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姣
(中共西藏林芝市委黨校 西藏林芝 860000)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占青藏高原面積的一半以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占全區總面積的85.1%,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全區地形可分為藏北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藏東峽谷地帶三大區域。西藏地區北與新疆自治區毗鄰,東與云南山水相連,地跨我國西南和西北兩大區域。
從地理位置來看,西藏與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等多省為鄰,又與包括尼泊爾在內的7個南亞國家接壤,是聯通內外的橋梁;歷史上,茶馬古道和唐蕃古道則是聯通西藏和內地的重要渠道;自西藏和平解放、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的交通狀況得到極大改善,包括公路、鐵路、航空在內的綜合性交通網絡運輸體系已具備雛形。由此,西藏可大力發展和鄰省及南亞鄰國的能源、商貿及物流運輸業。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將西藏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而南亞地區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同時擁有中巴和孟、中、印、緬兩大經濟走廊,區域合作和開放市場潛力巨大。
西藏在南亞主要與尼泊爾、印度、不丹三個國家接壤。尼泊爾是中國的傳統友好國家,其前總理奧利于2016年3月訪華期間表示,尼方對“一帶一路”很有信心,也有很高的期望,并與中國簽署了包括交通、貿易、能源等在內的10項合作協議,表達了其希望從“一帶一路”倡議中獲益的強烈意愿。2015年5月,中國領導人向來訪的印度總理莫迪倡議建立中尼印經濟走廊,之后又向尼泊爾國家領導人提出這一建議,得到兩國積極回應。中央抓住印度對中尼印經濟走廊的積極表態的契機,迅速將西藏提升為我國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從而使西藏有機會進入尼泊爾,特別是印度這一超級市場,找到共同發展互利合作的機會,彰顯了西藏作為我國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的重要作用。[1]
南亞大通道從定位來講,是“一帶一路”的有效補充。西藏企業,尤其是貿易企業,可以借建設南亞大通道的利好,進一步向南亞市場拓展。西藏融入“一帶一路”主要是以拉薩為中心、日喀則為前沿,面向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對西藏而言,伴隨著通道不斷增加的人流、物流、現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在貿易往來、經濟合作、交通運輸、人文交流、信息通訊等領域面臨的機遇是萬所未有的。
藏族的世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各族人民,面對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艱苦的生存環境,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認知、適應、改造、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西藏各民族與其他民族在文化領域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創造和發展了特色鮮明、形態多樣、內容極為豐富的西藏文化。具體地看,西藏文化是在我國相對缺乏文化積淀的青藏高原游牧地區走出來的比較成功的文化范例。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體系之中比較豐厚和繁榮的文化類型,在長期發展中于歷史學、文學、建筑、工藝技術、天文歷算等方面幾乎都有較為系統而完善的發展和進步。這其中既有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又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佛經貝葉經;既有浩如煙海的文物典籍,又有獨具魅力的繪畫、雕塑、歌舞等藝術文化。
改革開放,開創了西藏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時代,一大批現代文化設施拔地而起,一大批優秀文化工作者茁壯成長,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不斷推出,文化事業蒸蒸日上,藝術百花璀璨奪目。話劇《扎西崗》、京劇藏戲《文成公主》、大型唐卡式歌舞《幸福在路上》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獲得全國大獎。西藏文化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國際性盛會中的展示影響廣泛、反響強烈。縱觀和平解放以來西藏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是一部高擎中華民族精神的火炬,傾情歌頌中國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改革開放、歌頌偉大祖國、歌頌人民軍隊、歌頌各族人民、歌頌新西藏新發展新變化新生活的奮進凱歌。
在面向南亞開放中,通過文化展覽、展會、論壇等形式,積極組織文化遺產展覽、文藝演出團隊出境出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支持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對外開展文化、藝術、宗教交流,舉辦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打響了“人間圣地·天上西藏”的品牌,打造好印度官方香客經乃堆拉山口進藏朝圣路線,建立印度香客進藏朝圣便利機制,擴大中印民間經濟文化交流,推動西藏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倡議,西藏將更加開放,更加發展,更加美好,也有利于繼承弘揚西藏的民族文化。
