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銀劍 袁油迪
(紹興文理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義,“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都是當今高校黨務工作者重點思考的問題。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如何運用創新技術探索讓高校學生了解黨建,認可黨建,投身黨建是一條康莊大道。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把黨的建設作為自身發展的首要任務,對黨建工作有著嚴格的要求和程序。2017年召開的十九大指出,不斷開創新時代基層黨建新局面,必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牢牢把握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對我黨的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
高校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是永葆中國共產黨青春的新鮮血液,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與責任。尤其是大學生黨員,是青年中的先進群體,必將成為新時代建設的中堅力量,應該具備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人格情懷,頑強的心理態勢以及強壯的體魄。這些優秀品格的練就需要高校積極發揮學生黨支部、學生黨員的戰斗模范和先鋒模范作用,需要高校黨務工作者積極開發探索符合新時達發展的黨建工作思路。
隨著時代高速的發展,高校各項工作也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尤其是學生群體的變化,讓當前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表現出了明顯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傳統的理論灌輸占主導地位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高校學生接觸黨建知識的渠道非常有限,高達90%的學生主要是通過思政課堂接觸黨建知識,少數學生通過學院組織的黨建活動來獲取黨建知識,主動通過電視、紙媒、微信、微博等方式更加鮮見。究其原因是學生對黨建工作了解少、興趣低,更主要還是高校黨建工作缺乏創新。
受傳統教育觀念及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教育方式多采用“單向輸出”模式,教師通過講授課本中的內容,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最后采用考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教學模式在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思政教育、毛概馬列教育中被廣泛應用。近些年隨著網絡的普及,教師除了利用手上的課本外,還會通過PPT來增加課堂的渲染性,對教學方法做了一定的探索和改進,但從根本上無法脫離單一灌輸的方式,大學生對這些方式方法認可度低,往往形成“你講你的,我管我的”態勢,對黨建知識只過眼,不入腦。
形式的體現重于內容的體驗
高校的學生黨建工作內容紛繁復雜,一名團員要發展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員歷時近3年。在培養過程中,學生須經歷入黨積極分子考察發展對象考察,預備黨員培養及轉正等固定流程。在這個過程中,考察對象需參加一系列黨的教育培訓。這些培訓往往脫離不了刻板的理論知識講解,思政課上講過的內容會在多個培訓中有重復出現,內容上缺乏新意,手段上缺少創新,使得培訓只是為了完成既定的流程,導致大學生對培訓內容缺乏內在的體驗和認同,難以真正做到培養政治素養和錘煉黨性修養。
忽視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屬性及個性需求
當前高校已全面開啟“零零后”時代,這些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快速發展進程中的弄潮兒,是中國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對網絡和現代技術有著天生的依賴和敏感,同時受新思潮的影響,對個性的追求有強烈的欲望。目前傳統的黨建活動很難滿足當代學生對以上兩點的追求,從而使相關的知識和精神很難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做到學懂弄通。
VR技術因其沉浸式、互動式等優點,投入市場后受到廣泛追捧,目前在娛樂、教育等各領域均有涉足,極少數高校將其應用于學生黨建工作中,相較于傳統的黨建工作體現出明顯優勢。
手段更加靈活高效。在進行高校學生黨員黨性錘煉過程中,前往紅色基地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然而,受多種因素制約,想要去省市外開展實踐活動非常困難,除了需要考慮外出的安全、費用的因素外,實體展館的數量和承載量也嚴重不足。比如要開展體驗“紅船”精神主題教育,學生需奔赴嘉興南湖才能有所切身感受;在講解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時,學生需親臨相應的展館進行實地體驗。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往往導致此類主題教育活動難以開展。尤其在當下疫情常態化背景下,人員集中流動存在很大風險,為疫情防控增添壓力,更加促使黨建工作手段有限、形式單一。VR技術的應用解決了空間、時間帶給黨建工作的限制,使得黨建活動手段更加高效靈活。在幾十平方的場所內,學生可以通過VR穿戴設備和不同場景的設置,切身感受黨的發展歷程,多維學習各類黨建知識,解決了實體場館路途遙遠、面積受限、人員承載量不足等各類問題。
