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術學院 | 袁小山 邢琪 吳萍
2013 年,中國確認了262 個資源型城市①,這些資源型城市為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撐。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關系到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對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國民經濟發展初期對資源的消耗過大以及工程技術滯后造成的資源浪費,資源型城市的資源儲備量在不斷降低。國務院于2008 年發布了第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69 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包括27 個地級市、29個縣級市和13 個市轄區,其中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資源類型主要是森林和礦產資源。現如今,我國大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具有高度剛性,尚未擺脫對資源的依賴性。隨著資源的消耗,導致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內生動力不足,城市發展受阻。
目前,國內外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主要從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基礎性研究、轉型實踐研究和轉型創新要素研究的角度展開探討。國內外城市品牌研究中,理論和流派的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研究成果豐富,體系相對成熟,對于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研究比較匱乏。
城市品牌體現城市的綜合形象,是關于城市理性和感性的統一認知。資源枯竭型城市通過城市品牌展現獨一無二的城市特點,形成可供記憶的符號和素材,吸引目標受眾,形成期望的聯想,在穩定受眾記憶印象的同時,導入城市文化,引導和影響受眾的行為活動,產生有利于城市發展的效益。
本文將從城市品牌建設的視角研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新的發展方式,結合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點論證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的可能性,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的初步探尋。
2007 年,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政策上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建設環境。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需要結合城市特點進行定位分析,通過與同等量級的其他城市比較,發掘可轉化為有利于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獨特優勢。下文將以城市的行政級別和根據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②劃分的人口規模作為劃定其他城市與資源枯竭型城市同等量級的主要標準,同時以城市面積和城鎮化率作為參考依據,列舉三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分析其特色優勢并與同等量級的其他城市進行比較。
1.河南省焦作市資源特點及其城市轉型
河南省的焦作市在2008 年被國務院確認為第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煤炭資源的枯竭使焦作依靠煤炭產業的經濟來源在不斷下降。因此,焦作將發展目光從煤炭資源轉向人文和自然資源。相對于河南省其他同等量級城市的旅游資源,焦作的旅游資源優勢比較明顯(如表格1-1)。焦作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明確城市優勢,積極向旅游城市發展,不斷擴大城市的吸引力,轉化為城市發展所需的動力,成為國內資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轉型發展的典范。

表格1-1 焦作市與河南省其他同等量級城市的旅游資源比較(2017—2020)
2.黑龍江省伊春市資源特點及其城市轉型
黑龍江省的伊春市擁有300 萬公頃的森林面積以及亞洲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林,相對于黑龍江省其他同等量級的城市,伊春擁有十分豐富的森林資源(如表格1-2)。伊春枯竭的森林資源主要是可采林木資源,且森林資源作為可再生資源,其修復時間大致在15 年左右。因此,伊春的森林資源可以通過其他非林木開采的方式被再次利用,例如打造森林旅游城市等方式推動城市的發展。
3.湖北省大冶市資源特點及其城市轉型
湖北省的縣級市大冶曾是湖北重要的工業城市,在礦產資源的消耗殆盡后,城市內部遺留下許多工業遺跡,這些建筑反映了這座城市的工業文明和文化精神,也是這座城市發展歷史的見證。同時,大冶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在1982 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遺產。相對于湖北省其他的縣級市,大冶通過特色的工業資源凸顯城市的個性和文化特色(如表格1-3)。
