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瑞
(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信息中心,寧夏銀川 750016)
我國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兒園要積極爭取家長的關注、參與和支持,共同實現幼兒教育能力和質量的提高。蔡慧琴等[1]認為微信公眾平臺可提高家園共育成效,王晗[2]提出了基于微信平臺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流程,踐行移動學習的理念。目前微信應用已十分普及,微信公眾平臺通過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推送形式多樣的信息,其影響力得到了公眾認可[3]。幼兒家長可通過關注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學習育兒知識、獲取相關通知信息、實現家園交流互動等。何秀鳳[4]認為幼兒園可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向數億微信用戶推廣幼兒園品牌,減少宣傳成本,提高知名度,可見微信公眾平臺對幼兒園來說作用巨大。幼兒教師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家園共育工作的直接實施者,幼兒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園信息化教育教學和家園共育成效。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廣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5]。因此,迫切需要幼兒師范院校加強學前教育師范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使其更快順應幼兒教師職業信息技術要求。
基于該背景,2019 年秋季學期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設了基于微信的家園共育平臺開發與實踐選修課程,旨在以基于項目的學習實踐為手段,提升幼兒師范類學生信息技術素養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圍繞課程意義、選課對象、課程項目化內容設計、項目實施過程、學生成績及評價等相關因素進行分析討論。
教育部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明確要求幼兒教師需具有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為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校通過開設基于微信的家園共育平臺開發與實踐課程“項目化的學習”,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式學習,培養信息檢索、獲取、分析、處理應用及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提升信息技術素養,促進其更好地教育教學及自我專業發展[6-7]。該課程教學為學生將來從事幼兒園信息化相關工作講授實操經驗、推薦先進、實用的工具,以設計開發項目化課程任務的形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綜合處理問題能力。
本次面向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設基于微信的家園共育平臺開發與實踐選修課程,選課系統內記錄的40 名選課生均為自愿選定本課程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部分專業已開設信息技術基礎和現代教育技術課程,部分班級沒有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與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一樣,這40 名選課生普遍存在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欠缺、計算機課堂實訓不夠、操作生疏等問題[8-9]。
本課程指導教師為3 名助教,均有現代教育技術及計算機基礎等必修課程授課經驗。主授課教師公眾號及小程序開發運營經驗豐富,熟練JavaScript 及Python 語言編程,3 名教師均為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信息中心教師。
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實現幼兒園宣傳、家園共育知識交流、幼兒園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微課教學等功能。根據上述調查研究,本課程以項目化設計活動為題,創設模擬幼兒園工作環境專題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中置身于幼兒園實際辦公日常工作,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與技能完成項目任務,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趣味。項目化內容及題目難度等級如表1 所示。

表1 項目化內容、題目與難度等級
3.1.1 公眾平臺基礎知識及架構欄目設計
通過引用微信學院及公眾平臺客服相關知識,介紹公眾平臺定位、幼兒園公眾平臺定位、發展現狀、公眾賬號分類、注冊方法及流程等內容。通過基礎知識講解,讓學生掌握公眾平臺的使用和功能、管理、服務、統計、設置等模塊的操作方法。利用思維導圖軟件或在線排版作圖工具聚合平臺如Processon 等,進行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框架設計。
3.1.2 素材頁面編輯和美化
運營公眾號最基礎的技能是文章排版,冗長的文章經過排版處理可減少讀者獲取信息的壓力。通過該項目練習,引導學生認識幼兒教育類公眾平臺服務對象及特點,使學生在排版風格、配色方案、圖文處理等方面融入學前教育特色。通過比對不同公眾號的排版設計效果,讓學生發現美、創造美,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審美意識。
3.1.3 LOGO 設計及品牌定位
