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必文 彭千春
(貴州烏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貴州貴陽 551408)
近年來,W公司在現有改革基礎上,按照集團公司三項制度改革指導意見,始終立足于增強內生動力、激發活力,用“三點”方法論,構建了“三大”新機制,以良好的經營發展成效檢驗了三項制度改革活力。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成功競配530MWp光伏項目,實現新能源發展重要突破;火電整體減虧3.95億元,同比減少虧損2.96億元;水電在電量同比減少6.9%的情況下,利潤同比增加0.9%,公司整體實現經營利潤12.48億元,實現年度目標的92.4%,同比增加33.31%。
緊緊圍繞實現“三能”目標,找準落腳點,把握關鍵點,瞄準著眼點,構建了效率優先、公平公正的用人,以及外部爭效、內部爭優的雙競爭考核和市場驅動、共創共享的收入分配“三大”長效機制,三項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穩步推進改革進程中,公司統籌謀劃制定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實施意見,計劃修訂三項制度改革配套制度11件,已修訂印發了基層單位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工資總額管理辦法、基層單位及公司本部部門領導人員薪酬管理辦法等6項制度,正在修訂勞動合同管理辦法、本部全員績效管理辦法》等5項制度,公司系統三項制度改革的頂層制度設計已基本完成。同時,按照公司三項制度改革實施意見,選取了3家基層單位作為試點,2家試點單位已完成專項改革,1家正探索實施,各基層單位正有序按照本單位具體工作方案全面展開。
用好“三點”方法論,三項制度改革穩中快進
找準改革落腳點,既先行先試又全面推進。以各基層單位實際作為改革落腳點,充分考慮其歷史沿革、發展階段,分類分步推進改革實施。選取管理基礎較好的3家基層單位作為試點,集中在“三能”中“一能”上先行深化,明確在2020年前完成試點,形成示范領跑。其余各單位在試點基礎上全面跟跑,2020年下半年全面推開。目前,公司所屬發電廠“能上能下”“能增能減”試點機制已基本建成,“能進能出”正穩步探索實施,各基層單位均按本單位工作方案全面推開,改革進展明顯。
把準組織保障關鍵點,既抓方向又抓落地。把“一把手”作為推進三項制度改革的關鍵,構建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抓實抓細工作部署。公司層面組織成立以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為組長,公司總經理為副組長的領導機構,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僅2020年上半年,公司總經理親自牽頭,組織公司經營班子先后召開專題會5次明確改革方向和細化工作舉措。公司人資部專業負責,按月督導工作進展。各基層單位一把手親自掛帥,成立專門辦事機構,具體負責工作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組織落實。

瞄準頂層設計著眼點,既牽牛鼻子又夯基礎。著眼于制度頂層設計,有機結合牽牛鼻子與夯實基礎,系統推進三項制度改革進程。公司層面負責把握改革導向,制定改革總體實施意見,配套制度頂層設計,牽住改革“牛鼻子”。各基層單位扎實開展“三定”、廣泛推行公開競聘、全面實施全員業績考核,為推進三項制度改革不斷夯實基礎。
構建“三大”新機制,系統性改革添活力
深化用工改革,構建效率優先、公平公正的用人機制
通過扎實開展“三定”、職位職級、競聘上崗等工作,不斷深化用工改革,建立起效率優先、公平公正的用人機制,逐步推進員工能進能出、能上能下。
一是扎實開展“三定”,不斷提高勞動效率。按照集團公司批復的定員方案,組織開展“三定”工作。公司所屬各發電企業按照定員方案積極開展定崗、定員、定責“三定”工作,重新修編部門職責和崗位職責,逐漸消化冗員,提高勞動效率。公司發電企業單位千瓦用工人數由2018年的2.67人/萬千瓦,提升到2019年的2.59人/萬千瓦,提升率3.1%。公司系統員工從2019年1月管理人員占比41.1%、服務人員占比7%、生產人員占比51.9%,變化為2020年6月管理人員占比39%、服務人員占比4.3%、生產人員占比56.7%。
二是深入實施職位職級,拓寬員工發展通道。以職位價值實現為宗旨,制定公司職位管理實施辦法,拓寬員工職業發展通道,構建激勵人才成長的長效機制。從2016年開始,在公司本部及各發電企業全面開展職位職級管理工作,通過高層職位評聘、基礎職位晉升、職級晉升、薪級晉升等,有效打破職業發展瓶頸,拓寬員工職業發展通道。3年以來,公司系統共評聘公司級高層職位人員20人次,基層企業高層職位人員60人次,共計有421人次獲得基礎職位晉升,536人次獲得職級晉升,625人次獲得薪級(職薪)晉升,大力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大力組織開展競聘上崗,實行人員能上能下。樹立崗位靠競爭的理念,將空崗競聘上崗率作為人資專項檢查和考評的重要指標,大力推進公開競聘,促進人員能上能下。通過工作開展,公司系統班組長及以上崗位競聘上崗率大幅提升,從2018年度的67.5%提升至2019年度的89.6%。其中,公司本部空崗競聘上崗率長期保持100%,6家基層單位2019年空崗競聘上崗率達到100%,5家達到70%以上。公司所屬發電廠,通過實行崗位動態管理,定期開展全員競聘,實現了崗位能上能下。2020年該單位開展60個管理和生產核心崗位全員競聘,最終54人競聘上崗,有44人未能競聘成功退出原崗位。