通過焦作、伊春和大冶三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例子 ,可以發現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某些資源優勢比其他同等量級的城市更加明顯。在堅持分類引導、特色發展的基本原則下,通過發掘和利用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優勢資源支撐和保障城市的發展,有利于資源枯竭型城市與同等量級城市之間的競爭,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需要滿足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發展需求,不同類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發展需求也不同。資源枯竭型城市按環境建設狀況可以分為環境危機型資源枯竭城市和環境良好型資源枯竭城市。環境危機型資源枯竭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需要通過城市品牌重新樹立城市形象,改變大眾對城市的刻板的負面印象。例如,日本九州③在1968 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環境危機的500 座城市之一,其生態環境受到工業污染造成的極大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九州的城市品牌建設需要對九州的城市形象進行重新定義,宣傳九州的區位優勢以及“三位一體”④的政策優勢,吸引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形成良好的經濟產業循環效益。而環境良好型資源枯竭城市可以通過城市品牌建設對城市的良好形象進行概念轉換,持續穩定大眾對城市的正面印象。又如,焦作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通過“焦作山水”的城市品牌大力宣傳焦作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展現城市的生態魅力。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既需要基于城市本身的特點,也需要滿足市場需求。資源枯竭型城市都是一定地域內的聚集中心,資源和空間范圍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目標受眾的需求是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以遼寧撫順為例,撫順曾是中國的“煤都”,煤炭產業是撫順的主要經濟來源。隨著資源的日益短缺,單一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矛盾加劇。撫順市通過對城市發展條件、環境和內外需求進行評估,大力扶植接替產業,著重培養新興電子產業。基于新型電子產業的城市品牌定位,吸引大量企業的投資及專業人才的引入,在滿足目標受眾需求的情況下實現選擇成本的最小化,繼而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推動城市的快速發展。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需要明確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競爭優勢,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和市場需求,對城市品牌進行精準定位。通過城市品牌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優勢及發展遠景向大眾展開描繪,擴大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影響力,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有利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標簽是城市品牌定位的延續。城市標簽的獲得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第三方機構或組織認證和頒發的城市標簽,如城市的城市稱號由第三方機構或組織制定認證條件,在城市滿足認證條件后可以申請獲得相應的城市稱號。另一種是由城市管理者根據城市的特點和優勢打造城市的城市名片。城市稱號和城市名片反映城市特色性和專屬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眾對城市的認可度。資源枯竭型城市可以通過對城市稱號和城市名片進行提煉、組合和塑造城市品牌。

表格1-2 伊春市與黑龍江省其他同等量級城市的森林資源比較(2017—2020)
城市稱號可以看作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是城市的一種IP 資源,帶動城市的文化消費,兼有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城市稱號是對城市特色領域的肯定與鼓勵,能夠提升市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城市稱號作為城市的一種“文化資本”,在特定的條件下吸引更多的受眾,對城市的文明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稱號是城市寶貴的“文化資本”,代表著資源枯竭型城市在某一領域占有更多資源,相應的擁有更多的資本和掌握更多的權力,可以轉化為城市的“經濟資本”和“無形資產”。例如,武漢的“設計之都”稱號,肯定武漢在設計領域杰出發展的同時,對于其他與設計相關的產業有著鼓勵作用,同時為武漢設計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通過城市稱號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可以促進信息和人才的交流,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價值推廣可以通過組織城市稱號申請提高城市品牌的影響力。通過城市稱號延伸城市品牌建設,為城市品牌建立良好的公眾基礎和基本認同,為城市品牌注入更多的豐富內涵和更完整的表現形式,使城市品牌的表達具有層次感。
城市名片是城市真實的、直接的、具體的品牌,是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對于城市特色的基礎認知和資源規劃。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名片為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的流動和分配提供指引,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要標識。受眾對于城市品牌的印象產生于城市特色名片,城市名片是城市品牌塑造素材的來源,通過城市名片將城市品牌與城市緊密的聯系起來,賦予城市品牌強大的競爭力。例如,焦作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竹林七賢故里”、“太極拳發源地”、云臺山、神農山和青天河等城市名片組合形成“焦作山水”的城市品牌,德國魯爾區⑤的“礦井辦公室”、魯爾區博物館、紅點設計博物館、德國礦業博物館等城市名片塑造了魯爾“工業文化”的品牌。