為確定和規范幼兒園公眾號設計定位和服務對象,一般需設計1 個完整體現幼兒園歷史、特色和風格的商標,形成規范和統一的幼兒園整體視覺形象。實訓室內電腦提供Photoshop 軟件、ScreenToGif 等軟件,學生也可利用Canva、稿定設計等在線設計軟件。通過該項目練習,引導學生多渠道多方法獲取素材,加工素材,美化素材,在制作過程中融入幼兒園文化和自己獨特的設計思想。鍛煉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思維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作興趣。
3.1.4 表單數據收集
目前隨著移動設備和網絡迅速發展,幼兒園信息化辦公、家園信息化交流突破了時空和地理因素限制。在微信公眾平臺嵌入麥客CRM、問卷星等即可實現會議簽到、家訪記錄、幼兒家庭信息收集、新冠疫情期間幼兒健康信息日報等相關數據填報。通過該項目練習,引導學生善于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常規手工記錄計算的思想,利用簡單的表單工具實現科學高效的家園共育管理,提升模擬幼兒園環境下的工作效率。通過項目化任務練習,培養學生善用信息技術的行為習慣,從而提高其信息素養技術水平。
3.1.5 自動回復設置、小程序關聯
根據幼兒園日常工作實際環境,向幼兒家長或幼兒園客戶提供常規服務。微信公眾平臺目前提供高達200 條規則信息,每條規則內最多設置10 條關鍵詞進行檢索自動回復。利用關鍵詞檢索規則名稱、關鍵字、回復圖片、文字、鏈接等圖文信息,通過關聯幼教行業優質小程序,提高幼兒園辦事效率,減輕維護運營者工作量。學生通過學習,可提高計算思維與總結歸納能力。
3.1.6 微課制作、剪輯、上傳
通過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微課進行育兒知識交流,是當前幼兒園公眾平臺的重要功能。課堂上講授了制作幼兒園微課的技巧和利用Animate 動畫分組制作五大領域動畫微課,并利用Premiere、Camtasia Studio、格式化工廠、手機影音制作軟件剪輯微課,完成配音和字幕制作,最后上傳至微信公眾平臺。通過項目化練習,鞏固和鍛煉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所學技術。
3.1.7 遠程辦公
新媒體運營者必備技能是利用云辦公,使工作不受地理、時空限制。基于微信的家園共育平臺開發與實踐選修課程教學中,教師分享了向日葵遠程控制軟件,個人可通過該軟件實現幼兒園辦公電腦、家庭辦公電腦以及手機遠程電腦桌面的操作,滿足遠程桌面控制、移動辦公、遠程文件等多場景下的遠控需求。通過項目化情景任務訓練,抓住學生好奇求勝心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學生利用技術設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1.8 小程序開發設計
對于教育專業大專學生,編程學習主要通過基于項目化案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編程任務,讓學生按照分析問題、分解問題、逐一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邏輯思考能力與嚴謹的學術習慣。教師引入MOOC 資源,融合線上資源開展翻轉教學,提高學生挑戰、拓展課程深度[10]。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中國大學MOOC 平臺中西安交通大學謝濤老師的微信小程序開發課程推薦給學生,學生可課下通過參加MOOC 平臺學習,掌握開發微信小程序概念與基本框架、認識微信小程序組件及API,并能夠根據幼兒園實際需求設計完成微信小程序,教師在課后對學生進行個案指導。通過項目化拔高訓練任務難度,有助于增強學生進取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潛力和積極性,提升其信息技術素養水平。
項目實施過程主要包括8 個項目內容,分5 個階段進行:實驗室講授階段、制作階段、分組對接幼兒園、優秀案例展示、問題案例梳理,如圖1 所示。

圖1 課程實施過程
第1 階段,課程組成員基于上述8 個項目化課程任務查找文獻、進行備課。主講教師針對8 個項目化課程內容設置情景化問題、任務內容、考核標準等。同時開課前將40 名學生隨機分為8 組,每組5 人。每名學生都申請成為微信公眾平臺平臺管理員角色,小組每個成員分角色加入其他同學項目中。角色模擬幼兒園家園共育平臺,面向的用戶分別設定為:幼兒園園長或領導、幼兒教師、班主任、幼兒家長、幼兒等。分角色參與小組成員項目,后續有助于站在不同角度評價平臺質量[11]。
第2 階段,主講教師帶領學生對國內幼兒園使用新媒體平臺與家園共育結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講解,指引學生搜集整理地理位置相近的其它幼兒園信息,學生分組討論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運用案例,歸納微信公眾平臺在幼兒園運營中的主要功能、優勢和價值。
第3 階段,利用3 周時間講解8 個項目化教學任務,基于情景的問題案例,引導學生團隊協作,探究解決問題。
第4 階段,分小組安排開發某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通過平臺調查,根據幼兒園管理者、幼兒家長從平臺內容、平臺功能及平臺形式3 個方面提出平臺待改進之處,帶領學生對相關微信公眾平臺模塊制作、小程序等調試。
第5 階段,對小組開發的某幼兒園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小組內分角色參與互評、老師點評。小組內評分最高的成員代表該組向全班展示,主要從平臺實施背景、實施過程、最終平臺實現的功能等方面進行5min 的匯報展示。完成學生成績測評(總成績=教師點評*40%+小組內分角色互評總和/4*40%+平時考勤及課堂活動*10%+拔高訓練拓展*10%)。課程結束后,指導1~2 組成員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開展項目后續研究拓展。
在課程結束后,在課堂上向40 名選課學生發放線上調查問卷,問卷從兩個維度、9 個項目展開教學效果評價,填寫時間為10~15min,發放問卷40 份,回收有效問卷40 份,回收有效率100%。
