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中原
(神華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陜西榆林 719302)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人們切身的感受到市場經濟已經趨于新發展階段,企業在商海中面臨著多樣化的挑戰,法律風險隨之而來,對企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威脅,經濟合同作為企業與外界溝通的主要憑證,同時也對企業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法律風險成為企業發展的癥結之處。
價值。隨著貿易全球化形勢和經濟發展的不斷壯大,國有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成立了專門的合同管理部門、配備了法律事務人員。但仍有大部分企業未能擺脫傳統的管理方式與習慣,重視程度缺乏,管理方面也存在誤區,新方法、新手段運用成效不顯著。在全球排名第六名的路偉國際事務所,曾經做出一個調查,該調查的主題為《中國五百強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情況》。[1]通過調查研究可知,合同管理已經逐步的進入到中國百強企業最大法律風險行列當中,這主要是因為企業管理人員未能對于法律風險進行高度的重視,同時也未能貫徹與落實各項制度,難以提供專業人才保障,這些情況的出現,都是因為合同管理所包含的價值未能被人們所認識。我們可以從企業對于法律事務人員的尊重與重視情況,判斷出企業當前法務工作在開展時的規范程度。合同管理的好壞直接反映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的好壞,能夠從最大程度上的降低與限制企業面對風險的幾率,并且降低因合同陷阱而給企業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損失,給企業今后的生存與發展帶來重要影響。除此之外,對于企業成本做好優化,為企業日后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重要性。合同管理作為國有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它的簽訂是關于企業之間的經濟保障,在企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法律風險長期貫穿于企業經營與管理的始終,法律風險防范也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沒能對其引起高度重視,必然會對企業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必須重視國有企業法律風險防范,一方面重要原因就是當前防范形式不容樂觀,一些國有企業存在較為薄弱的法律風險防范機制,這就為企業運行,帶來極大的風險。從另一方面來看,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法律風險防范與經濟利益處于一個對立關系,我們應當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對法律風險防范力度進行強化,最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制度建設。制度是保證企業有效運轉、達成企業目標的可靠保證。建立合同基礎管理制度體系,運行落實好,能夠公司持續穩健發展夯實合同管理基礎。合同制度的建立,能夠支撐企業經濟業務的發展,把握走向,明確與合同相關各項業務的規定,能夠為經濟合同簽署打下合法、合規的基礎。
采購尋源。采購尋源是確定合同簽約雙方的前置環節,國有企業應該嚴格執行采購管理審批制度,按照采購管理制度規定開展尋源,應當在采購文件編制時明確采購的目的、工作范圍,要求、進展、違約責任等主要條款,按照采購程序開展工作,并根據采購結果確定中標(選)人,雙方起草合同,進入合同審簽環節。合同審簽合同評審階段,是確定合同是否按照采購結果簽署合同,其內容是否符合公司合同管理制度及采購目的的過程,合同評審過程應當將完整的采購過程性文檔一并報審,由各部門進行會簽評審,合同簽署時,應確保合同文本為雙方共同確定版本,履行用印手續,核對授權范圍,避免超越授權、無授權簽署合同的情形,核對無誤后雙方進行文本簽署。
檔案管理。合同完成審簽后,業務部門應當及時組織整理合同相關檔案,包含公司內部的評審記錄、采購文件、投標文件、中標通知書等采購過程性資料,合同文本、合同評審記錄、授權委托書等合同評審過程,確保合同檔案完整及時歸檔,便于企業對合同簽訂數據能夠及時的錄入、分析,開展合同后評價,為后續合同簽訂提供有力數據分析支撐。
合同履行。合同履行是合同管理的關鍵環節,合同履行應當把握一個原則:全面適當按約履行,按約履行職責,及時交付工作成果、及時付款,只有這樣才能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合同履行過程中要動態監控合同進展、發生變化及時要及時變更或終止合同,發生爭議時,要積極協商解決,留存爭議記錄,以備后續維權組織證據做好準備。雙方履行結束后,應及時做好合同后評價,對履行過程予以記錄,分析總結經驗,為公司經營決策做好參考。
合同審計。在對合同審計時,應當實行外部與內部分別管理。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建立的獨立于其他部門的一種檢查、監督和評價活動,既可以檢查內部制度執行的是否充分有效,又可以根據暴露的問題,制定下一步管理措施;外部審計是主要是依據《獨立審計準則》,主要審查企業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等方面。兩種審計方式,均有利于監督、評價合同管理情況,為企業合同管理工作查找不足、指明管理方向。
合同主體未能符合法律規定,導致合同無效。合同主體作為合同當中的重要組成,如果主體不適格,會影響所簽署的合同 的效力,甚至出現無效合同,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最終導致合同無法履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會造成企業物力與人力的大量浪費,同時也為企業經營與管理帶來極大的風險。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相對方履約能力降低。合同需要由雙方當事人共同依約履行,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風險因素,影響到自身的支付能力和競爭能力,作為合同當事人,自身履約能力的降低,成為市場風險范圍之內一項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在簽訂合同之前,合同當事人必須全面的考察對方所具備的履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規避風險。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應當及時監控對方的履約能力,及時掌握合同履行的狀態,便于作出相應的保護措施,保護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