城市通過城市品牌的廣告語宣傳城市形象,受眾通過城市品牌的廣告語對城市產生聯想。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廣告語設計語言表達需要簡潔鮮明的展現城市特色,符合受眾的語言習慣和感知體驗。例如洛陽的城市品牌廣告語是“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其廣告語首先表明洛陽歷史的源遠流長,展現了洛陽這座城市的繁華和中心地位;其次言簡意賅地展現出洛陽的牡丹花特色。“牡丹”是吉祥富貴、繁榮昌盛的象征,且洛陽的牡丹花品種和數量多、種植歷史和城市發展史息息相關,能夠代表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廣告語設計來源可以通過媒體征集市民的創意,在廣泛收集廣告語的同時,提高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曝光率和知名度,借勢宣傳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既滿足市民作為城市主人公的參與感,也達到城市廣告語的初期宣傳效果。政府根據城市特色定位和城市發展需求確定城市品牌廣告語設計,使廣告語與城市理念高度契。
1.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元素分析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元素分析需要考慮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方向以及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變節點,明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視覺符號的來源與突出重點。根據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變節點將資源枯竭型城市分為以下四種類型進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元素分析。
(1)徹底轉折型

表格1-3 大冶市與湖北省其他同等量級城市的工業文化資源比較(2017—2020)
徹底轉折型這類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設定轉型目標和發展方向上都不考慮原先的城市形象,其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需要突出城市的轉變,建立新的城市形象。例如,日本九州曾經以石油和煤炭為主要產業,塑造了一個傳統工業城市的城市形象,在傳統工業經濟開始衰退的情況下,九州選擇凸顯城市的區位優勢,試圖建立新的城市形象為后續城市的轉型發展進行宣傳和鋪墊。類似于九州這種徹底轉折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視覺符號需要打破以往受眾對于這座城市的固有印象,突出城市未來發展的趨勢和重心。九州在傳統工業衰退向新型技術產業轉型的節點上,其城市品牌的視覺符號應當從構成元素和表現技法上突出九州新興技術產業區干凈、高科技、區位優勢等特點,為新興技術投資者展現城市積極轉型的態度和優勢所在。
(2)延續升級型
延續升級類型的資源枯竭城市在設定轉型目標和發展方向上優先考慮原先的城市形象,并在此基礎上大力宣傳和推廣,其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元素來源在原先的城市形象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刪減和修改。例如,河南省焦作市在資源枯竭前,已經打造了“焦作山水”的旅游城市品牌;在資源枯竭后,焦作的城市品牌選擇在原先的旅游城市品牌基礎上進行優化和擴大宣傳范圍。焦作在資源枯竭節點的前期和后期都選擇以“焦作山水”作為城市品牌,其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的元素來源應當保留原先比較好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加入新的因素進行視覺符號設計。
(3)工業遺產型
工業遺產型的資源枯竭城市,在資源枯竭后選擇利用資源生產過程中建設的工業建筑、設施、場地等進行改造。工業遺產型的資源枯竭城市的城市品牌視覺符號需要符合城市工業文化特征,突出城市中工業遺產的特點,同時展現城市新的面貌。以德國魯爾為例,魯爾在資源枯竭后選擇對城市中的工業建筑、設施等進行改造,利用工業遺產打造新的社交、教育、娛樂等場所,其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應當凸顯城市的工業文化特色,同時展現魯爾發展的新面貌。
(4)綜合發展型
綜合發展型指的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需要延續之前的城市形象,同時引入新的轉型發展形象,綜合表現城市的多元發展。綜合發展型的資源枯竭城市可以通過視覺符號設計展現城市的綜合發展,為城市轉型提前吸引人才和資金的投資。如美國的休斯頓曾是以石油開采為主要產業的城市,在傳統的石油開采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開始下降時,休斯頓抓住機遇結合城市已有優勢將自身的發展定位在高科技產業。20 世紀60 年代,休斯頓利用石油開采業積累的經驗為其他國家提供技術以獲取發展高科技產業所需的資金支持,加上在先天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基礎上修建的交通設施,都為休斯頓由傳統產業轉型發展高科技產業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在此基礎上,休斯頓的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可以突出城市石油產業和城市交通優勢,展現良好的發展環境。
2.結合視覺感受進行視覺符號設計
