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利
(信陽師范學院 河南省信陽市 464000)

社會方面
一定的社會現象的出現背后必然有著一定的社會根源,社會作為青少年成長所在的大環境,青少年在現在社會階段輕生事件增多,其背后必然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社會生活節奏過快。現今社會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社會成員的思維方式也產生了影響,包括青少年群體,感性意識強于理性意識,更容易導致青少年沖動、行為過激等,從而選擇輕生。
2.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個社會問題,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爺爺奶奶居住在一起,祖孫年齡代溝過大,難以對青少年進行有效的教育,再加上農村地區信息資源匱乏,交通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青少年難以和父母溝通交流,加之農村的青少年中途轉學進入城市中的學校學習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方式的不適應都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產生輕生的傾向。
3.社會保護青少年的相關法律制度有待健全。我國雖然已經頒布《未成年人保護法》來呵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然而時代發展過程中又會使青少年的成長出現新問題,青少年輕生問題的出現也體現出我國舊階段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也需要做出新的調整與完善。
4. 社會對青少年關注度的下降。輕生傾向的出現到輕生事件的發生并成為慘劇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在此期間,如果人們能及時發現并制止青少年的輕生行為或者打消青少年輕生的念頭,也會使得青少年輕生的事件有所減少。
5.信息媒介的普及。進入信息時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手機的普遍化,各類應用軟件的風靡,信息獲取的途徑更加便利,信息獲取媒介也逐漸增多,青少年也相應的接觸到了除固有家庭教育之外的新的信息,價值觀念在所接收的良莠不齊的信息的影響之下已經發生了偏差。為青少年輕生這一觀念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
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深度的缺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漢字組成,是全體社會成員的都需要銘記秉承的價值觀念,對青少年價值觀念的養成也有著促進作用,若只說24個字,大多數國人都能倒背如流,深究價值觀念內部的意義,大多數人便不明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提出,是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的引領與導向,是為了促進良好社會氛圍的形成,如果國人都愛國,“臺獨”“港獨”“疆獨”勢力自然難以影響我國穩定;如果人人誠實守信,“老賴”自然難以層出不窮;如果人人待人友善,社會和諧,青少年得以在友愛的社會大環境下成長,輕生觀念也難以在青少年的腦海中產生。
我國青少年的社會生活主要就是圍繞學校與家庭兩個方面來展開的,其身心發展過程也主要是在學校與家庭的共同作用之下推進的。
學校方面
相較于社會,學校距離青少年更近,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青少年的影響無疑更加顯著。
1.學校懲罰方法失當。學校教育方法不當,對青少年學生體罰過度,批評不當,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容易導致輕生等不良傾向的出現,導致青少年輕生。[1]。
2.學校教育條件缺失。青少年輕生是人格培養缺失的體現,更是心理問題無法妥善處理的體現,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雖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相關教育設施(如心理咨詢室)的建設仍未普遍,農村地區這一問題尤為嚴重。
3.教師教育方法有待提升。教師如果教育方法得當,教育理念先進,對青少年學生施加更多地關心,潛移默化的加強對青少年的生命意識進行強化,對青少年輕生傾向也會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家庭方面
家庭作為青少年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站,從出生開始,青少年便被打上了其所在家庭的烙印,并為其所在的家庭不斷社會化,直至最后走入社會。青少年輕生問題的產生也必然受到來自家庭方面影響。
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堂課,對青少年的身心成長、人格培養有著奠基的作用,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一旦缺失,對其的影響也必然是巨大的,父母若能從小為青少年樹立珍愛生命,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要輕易受傷的觀念,青少年的輕生傾向也會得到相應的遏制。
2.父母關系不和。在我國輕生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是父母離異的孤兒,青少年的父母是他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和他們最近的人,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對青少年的影響舉足輕重,若父母關系不和,青少年身心會受到損傷,甚至會出現對外界的不信任扥情況,再甚者會出現輕生的狀況[2]。
3.父母的過度溺愛。當今我國的青少年由于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多為獨生子女,因此會存在父母過度溺愛的情況,過度溺愛的青少年內心大多脆弱,自立能力缺乏,當他們走進校園,甚至走入社會之后,無法適應社會競爭的壓力,因而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讓人嘆息。
青少年自身方面
1.青少年心理發展不成熟。青少年時期是人心智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人心智成熟的前期,自然也就意味著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那么,面對挫折時的心態、處理問題的方式自然也會存在諸多問題,當挫折超出青少年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圍極限之時,青少年便容易產生輕生的傾向,導致悲劇的發生。
2.青少年思維方式的過渡性。青少年時期也是人生身心成長的重要時期,是青少年身心向成年人過度的時期,無法理解亦無法為人所理解,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心理特點之一,在這一時期,青少年為獲取來自其他人的認可,總會做一些自以為“成熟”的事情,如“抽煙、談戀愛”等,而這些事情在其父母或者老師眼中卻是超越青少年自身年齡階段或者違反紀律的事,導致青少年覺得自身更不被認可,如果行為一旦偏激,就會導致輕生現象的出現。
青少年輕生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對青少年群體關注度的缺失,我們從社會與法律制度兩方面分析了其間的原因并為青少年輕生問題提出相關應對對策。
規范青少年的文化領域,發揮榜樣的作用
社會自身是復雜的,青少年在社會中的生活面臨的情況雖然沒有成年人一樣的生存競爭壓力,但也會受到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影響,加之近年來抖音、快手等各種短視頻APP風行,各種網絡游戲也使得青少年應接不暇,青少年的自然社會生活而然也也就更加復雜。這就對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我們不否認網絡游戲、短視頻APP的風行,這是當前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然趨勢,但是,我們是否能夠發揮政府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宏觀調控作用,規范文各類APP的用戶使用年限,加大防沉迷控制力度。進而引導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引導青少年群體感恩意識培養,也就是通過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文化間接對少年群體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明白生命的意義,珍愛生命,防止青少年輕生傾向的產生。
其次,社會發展是需要我們立足當前,往前看。我們的社會確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是五千多年來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待我們進一步發掘,讓其在今天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上再度生輝。儒家經典《論語》中有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我國傳統儒家孝文化表現,孝是什么?孔子言:“父母在,不遠游。”告誡人們要多在父母身邊陪伴父母,不要讓父母擔心,這是對父母的孝,更是要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社會弘揚傳統孝文化,也是為感恩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青少年知道孝的意義,感激父母恩情,不讓父母過度擔心,又怎會有輕生的傾向?
