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超軍
(武漢大學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4)
博弈論(Game Theory),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在博弈的世界里,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參與者在博弈規則下權衡后的選擇結果,于個人而言的最優選擇又是其他參與者選擇的前提,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單獨影響博弈結果。構成博弈的四個要素是:參與者、戰略、信息和支付。本文以博弈論參與者要素中的企業為分析對象,以博弈論視角分析企業的環境責任及其完善建議。
環境產生的經濟學原因。產生環境污染問題的經濟原因是環境資源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生態環境具有公共性,企業在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存在“搭便車”的動機,最終導致環境污染的“公地悲劇”。外部性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另一個原因。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當企業活動對社會產生有利影響時,由于企業承擔成本且受益者無須付出代價,因此企業進行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不高,此謂正外部性;當企業活動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時,造成負外部性的企業并不承擔成本,因此企業不會付出額外的成本去治理環境污染,此謂負外部性。具有公共性的環境資源本應當由全社會共同享有,卻被少數企業污染破壞,而且治理環境污染的費用沒有讓企業承擔反而轉嫁給了社會,因此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環境保護參與者之一企業的博弈分析。“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經典模型,對于兩個囚徒來說,他們的最佳選擇都是坦白,但是由于雙方的招供,他們都受到了較重的刑罰。如果雙方都沉默,則刑罰較輕,但是兩個囚徒沒有串供的機會,二人不可能都拒不交代,因此這個最優結果不會出現。我們從囚徒困境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每個參與者的選擇都是在博弈規則下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但是由于參與者的選擇相互影響,博弈的最終結果對所有參與者而言不是最優的,可以說個人的理性導致了集體的不理性。
企業之間博弈。每個企業都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如果政府不參與其中,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企業不會增加自身成本去治理環境污染。因為如果只是一部分企業增加成本去購買環保設備防治環境污染,而其他企業搭便車不承擔此項成本,則安裝了環保設備的企業由于成本較高致使其產品沒有價格優勢而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沒有安裝的企業因為沒有承擔此項成本且因正外部性而獲益。因此,安裝環保設備對每一個企業而言是不理性的,這將導致所有的污染企業都不負擔治理污染的成本,企業之間的博弈造成了環境污染的“囚徒困境”,最終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這個集體不理性的博弈結果。
制定科學合理的博弈規則是破解囚徒困境的關鍵。博弈論闡述了人們在博弈規則下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選擇的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在不同情況下產生怎樣的博弈結果。波斯納認為,從效益原則出發,法律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人們的動機而改變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選擇作出有效益的行為。法律規定可以視作博弈規則,如果我們設定了想要達到的社會目標,可以通過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即博弈規則來使人們通過博弈來實現整個社會的最優結果。
環境保護激勵制度。人們守法義務的淵源或根據在于:他從別人的守法中獲得了利益,而他守法也將有益于別人,他的違法將損害守法者的利益。我們可以制定博弈規則使企業在治理環境污染的同時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目前有排污權交易制度。
在排污收費的情況下,排污權交易可以使企業在必須治理環境污染的情形下減少企業達到排污標準的費用,從而激勵企業治理環境污染。只有企業自己最清楚治理環境污染最低成本的方法,但由于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單方面增加成本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地位。因此,企業不愿意支付額外的成本去治理環境污染。如果改變博弈規則,允許排污權交易,排污企業便有了動機和可能性去承擔環境責任,因為污染企業會根據新的博弈規則來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最優方案。一方面,如果企業主動承擔環境責任的費用高于排污權的交易價格,則該企業寧愿購買排污指標;另一方面,如果企業主動承擔環境責任的費用低于排污權的交易價格,則該企業會主動治理環境污染。排污權交易制度重新分配了污染企業的環境責任,促進了污染企業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實現了社會效率的提高。治理污染費用高的企業通過購買排污指標降低總成本,治理費用低的企業因為排污權交易擁有更多的資金去治理污染,最終達到環境保護的社會目標。
外部性內部化。前文已分析外部性是產生環境污染的經濟根源之一,企業由于自身環保設備不完善造成環境污染,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外部性內部化是化解外部性的首要思路,由產生負外部性的企業負擔由此產生的成本,從而企業在生產時必然會考慮污染環境的責任風險,企業才會有動力投資環保設備,治理環境污染,使企業的生產過程符合法律的規定。

正如有的學者所言,法律制度就是一種激勵機制,能將企業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外部性內部化。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實踐有生產者延伸責任。生產者延伸責任是指以生產者為主導的責任主體,為消費者及其他環節所產生的廢棄物的回收、循環利用和最終處理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企業環境責任主要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實現外部性內部化。在生產者延伸責任中,不論生產者是否有過錯,其必須承擔廢棄品的回收義務。在新規則下,由于法律規定生產者必須承擔廢棄產品回收責任,企業都會選擇采用新工藝,因為只有采取新工藝才能減少環境污染,廢棄物的回收才比較容易,從而降低企業的回收成本,使環境問題的外部性內部化。如果企業固守現狀或采用落后的工藝,將會導致廢棄產品無法回收,企業的回收成本大大增加。同時,該企業給政府和消費者留下不良印象,人們會認為該企業是技術落后、污染環境的企業,最終該企業的產品不再有市場占有率。因此,在新規則下,每個企業都會選擇采用新工藝,增加產品的收回率,減少環境污染,進而提高企業的利潤,達到環境保護的最優目標。
合作性治理促進激勵相容。在環境污染的“囚徒困境”中,個人的理性最終造成了群體的不理性,參與者都不會獲益,而環境污染可能繼續惡化,這種博弈不會產生凈社會收益,該思路沒有認識到博弈雙方也可以形成合作關系。假設博弈的過程十分漫長,博弈參與者就會認識到,若以長遠計算,與對方合作所獲得的總收益比追求短期的收益更大。長期的博弈使參與者不僅認識到他們之間的利益并非對立,而且存在一些特定的因素能使博弈雙方形成利益的匯合點,博弈雙方會逐漸認識到合作的好處。
在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中,美好環境是博弈各方進行合作切入點。在生態損害情形中,污染企業與政府、受害人之間存在著博弈,也存在著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污染企業積極治理環境污染,會使政府的環保政策更有效地落實,在政府中形成一個較好的印象,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政府也能實現和諧治理環境的目標。對于政府而言,企業自愿治理污染會減少政府在環境治理上的財政投入,使政府資源可以用于其他公共事業。由于污染治理需要的資金巨大,無論是由政府還是由企業來治理污染,都是一項巨大的負擔,而社會化有助于減輕政府和企業的負擔,從而促進政府和企業合作治理污染。此外,污染企業與受害人也不僅僅是對抗關系,他們之間也有合作的可能。污染企業治理環境會受到當地居民的認可,樹立良好的公共關系,在環境治理中公民也參與其中,一方面能使社會公眾表達自己的關切,另一方面也能使社會公眾了解環境治理面臨的技術難題和困境,減少環境修復中的誤解,有利于環境治理目標的實現。經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博弈參與者在長期的博弈中認識到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污染企業與政府、受害者之間的對立關系減弱,他們能夠形成合作式的治理。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不僅注重經濟發展,而且注重環境保護;企業不再將排污成本轉嫁給社會而獲益,而是積極主動投身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社會公眾不僅是生態損害的受害者,還是環境保護的積極參與者。
綜上分析,在參與人既定的情況下,改變博弈規則和轉變博弈思路,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博弈結果,環境污染的“囚徒困境”問題也得到解決。這表明,在環境污染治理領域,正確的法律規則會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能使企業更好的承擔環境責任,最終實現環境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最優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