人通過感官來感受事物,而其中視覺感受是最直觀的,人們無意識的視覺掠過或是有意識的視覺停留,都會影響著感官感知,形成思維上不同的意識狀態。首先,視覺符號中各個要素的比例、結構、虛實處理都直接影響著視覺符號能否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表現力,使受眾能夠快速地對視覺符號形成記憶。其次,元素的視覺符號化通常會使用隱喻和象征的手法。人們通過視覺符號聯想到符號代表的事物,從而聯想到事物所在的城市,使內容和形式得到相互印證,深化受眾的認知,加強受眾心理上的認同感。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視覺符號設計有助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文化推廣,是城市品牌的視覺表現形式,對提升城市的綜合形象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全媒體包含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同的媒介形式相互融合,信息化傳播手段多樣使信息傳播效果最大化。CNNIC⑥發布的第4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19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以IP 為中心,通過整合平臺內外資源實現聯動。在全媒體時代,人們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徑來源于網絡。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個性化消費成為了消費的主流,網絡信息傳播的方式也從單一中心化轉變為去中心化的實時傳遞。在這種網絡信息傳播方式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相對于過去從信息發布到信息接收的簡單模式,在全媒體時代,信息的極度豐富造成的是注意力的極度匱乏。赫伯特·西蒙⑦曾經說過:“在未來,重要的將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誰擁有了注意力,誰就擁有了這個世界。”在全媒體時代,資源枯竭型城市代表著一個文化符號和包含著相似的價值觀的、有共同特征的群體,擁有比較明顯的IP 屬性。同時,資源枯竭型城市有著一定的曝光優勢,無論是積極因素被曝光,還是消極因素被曝光,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曝光度和話題量都有基礎性優勢。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媒體構建如何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開展有效的媒體傳播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的重要環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傳播的目標受眾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目標受眾是一般消費者,他們追求個性化消費,尋找注意力。第二種目標受眾是投資者,包括企業投資、專業人才投資、教育和科研機構的投資。在全媒體時代,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媒體傳播方式可以以互聯網傳播為主,其他傳播方式為輔,全方面、多方式地進行宣傳。城市決策者和城市品牌管理者可以在互聯網上撰寫城市相關報道,在網站上建立城市的專屬網站,開通“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的傳播渠道。政府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堅持移動化、智能化、服務化的城市品牌宣傳原則,利用互聯網傳播,形象化、生動化、多樣化的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宣傳內容有效的向目標受眾傳播。通過城市品牌的媒體構建,增加城市的曝光度和傳播的透明度,吸引目標受眾的注意力,激發目標受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感,使目標受眾形成初步印象,造成期望的聯想。在此基礎上,城市品牌的管理者制訂相應的目標和計劃,維持受眾和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產生品牌效力和經濟效益。最后,城市決策者可以通過受眾對城市的情感反應和行為活動獲取城市品牌傳播的效果反饋和優化建設的信息反饋。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傳播可以引入“品牌營銷”⑧的概念,將城市品牌有效和高效地植入受眾印象中。城市品牌在傳播過程中需要綜合考量傳播過程中的使用環境、使用載體以及使用方法,選擇適當的時機、合適的方法、有效的媒介進行傳播,促進受眾對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形成完整認知。首先,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高度凝結,受眾對城市品牌的理解和認同是城市品牌建設的基礎。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傳播需要與城市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融入到人們的行為活動中,高頻率和高效率地利用信息化傳播手段讓受眾的意識形成疊加的、深刻的記憶印象,引導受眾關注城市品牌建設。例如,通過戶外大牌、綠化景觀、樓宇色彩、環境布置等多維度、立體化延展應用,實現城市視覺形象廣泛、持久、深度的視覺傳播。其次,可以將城市品牌推廣與城市活動相結合,“重大活動本身是一種機制,它能夠使城市‘商品化’,起到吸引投資,增加白領就業和游客數量的作用;它也能塑造出健康發展的城市形象,從而引導居民表達對城市的一致認可”。資源枯竭型城市可以通過舉辦活動來推銷城市品牌,繼而擴大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影響力、塑造城市積極正面的形象。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城市活動可以提升市民對城市建設的參與感,更好的了解和感受城市的發展變化。然后,利用城市品牌設計制定系列的文創產品,在推動城市文化產業的同時,加深文化產品和城市之間的聯系。最后,可以與其他品牌進行聯合設計。其他品牌本身就具有基礎的品牌效應,與城市品牌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擴大城市品牌的認知度,另一方面也為其他品牌帶來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實現品牌共贏。城市品牌的傳播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文化特色帶來新的活力,也給予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長久的生命力,引發人們對城市的認知感、認同感,進而轉化為城市的凝聚力、號召力。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傳播是長期的、持續的,可以突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色文化,展現城市的生機與活力。
