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娜 徐廉欣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浙江嘉興 314000)
教育關乎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是黨和國家的“內在生命”。自黨的十六大提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以來,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多次強調教育,明確提出了教育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式和根本任務。而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則更進一步指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就明確了教育的本質是“立人之業”。然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作為統一體的“教育”卻逐漸出現了分離趨勢,產生“有教無育”的教育空心化現象,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受到挑戰。具體表現為:
一是“教育學=成功學”的教育目的。作為“以育人為任務”的教育,其以自身為目的,在當下社會卻淪為獲取功名利祿、社會地位與聲望的工具。教育學淪為成功學,教育儼然成為“一棵搖錢樹”[1];二是“有知識,沒文化”的教育內容。當前高校教育,“重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而忽視人的素養、職業道德、人文關懷等內容”[4],“學歷兌水”現象嚴重,高學歷并不意味著高文化。這主要是由于當前高校教育仍強調外在“可量化知識”學習,未能挖掘育人要素,產生教而不達的沒文化現象;三是“重結果,輕過程”的教育評價。目前高校教育評價標準單一:社會拿就業率評價學校[5],學校拿發刊量評價教師,教師拿成績單評價學生。因此,為了追求高就業率、高發刊量、高成績單,高校在教育過程中過度強調學習的實用性,高校演化成了職校;四是“能成功,難成人”的教育結果。在整個教育系統都追求實用性背景下,那么這個系統里每個人是可以成功的,如學生可以獲得高分數并以此獲取各項榮譽進而墊高找到好工作的臺階,但卻難以成人。他們走向社會很可能變為行尸走肉的個體,不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產生“有教無育”的教育結果。
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因過度追求個體外在成就,而忽視了內在成長,失去了教育“育人”初心。整個教育系統充滿了實用性追求,而有關個體內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價值觀等深層素質教育卻很缺乏,整個教育系統缺乏實質教育內容,因此明確“立何德”“樹何人”,將高?!傲⒌聵淙恕比蝿站唧w化,推進其落實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5年6月習近平發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首次對“紅船精神”做了深刻而全面提煉。之后,學界對紅船精神進行了廣泛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研究內容就是“紅船精神的育人價值”。
紅船精神產生與立德樹人的相通性。紅船精神與立德樹人理念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結果,二者同根同源。一方面,就紅船精神來看,紅船精神并非突然產生,其形成有特定歷史文化淵源。近代中國救亡圖存運動是紅船精神產生的歷史依據,正是在歷史運動中才積淀出奮斗精神、首創精神和奉獻精神;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紅船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中華文化歷來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革意識,及“君子以自強不息”奮斗意識,可以說,所有紅船精神內在要素都有其相應文化淵源;另一方面,就立德樹人理念來看,立德樹人的提出也是源于中華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古人就在探討“立德”問題。《左傳》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倍降住傲⒑蔚隆??這必然源于中華傳統文化,與前面所說的責任意識、變革意識等緊密相關??梢钥闯?,“立何德”“樹何人”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紅船精神”亦源于中華傳統文化,二者具有相通性。
紅船精神挖掘與立德樹人的具體化。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立德是基礎,樹人是歸宿,因此,明確“立何德”是高校教育的前提。然而,關于“立何德”,學界并沒有統一看法。在美國,“誠實、獨立、忠誠、善良、愛國主義、勤奮、自我修養”等被列為學校教育應向學生強調的優秀品德;在新西蘭,則特別強調價值觀教育,認為學生應具有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尊重他人等八種價值觀;在我國,普遍認為“德”應該包括理想信念、愛國情懷、道德品質、奮斗精神等內容。雖然每個國家強調的育人要素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基本限定在愛國、勤奮、創新、理想信念以及個人基本素養方面。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紅船精神,凝聚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德性文化”,結合國家對立德樹人的時代要求,可以抽取紅船精神內在的立德樹人要素,搭建如下分析框架:

紅船精神 立何德 樹何人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理想信念○艱苦奮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創新精神○獨立探索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責任意識○胸懷天下
為破解高校教育空心化問題,需要將紅船精神要素注入到高校教育中,豐富和充實立德樹人內在要素,通過教學各環節,將立德樹人內在要素落到實處,實現教育向實心化轉變。
理想信念:立德樹人的核心。堅定信念、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紅船精神”基石。落實到高校教育領域,則表現為“理想信念”和“艱苦奮斗”兩大立德樹人要素,這兩大要素關乎立德樹人核心。沒有理想信念,民族和國家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個體就會失去活著的意義。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一方面作為教育主導者的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動先導。要想改變以往過度強調知識記憶和考試結果的空心化狀態,教師應是更新理念的第一人。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大格局,深挖知識背后育人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另一方面艱苦奮斗的意志是實現理想信念的關鍵。理想要通過奮斗實現。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很多大學生缺失艱苦奮斗精神,突出表現為易放棄、愛抱怨等。因此要磨練學生意志,鍛煉其吃苦耐勞品質。
創新精神:立德樹人的關鍵。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性和先進性集中體現。具體到高校教育領域,則表現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探索意識,這是立德樹人關鍵。我國傳統教育重知識傳承和記憶,大學生創新意識不強。轉變高校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問題發現能力和探索意識:一方面強化引導,打造創新環境。創新環境的打造需要多元主體行動。學校要將創新教育納入整體育人規劃,積極組織科技創新活動;同時引入校外資源,借助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為學生創新發展提供平臺;另一方面全面增能,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需要綜合素質支撐。堅實的文化基礎是創新必要條件。要全面增能學生,拓寬學生知識面,強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責任意識:立德樹人的底線。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紅船精神”根本。具體到高校教育領域就表現為責任意識和胸懷天下。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集體行動。一是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是個體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在多元社會價值觀沖擊下,父母要在家庭中為孩子樹立起何為真善美,從小培養孩子責任意識;二是強化學校教育。學校作為系統化教育載體,在學生價值觀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三是加強社會教育。強化公民意識,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角色,并通過志愿服務活動等加強對大學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