斷更新優化,唯有如此,校園文化才能真正成為無形卻有力的教育能量,指引學生每天看到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