城市品牌是城市無形的資產,對城市的發展建設產生潛在的、長期的影響。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需要政府及時進行管理和監控,使城市品牌發揮其最大的效益。首先,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需要符合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原則,政府和城市品牌建設者可以借助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專項政策為城市品牌營造良好的建設環境。其次,政府在城市品牌建設初期需要對城市資源進行分析與合理規劃,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建立長期有效的人才和資金引入。在城市品牌建設中期給予扶持,強化城市品牌競爭意識,提供有利于城市品牌成長的展示平臺,利用政府的權威性與號召力引起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在城市品牌建設的后期,了解品牌建設的實際落實情況,通過市場調查和信息反饋,吸取教訓與經驗。最后,政府和城市品牌建設者需要保持溝通,對建設情況和傳播程度進行反思,用市場的眼光和營銷的思路打造長遠的建設目標和策略。
城市品牌建設是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系統性方法,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物質化資源向非物質化資源轉換的有效途徑,是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積極探索。因此,城市品牌建設是推動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必要舉措也是必然結果。本文首先從城市品牌建設的角度綜合分析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發展現狀、發展需求、發展優勢及發展趨勢,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點,結合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標簽進行研究和建構獨特的城市品牌,利用全媒體和品牌營銷策略進行城市品牌文化傳播,創造滿足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內在條件和外部條件,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未來發展進行多角度的評估和管理。其次,通過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研究為即將資源枯竭的城市提供城市品牌建設的理論基礎和先驗性思考,為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品牌建設提供參考價值和前置性準備。因此,越早進行城市品牌建設對資源枯竭型城市和即將枯竭的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就越有優勢,從而有序開發并合理利用城市的資源條件,推動資源型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3〕45號。
②《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由國務院于2014年10月29日以國發〔2014〕51號印發,對原有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進行了調整,明確了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
③日本九州,又稱為九州島,是日本第三大島,位于日本西南端。九州擁有日本三大都市圈之外的“北九州福岡都市圏”,“熊本都市圏”和“鹿兒島都市圏”。人口約為14,363,341人(2016年),面積約3.79萬平方公里,是日本高科技產業的主要集中地。九州地方設有3個政令指定都市(主要城市),即北九州市、福岡市和熊本市。
④“三位一體”指的是宏觀結構調整、微觀經濟改革、產業結構政策。
⑤德國魯爾區一般指魯爾工業區。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它位于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爾工業區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境內,形成于19世紀中葉,是典型的傳統工業地域,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⑥CINIC,全稱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主管部門批準,于1997年6月3日成立的互聯網管理和服務機構。
⑦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 2001),經濟組織決策管理大師,第十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
⑧品牌營銷(Brand marketing),是通過市場營銷使客戶形成對企業品牌和產品的認知過程,就是把企業的產品特定形象通過某種手段深刻地映入消費者的心中。品牌營銷是指企業通過利用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然后用產品的質量、文化以及獨特性的宣傳來創造一個牌子在用戶心中的價值認可,最終形成品牌效益的營銷策略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