四是有效利用市場化手段,探索人員進出難點。積極爭取集團公司市場化用工政策,組織開展市場化用工招聘,引進生產崗位核心骨干人才。2019年以來,共組織開展2次市場化招聘工作,引進骨干人才56人。修訂勞動合同管理辦法、崗位合同管理辦法,探索實行勞動合同、崗位合同雙合同制,逐步強化用工市場化意識,為暢通人員進出奠定基礎。2019年以來,公司所屬黔能頁巖氣公司因產業調整共計解除勞動合同13人。
重塑績效體系,構建外部爭效、內部爭優的雙競爭考核機制
以服務于公司發展戰略為宗旨,聚焦效益效率,重塑績效體系,構建起向外爭取效益、對內同比爭優的雙競爭機制,逐漸沉淀企業競爭基因。
一是精確定位,構建向外部市場爭效益的競爭機制。重新梳理明確所屬各基層單位戰略定位,根據各單位定位實行分類考核。獨立核算單位以效益作為考核評價根本,優先選擇與市場關聯度較大的指標作為關鍵指標,鼓勵面向市場創效爭效。所屬水電因生產要素特殊性,主要注重內控管理,同時也把電網作為市場,將供電質量和效率作為評價指標,引導水電企業強化市場意識,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是重塑體系,建立內部同向爭優的競爭機制。回溯績效考核源頭,圍繞“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用”重塑考核評價體系,著力構建內部爭優的競爭機制。改革指標體系,考關鍵核心,對梳理的指標庫進行精簡優化,指標體系實現由“大而全”向“少而精”轉變。優化管控思路,實行月度和年度結合考,在年度考核周期基礎上,建立月度指標監控體系,實現注重結果向同時注重過程和結果轉變。在考核管理上,對考核結果劃分等級,定期公布考核結果和排序,促進各單位自主對標,不斷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加大績效考核結果應用,將考核結果與領導班子薪酬、單位工資總額掛鉤,拉開不同等級的績效工資差距,引導全員共同創造優質績效。同時,按照全范圍、全覆蓋的工作要求,健全完善全員業績考核體系,將個人績效與職位職級晉升、評先評優掛鉤,形成人人爭優的競爭機制。公司本部和14家基層單位組織開展全員績效,覆蓋率達88.24%。
突破薪酬改革,構建市場驅動、共創共享的收入分配機制
根據集團公司“一適應兩掛鉤”的工資改革總體要求,突破薪酬桎梏,通過調整工資固浮比率、實行效益同向聯動效率同步調節、設立超額績效工資等方式,建立起由市場驅動、效益共創共享的收入分配機制,率先實現收入能增能減,2019年公司系統后勤人員平均收入低于生產一般人員11.3%,職能管理人員平均收入低于生產骨干人員22.3%;同層級人員收入差距比率平均為39.46%,最大達58.79%。
一是擴大固浮比,促進全員努力掙工資。調整工資固浮比例,提高績效工資在工資總額中的占比,將績效工資與企業經營業績同向聯動,實現業績升工資升,業績降工資降,引導全員努力“掙”工資。調整領導人員基本年薪和績效年薪比例,增大績效年薪占比,強化收入與效益貢獻和業績掛鉤力度,拉開績效年薪差距,激勵領導班子“掙”績效。
二是實施效益共創共享,增添企業發展活力。突出主觀努力的原則,設立超額績效工資,引導全員攻堅克難,共同努力,創造效益,確保公司整體完成預算目標。根據各基層單位績效等級,對提質增效有貢獻的基層單位發放超額績效“紅包”,共同享有薪酬可分配“蛋糕”,構建利益共同體。
三是實施效率對標調節,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以提高效率為中心,在合理控制全口徑人工成本的前提下,缺員單位增人增資,減人核增缺員工資;超員單位增人不增基數工資,減人按人數減50%基數工資,缺員工資占比由40%提高到60%,有效地促進各基層單位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設立全員勞動生產率、用工效率對標調節系數,對單位全員勞動生產率低于集團公司發電企業平均水平、用工效率達不到公司內部對標要求的,適當調減單位工資總額,充分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不斷提高效率。
加大三項制度改革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進一步加強對三項制度改革的法規、政策進行宣傳引導,讓每位員工都知道改革與自己休戚相關,進一步統一思想,減少改革阻力。
繼續做好三項制度改革基礎工作。扎實開展好崗位勝任力評估、崗位競聘、定員管理、績效管理,督促指導各基層單位按定員組織生產,繼續實施職位職級管理,暢通員工職業發展通道,加大員工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和能力。
繼續抓好各項改革制度的落地與實施工作。在系統謀劃基礎上,重點做好制度體系宣貫培訓和政策落地,密切關注實施過程中的效果和問題,不斷優化“三能”機制。
督促指導好各基層單位具體工作方案落實。通過網絡培訓、借鑒其他單位成功經驗等方式,幫助基層單位解決具體問題,整體推進三項制度改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