采用Epidata 3.1 軟件進行資料雙人錄入,選用SPSS23.0 軟件進行資料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率統計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統計描述。當數據符合正態分布以及方差齊性特征后,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分析,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40 名選課學生信息資料進行整理,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學生基礎信息資料[n=40,例(%)]
問卷從兩個維度9 個項目展開教學效果評價,每個項目化為5 個等級,得分分別為1-5 分,得分越高,代表認可度越高。通過SPSS23.0 采用結構效度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評價問卷效度,采用Cronbach,sα 系數評價問卷信度,檢驗水準α=0.05,測得總條目Cronbach,sα 系數為0.973,KMO值為0.915,證明問卷內容效度較好。課程評價維度均分(4.64±0.680)分,效果評價均分(4.644±0.676)分(見表2)。

表2 學生對課程及自我學習效果評價由高到低排序(`x±s)分
通過對不同性別、專業、年級以及是否學習了計算機相關課程等因素,對學生成績及評價產生的影響進行方差分析。因性別比例差距大,統計無意義,將該項刪除。因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專業相近,統計無意義,將專業合并更改為生源屬性。將各單因素成績總分、評價總分進行比較,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所示。

表3 學生成績及評價得分的相關因素方差分析(`x±s)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對課程評價與對自我學習效果評價分別為(4.64±0.680)分和(4.644±0.676)分,表明學生對課程認可度和自我學習效果認可度較高。
在課程評價維度中,A3“課程內容充實,能覆蓋制作幼兒園公眾平臺的全部內容的程度”條目得分最高,表明該課程在內容設計上覆蓋了制作幼兒園公眾平臺的全部內容,學生基于在調研中發現的優秀幼兒園公眾平臺案例,在完成課程學習后,可完成大致水平的作品制作;A2“課程內容模擬幼兒園工作環境設置項目化內容貼合實際程度”條目得分排列第二,通過創設模擬幼兒園工作環境的專題訓練,學生在學習中可模擬置身于幼兒園實際辦公日常工作,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與技能完成項目任務;A5“對課程中項目化內容設計較為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條目得分(4.60±0.709)分,相對較低,分析原因可能為:項目設計的內容尤其是拓展部分的編程內容技術性較強,這對于學前教育以女生為主、理科基礎薄弱的學生的接受程度提出了一定挑戰。如何將技術性較強的項目內容轉化為淺學易懂、簡單實用的任務內容,成為下一步課題組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在課程評價維度中,B1“學完本課程,自己的收獲程度及對自己信息技術使用習慣的影響”條目得分最高,達(4.70±0.608)分,表明學生對課程在培養自己善用信息技術的行為習慣中作用較明顯、學生認可度高。學生信息技術習慣的培養是從根本上提高其信息素養技術水平的重要手段;B4“分角色參與小組成員項目評價,增加角色認同感,對自身提高有幫助”得分次之,說明學生對課程中設計的分角色模擬幼兒園家園共育平臺面向的用戶進行打分考評的方法較為認可,在團隊中以不同角色進行考核打分,能站在不同角度對平臺質量作出客觀評價,同時提高學生對自己設計的家園共育平質量臺的宏觀把控能力;B2項排名較低,表明課題組需要在“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思維創新意識,激發創作興趣”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上進一步探索和努力。
通過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P<0.05 的兩項分別是生源屬性和是否學習了計算機必修課程,生源屬性為高職大專生的成績均分為(86.38±7.58)分,該項最高的原因是2018 級兩專學前(高職大專)年級的學生均已開設計算機基礎和現代教育技術兩門基礎必修課,學生對課件制作、AnimateCC 等軟件操作比較熟練,課程中設計大量實訓任務,學生完成項目質量較高、成績優異。通過對學生課程評價得分的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P值均大于0.05,表明不同年級、不同生源、是否學習了計算機必修課程不是學生對課程評價的影響因素,即課程在項目內容設計上可在不同年級開設,說明該課程具有開設范圍廣泛、接受對象普適等特點。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自我收獲評價均較高,表明該課程可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綜合應用信息技術能力,全面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
經實踐證明,針對基于微信的家園共育平臺開發與實踐選修課程以項目化設計實訓內容,創設模擬幼兒園工作環境的專題訓練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通過課程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置身于幼兒園實際辦公日常工作,培養學生善用信息技術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其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課程實施中需注意的方面有:①課題組在教學案例中應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增強互動為核心的混合式教學改革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12],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②在技能技術學習中以“淺學易懂、簡單實用”為原則,考慮授課學生的接受能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13];③提倡分角色參與小組成員項目評價,提高學生互評比例,增加角色認同感,提高學生綜合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