注重實踐及體驗。VR技術通過處理聲音、圖像使學生身臨其境般置身于某個場景中,全身心的投入到環境中,真切體驗現場帶來的視覺與內心沖擊,如中共一大召開時,學生可親歷在被重重包圍下,13個有志青年在嘉興南湖一艘小船上秘密召開會議,通過了多項決定中國共產黨命運的決議,真切的感受“紅船”精神的偉大。通過特定的場景設置,學生可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產生互動,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與認知,如紅軍萬里長征時,學生可選擇是否爬雪山過草地,最后得到不一樣的結果;有傷員掉隊時,學生可選擇是否攙扶傷員,也會得到不一樣的體驗效果。這種沉浸式、互動式的體驗,使得學生對黨的發展歷程有了切身的感受,對的黨的建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真正做到外化于形,內化于心。
促進學生對黨建引領的認識。當代學生是高科技產品的忠實“粉絲”,對科技知識追求的興趣遠大于對黨建知識的追求興趣。VR技術應用于黨建工作是一次全面的創新和改革,不僅推動了黨建工作的創新性發展,同時引領了科技創新的新思潮,這與“黨要領導一切工作”的思路是一致的,有利于促進學生對黨建的全新理解與認識,有助于推動學生黨建工作的發展。
VR技術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直到2016年才被應用于民用領域[2],由于受到網絡等外界因素的制約影響,遲遲未能得到全面的推廣與應用,在黨建工作方面的應用更加清冷。
對網絡的過分依賴。要實現虛擬現實全景發展,讓參與者有舒適的、不卡頓的體驗效果,網絡帶寬、網絡速度和網絡延遲是三個關鍵因素[3]。目前的4G網絡平均吞吐量可達到100Mbps,但仍然無法滿足高階VR的應用。伴隨著5G的到來,為VR技術的未來增添了新的曙光。不僅在網速上有了飛躍式的提高,同時提升了全景視頻的分辨率和碼率,使觀感體驗更加舒適。5G的到來,為后續多元化素材開發提供了基礎保障,推動了VR技術的市場化和商業化進程。

穿戴設備造成的不適感。體驗虛擬現實技術必須要穿戴相應的設備,如頭盔、手柄、VR眼鏡等才能使參與者置身于虛擬環境中。在對VR體驗者的回訪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參與者認為遙感設備的靈敏度和同步性有待提高;在戴上VR眼鏡體驗過程中有一定程度的不適感,表現為頭暈、惡心等癥狀,部分參與者出現認知疲勞感等。硬件設備的開發與應用需要電子、生物、軟件開發等多專業、多領域共同合作研發,隨著國內高端科技的發展以及產業鏈的不斷完善,研發一款體驗感強、舒適度高的穿戴設備是VR發展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黨建虛擬平臺開發門檻高。黨建素材類目紛繁復雜,其中不乏一些理論性較強的題材,在虛擬環境中要呈現多素材、多元素融合的場景,同時又要體現互動性、參與度,對內容設計和程序開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隨著VR技術商業化、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多領域、多行業加強合作與交流是目前解決困境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也是各大高新企業在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的最佳時機;各高校通過利用地理、歷史、文化等天然具備的優勢資源,汲取具有當地特色的黨建元素作為平臺開發首選素材,同時加強互聯互通,合作分享,促進平臺發展的精細化、多元化發展。
VR技術因受制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黨建工作中的探索與應用非常少見。紹興文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于2019年成立虛擬現實創新教育實驗中心,依托實驗中心該院已擁有多元化黨建教育展館、十九大精神展館等5個虛擬場館,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其中多元化黨建教育展館分為多個小展館,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深刻講述了中華民族各有識之士尋求改變中國命運的艱辛;從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至十九大順利閉幕,結合圖片展、文字展對時代英雄人物以及重大戰略戰役做了詳細的講解,通過視頻原原本本的展示了1949年開國大典的盛況。展館還設置了偉人風采、紅色專題電影等區塊,豐富了高校大學生的知識面,滿足了大學生的興趣,全面提升了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黨性教育。2020年以來 ,該展館對校內學生開放10余次,參觀人數達300余人。浙江教育報對該院利用VR技術為畢業生黨員離校前黨性教育做了專門報道[4]。通過VR等創新的黨建教育模式,使大學生對黨建工作有了更大的興趣,為之后豐富黨建思路、探索新型黨建路徑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