最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多數孩子年幼時都會有“我長大了要當宇航員、要當科學家、要當一名老師”的理想,近年來的9月1日,開學第一課這檔節目走進了熒屏,走入了校園,一位又一位各行各業的英雄也隨之走入了青少年的視野之中,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的情結,偶像的言語對青少年的影響有時甚至不在父母之下,那么,發揮偶像在感恩教育的榜樣引領作用,對青少年感恩意識的培養,健全人格養成也會有著巨大作用[3]。
學校豐富教育方式
青少年階段,是大多數人接受教育、在校園生活的時期,學校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在應試教育階段時期,學校追求高畢業率,青少年學業任務繁重,學習壓力較大,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提升親和少年的科學文化修養,盡管現今提倡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的影子也并未完全消除,對學校的教育方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使教師的關注點從學生的學習成績轉移到關注學生之上。關注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狀態,將有不良心理傾向的學生的思想觀念及時糾正過來,以遏制慘劇的發生。
2.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學校不僅是用于學生成才的地方,更是培育學生成人的地方,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并重,方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生的日常課程中間歇性的增加生命教育的內容,引導青少年學生珍愛生命,懂得感恩,以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培養。
3.結合相關機構定期為學生開展心理輔導。青少年身心發展不成熟,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定期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也有助于幫助他們遏制極端心里的產生,也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養。
家庭中父母對要注意孩子的影響,愛應有度
首先,父母對青少年的影響關乎青少年“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正確與否,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會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要讓家庭始終都可作為他們心靈的港灣,心中的煩惱和瑣事都能找到父母傾訴并解決。
但是,父母在這個為青少年締造心靈港灣中父母也不可對青少年溺愛,致使青少年自立能力缺失,無法面對走向學校和社會之后的挫折。
最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中對青少年的感恩教育,讓青少年提前樹立感恩觀念,提前懂得照顧好自己,也為悲劇發生早早打上預防針。
《未成年人保護法》仍要繼續完善
社會發展在青少年領域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合法權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上我們可以從先輩那里求取經驗,為當今的青少年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培養尋求出路。然而,法律方面卻不同,我們應該從橫向開拓視野,針對本國青少年發展中的新情況,合理吸收國外對青少年領域立法的先進經驗,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為我國青少年領域的法律發展謀求新出路,為應對青少年輕生問題尋求新對策,為我國青少年健康成長打造新環境[4]。
各方聯動,完善青少年輕生的防范措施
社會、家庭、學校要共同聯動,構筑青少年輕生的預防體系,首先監控設備在當今社會已大力普及,街頭巷尾總能看到攝像頭的存在,它們的存在本是為了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對不良社會現象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遏制作用,如果在青少年將要輕生之前監控設備發現并及時制止,想必對輕生事件的遏制能起到較大的作用。其次,在校園中,高樓層的教學樓、宿舍樓高樓層裝防護網,防盜窗,在校園的池塘等地準備危險標識,及時預警等。最后,在家庭之中,父母能潛意識的將危險物品(如刀具、藥品)等隱藏起來,減少青少年實現輕生目的途徑,也會遏制青少年輕生事件的發生。
青少年要自立自強,自我提高心理接受能力
外部因素對青少年自殺事件的影響終非決定因素,問題的解決終歸要看青少年自身,青少年群體自身自立自強,提升自己的心理接受能力,面對挫折與磨難能夠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所遇到的挫折,迎難而上。
青少年也要走出家庭與父母的庇護,去嘗試了解社會,鍛煉自己的自立能力、處事應變能力,端正自己的世界觀、人身觀、價值觀。
此外,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青少年自身也要提高對事物的辨別與認知能力,自覺抵制不良誘惑,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對自身成長有益的信息,為自身健全人格的養成筑基添彩。
青少年輕生不僅是當今社會的社會之痛,也是學校之悲,家庭之哀,認真尋求青少年輕生的原因所在,積極動用各方力量為青少年輕生這一社會問題尋找對策,為遏制青少年輕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