西藏曾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地方,歷史上歐洲許許多多的探險家,他們把西藏作為世外桃源。實際上,西藏從來都不是一個世外桃源。西藏毗鄰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邊境線長達4000多公里,歷來就是我國與南亞各國交往的重要門戶。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藏已形成經國家批準的邊境陸路口岸4個和航空口岸1個,分別為樟木口岸、普蘭口岸、吉隆口岸、日屋口岸和拉薩航空口岸。其中,地處西藏日喀則市的樟木口岸和吉隆口岸受今年“4.25”地震影響受損嚴重,亟需加大投入恢復重建。伴隨著西藏對外貿易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口岸建設的不斷加強,近年來西藏的進出口總額增長迅速。“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西藏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191.58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9倍。而“十二五”(2011-2015年)前四年,西藏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646.38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3.4倍。不僅經貿一個方面,近些年西藏地方與南亞鄰國之間在文化交流、生態氣候變化、航空陸路交通運輸、國家間西藏段邊界沖突磋商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入。目前,隨著中央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確立了西藏在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西藏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也促使中尼印經濟走廊的內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充實和發展。如今,縱覽西藏發展與開放態勢,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鄰中巴經濟走廊,東連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南入中尼印經濟走廊,而面向南亞開放的大通道則縱貫其中。目前而言,西藏需腳踏實地,練好“內功”,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打造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全面參與中尼印經濟走廊建設。在此基礎上,西藏屆時有望北靠腹地、中間突破,兩翼聯動,成為向南發展高原樞紐。[1]
中國經濟與南亞各國的互補性很強,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一帶一路”倡議使西藏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給南亞市場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尼泊爾在傳統手工制造業方面占絕對優勢,其獨具風格的唐卡,精美絕倫的佛像,金銀飾品的加工,氆氌卡墊等制造,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尼泊爾方面可以適應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增強其產品出口能力和競爭力,既為改善中尼貿易逆差發揮作用,又為提高本國人民生活水平拓寬途徑。正如前尼泊爾王國駐華大使所認為: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可能會對我們兩國長期持久的友好關系產生不利的影響,這是需要我們雙方認真關注和共同努力解決的。尼泊爾工商界人士的意見是,要縮小這種差距,方法之一是大力吸引中國在尼泊爾加工領域的投資,以便生產能在西藏和中國內陸市場上銷售的產品。目前,中尼貿易仍存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如道路交通、通信條件較差、物流運輸網絡還不夠發達、口岸基礎設施較為滯后、邊貿政策不通暢等問題。而要擴大兩國之間的貿易,首先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多貿易通道。其次,建立雙邊信息共享及網絡連接系統也十分必要,有助于雙方了解各自貿易商品情況及需求。
國家安全涉及很多方面,也與很多領域和因素相關。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分析,國家安全與該國相鄰的國家或政治體的關系非常重要。就西藏自治區來說,作為我國重要的邊疆省區,分別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接壤。我國與不丹還未建立外交關系,我國與印度和尼泊爾雖然建立了外交關系,但是受到第十四世達賴分裂集團的影響。以第十四世達賴為首的“藏獨”分裂集團自1959年叛逃后,在西方和印度反華勢力的庇護下,在印度西北部康拉縣一個名叫達蘭薩拉的小鎮成立流亡政府,并重新組建“四水六崗”衛教軍,始終與我國中央政府為敵,干擾破壞西藏的和諧穩定形勢,破壞我國祖國統一、領土完整以及和諧安定的政治局面。而且,藏獨勢力還經常利用尼泊爾政局混亂、政府軟弱的現實,流竄到尼泊爾對西藏和諧穩定進行破壞。因此,受十四世達賴分裂集團的影響,與我國西藏自治區毗鄰的印度和尼泊爾都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具有一定的現實威脅。當今社會,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既是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各省市自治區發展的一個契機,也是沿線其他國家促進經濟發展難得的良機。[1]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西藏能夠積極融入此戰略,發揮地緣政治優勢,積極與毗鄰的印度、尼泊爾以及不丹發展睦鄰友好關系,將會大大促進我國在西南方位的安全。從全球戰略格局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大包圍并沒有因為現在經濟全球化而減弱,其包圍社會主義中國的企圖還在不斷強化。在這種國際大背景下,我國要從戰略上多方突圍,其中從西南方向,西藏自治區依托“一帶一路”戰略,與尼泊爾、印度發展良好關系,服務于我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發展睦鄰友好關系的大局,促進我國建設南亞大通道,向南亞次大陸尋求向印度洋的出海口,從而為國家向西南方向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全面包圍,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爭得主動,保證國家安全。
總之,雖然西藏作為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同時更是貧困地區,但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給西藏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利用西藏現有的資源,將劣勢轉化為優勢,根據自身優勢和戰略定位,把握機遇,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充分西藏發揮連接中國內地與南亞的區位優勢和紐帶作用,加快對內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空間。為西藏的發展謀求到在既能保穩定,求安定,又能圖發展,共繁榮,全力推動西藏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