因合同內容與合同主體變更所帶來的風險。合同主體變更往往會體現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這種變更行為的出現,將合同權利與義務轉給第三方。目前來看,合同主體變更在權利義務被轉讓給第三方后,第三方對于該合同所具備的履行能力是一個未知的狀態,這樣對合同是否能夠繼續、正常的履行形成了一個不確定的因素。與此同時,部分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其涉及到的內容也會發生變更的情況,是否可以變更、變更的內容是否符合合同立項的審批,等等以一系列的因素,給企業的管理帶來了風險。
因為信用問題,導致合同欺詐行為的出現。一些企業會采用欺詐方式與對方簽訂合同,這種方式有著較低的成本,同時也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所以出現了多樣化的欺詐方式,有的隱瞞身份,有的偽造證件,有的隱瞞真實能力,如果出現合同欺詐行為,那么就需要根據法律相關規定,對自身法律權益進行維護,并且要求獲得相應的賠償,如果情形更為惡劣,則可以選擇報警,追加其法律責任。[2]
未能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合同。合同是在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下,根據實際需求雙方簽訂的,實際工作中存在,超越履行,不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等情形,造成過度或是不完整履行合同,矛盾爭議由此發生,所以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雙方應全面適當按約履行,恪守契約精神。
國家政策變化或者因不可抗力情況所帶來的風險。不可抗力或者政策變化的出現,也會加大合同風險,包括金融危機所導致合同風險等。目前來看,我國經濟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狀態,國家政策變動頻繁,包括稅收、金融等多個方面,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之下,給合同的簽訂與履行帶來一定的風險,而該風險是難以預測的。

企業法律意識薄弱。因受到市場經濟體制影響,一些企業都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與企業發展,努力提高利潤、降低成本。因此在企業內部鮮少設置法律事務部門,企業內部缺乏法律顧問,未能聘請法律專業人才,因此可知企業有著較為薄弱的法律意識。因為缺乏高素質的法律人才,法律意識薄弱,使得企業在對合同進行管理時,難免會出現法律風險,在合同出現漏洞后,也無法在最短時間內找出問題。
未能對合同進行動態管理。企業在對合同進行管理時,存在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企業對合同管理主要是以靜態為主,導致其動態管理受到忽視。企業將更多的關注點置于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但是卻未能對后期合同履行情況進行高度重視,這就導致合同的歸檔與相關條款履行都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影響到合同的履行效果。
采用落后管理模式。合同管理模式也會影響到合同管理風險,在企業中,由于管理模式缺乏科學性、嚴謹性,導致合同的監督工作不足、執行工作無法落實到未等,這些都會對企業發展產生影響。除此之外,一些企業將合同管理工作交由指定部門負責,無法從法律角度對合同的內容進行嚴格審查, 最終導致合同履行出現問題。
完善企業內部法律事務部門。想要降低合同風險,那么企業必須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顧問制度。通過對合同管理當中的風險進行嚴格把關,由此可以避免風法律風險再次出現。想要幫助企業解決法律問題,就應當選擇一些懂管理、懂法律的人才,作為企業當中的法律顧問,無論是國有某化工公司還是其他中小企業,在簽訂合同時,法律顧問應當參與全過程,并且提出有效的建議,保證決策具備科學性與合法性,這樣才能規避法律風險。
建立合同示范文本。應當根據企業的特點,總結經濟合同發生的類型,制定合同示范文本,并在合同簽約過程中,首選使用自己公司制定的合同文本。合同示范本文本可有效將法律風險控制在起草階段,降低風險發生的幾率,也節省了業務部門辦理業務的效率。除此之外,企業也需要對自身經營情況與合同履行情況做好總結,對文本內容做好調整[3],保證在法律范圍內,幫助企業獲得最高經濟效益。
提高員工對于法律風險防范能力。企業法律風險的出現,就要求人們做好預防工作,在這時,我們應當本著“人人有責”的態度,無論是普通員工還是企業領導,都需要承擔起應負的責任。在履行合同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疏忽,都會給企業帶來莫大的風險。比如質量檢測人員未能按照相關規定對工作內容進行檢查,最終使得不滿足要求的產品進入到市場中,就會導致企業受到用戶投訴,對于企業名譽進行損害,所以控制與預防法律風險,成為企業在各個階段最主要的工作。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風險防范舉措也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崇尚契約精神,合同簽訂人員應當知約、履約具;二是加強法律意識,明確法律紅線不可逾越;三是加強合同知識技能培訓,保證合同的履行與簽訂過程更加具有規范性,同時也能降低未來發生風險的幾率。
建立完善的供應商信用管理體系。一是在采購尋源環節,應當建立資格審查制度,對潛在供應商的履行能力、財產狀況、經營能力、生產能力等有充分有效的了解,可以通過招標代理機構、征信系統等了解供應商基本情況,進行初步評價;二是建立合同后評價機制,對合同履行過程中的能力、資質等進行記錄評價,可以通過業務部門記錄,主管部門匯總,形成完成的評價結果,便于后續履行合同參考;三是建立供應商信用評價機制,加強和規范供應商信用監管,制定違法失信懲戒聯動機制,促進合同工作健康管理。
利用法律手段,有效化解法律風險。在履行與簽訂合同過程中,企業對于已經出現或者潛在的法律糾紛,在未來的日子里可能給企業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客觀評價,并且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一了解問題根本,積極解決問題,盡早化解法律風險;二是保留過程性資料,組織證據,對后續可能出現的出庭應訴做好準備。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有專業的法務人員的處理,更好地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加強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合同管理全過程包含合同立項、采購尋源、確定中標(選)供應商,合同評審、合同簽署、用印、合同歸檔、合同履行、合同后評價等關鍵環節,企業應當重視每個環節,實現前后有序銜接,依法依規開展才能形成一個完整合規的閉環管理模式。
加強信息化管理力度。合同管理全過程跨越企業多個部門,需要協同合作,信息化系統能夠保證數據共享且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系統能夠記錄合同采購過程文檔、評審過程、付款情況等,及時掌握合同履行狀態,最終才能提高合同當中的精細化、規范化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在合同管理過程中,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能夠降低其所存在的風險,我們在面對合同法律風險時,應當采用合理的規避方式,這樣才能為其日后發展進行保護,所以該方式也需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