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令,孔德超
(益陽市水利局,湖南 益陽 413000)
益陽市位于湖南省湘中偏北地區,地處洞庭湖腹地和資江中下游區域;其中西南部安化縣、桃江縣及赫山區西南部、資陽區西部為山丘區,其余部分均屬于洞庭湖平原區。山丘區除安化高明鄉外均屬資水流域,水系發達,降水豐沛,其中梅城暴雨中心為湖南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平原湖區河網密布,地表地下水資源較豐富,地表水主要為長江三口和湘資沅澧四水來水。正是這樣一個水利大市,農村安全飲水情況卻極為復雜,山區、山丘區、湖區地域特色十分鮮明,山(丘)區大多采用水庫水、溪水作為飲用水源,但因山區石灰石、硫、錳、銻、金等礦產豐富,導致有的水源水氟、砷及重金屬含量超標,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而且山區降水時空分配不均,干旱季節容易出現水庫干涸和溪河斷流,以致水源性和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因湖區土地開發利用率高,地表水大多污染嚴重,居民普遍采用地下水作飲用水,由于受工農業生產或生活污水的滲透影響,淺層地下水細菌總數及大腸桿菌普遍超標,且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都存在鐵、錳超標問題,造成湖區水質性缺水問題突出;加上長期無序開采地下水,地下水資源管控難度大,導致地下水位明顯下降,且有污染向深層擴散之勢,湖區人民飲水安全問題更為嚴峻。
在農村地區,農飲工程關系到廣大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農飲工程的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廣大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生活環境,而且從長遠來看,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提高人們幸福指數、構建和諧社會,農飲工程成為水利事業發展中惠及最廣泛的民生工程,“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成為近年來中國政府“三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村安全飲水標準由水量、水質以及飲水的方便程度等指標來進行衡量。我國農飲工作主要經歷四個階段:一是20 世紀70—80 年代,解決農村飲水問題列入政府工作議事日程,采取多種方式支持農村解決飲水困難;二是20 世紀90 年代,解決農村飲水困難正式納入國家規劃,制定了《全國農村人畜飲水、鄉鎮供水10 年規劃和“八五”計劃》,把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納入《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三是到2004 年底,中國基本結束農村飲用水難的歷史,實現了農村供水工作從“飲水解困”到“飲水安全”的階段性轉變;四是從2006 年開始,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全面實施。
益陽市從2005 年正式啟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在“十一五”規劃之前,主要以“人畜飲水解困工程”為主,重點解決山區農村居民飲水“量”的問題;從“十一五”規劃開始,全面啟動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主要解決農村飲水“質”的問題。至“十三五”末,將實現100%的鄉鎮、80%的行政村通自來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0%以上。
農村安全飲水是不斷發展的,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地提升,對農村供水保障能力和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益陽為農業大市,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涉及面廣,工程量大,在推進過程中各種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1)農飲工程建設推進難度大。益陽市地形復雜多樣,尤其是山區人口較為分散,尋找集中供水達標水源難度大,輸水管網等建設投資巨大,施工難度極高,十分不利于工程的推進。湖區雖供水工程建設相對容易,但長期以來依賴地下水源,因地下水源保護與管控難度大,安全風險越來越高。
2)資金投入不足,農飲工程面廣量大,目前各地政府部門正全力投入進行工程建設,但運營管理相對滯后,后續工程管理維護資金缺口大。
3)水質保證存在隱患,隨著農民用水習慣的改變,供水量逐年增加,部分老舊工程設備配置相對落后,消毒設施無法跟上,存在很大安全隱患。
4)農飲工程在工程建設推進過急過快,很多問題逐漸暴露,水源單一、供水工程建設中標準偏低,再加之早期建設的供水工程特別是管網老化等情況逐年加重,管理維護難度逐年增加。
因此,利用好已有工程,規劃好規模工程項目,規范供水工程運營管理,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是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發揮長久實效的最佳途徑。
1)科學選取農飲工程水源,規范水源地保護管理。
①益陽市農飲工程水源類型較多,有河流、水庫、溪水、山泉、池塘等地表水水源,也有淺井、深井等地下水水源。在水源選擇過程中,應以可靠性、經濟性、技術可行性為基礎,緊密結合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按水量水質可靠、地表水優先的原則進行選擇。目前湖區多地的地下水存在過度開采、補給循環跟不上開采速度、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趨勢,同時還存在地下水源保護措施難到位、地下水污染不斷向深層發展的趨勢;山區水源存在類型復雜多樣、分布范圍廣、保護難度大等問題。針對這種狀況,必須聯合環保、衛健等部門統籌規劃農飲工程水源地,規范水源保護區管理措施,將各區縣(市)農村的飲用水水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進行統一規劃和綜合治理,從源頭控制好污染防治,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確保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得到可靠保護。
②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在江河湖泊水庫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后,將使用地下水源的供水工程逐步改為地表水源,現狀地下水取水工程封存備用,地下水僅作為應急備用水源。
③要嚴格按照《飲水水源地保護條例》明確農飲水源地管理責任,防止出現“多頭管理”、“誰都管,誰都不管”的情況。農村飲水水源地保護工作做到有責有據,加強對水源地保護和管理的投入,從根本上確保農村安全飲水。
2)規模化發展實現工程效益最大化。
①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是農村安全飲水工作的必然趨勢。打破鄉、村供水界限,擴大農村供水工程覆蓋范圍,如何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水源、統一管理,是實現農村供水工程效益最大限度發揮面臨的新課題。“十一五”、“十二五”農飲工程推進速度快,各地總體規劃相對不健全,之前供水工程單一、規模小、管理難度大、工程效益不明顯,供水成本較高。隨著“十三五”農飲鞏固提升工程的推進、建后工程管理的提高,益陽市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部門做指導,基層水利站管理、公司和個人承包運營、村組織管理等多種運營管理形式,通過骨干水廠擴容、小水廠合并等方式優化整合部分運行年代久、規模小、效益低的工程。
②逐步推進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管理是實現農飲工程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如2017 年,益陽市開展了農村飲水工程“示范水廠”創建活動,以“先行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的原則,推動水廠運行管理規范化建設,評比出來的赫山區蘭溪鎮黃金水廠、資陽區長春鎮長新水廠實行了兩種模式,黃金水廠以當地能人實行個人承包制,長新水廠以公司承包運營,市場化的運作提高了工程效益,規章制度健全,崗位職責明確,工程維護及時,實現了工程管理得力、用水群眾滿意的雙贏。隨著分工逐步細化,在運作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嚴格監管職責,明晰農飲工程產權,明確管理主體,嚴控水質監測,規模化運營供水,逐步實現“以水養水”的良性發展目標,保證農村飲水工作可持續發展。
3)加強安全管理和水質監測,確保用水安全。一是要加強農飲供水工程的安全防護管理,二是加強對水質凈化消毒和水質檢測的監管。根據各地財政和水廠運行效益,對集中供水工程逐步實現一廠一院、專人防護管理,可根據條件安裝日常管護監控設備,安裝手機APP 報警裝置。嚴格落實縣級農村水質檢測中心和千噸萬人級水廠自檢室人員的配備,形成“衛生部門定期監測,水行政主管部門巡回檢測,工程單位日常自檢”的農村安全飲水監管體系。加強農民對用水安全的宣傳宣講,形成保護農村供水設置、水源環境的群體意識。
4)提高從業人員管理、技術專業水平。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管理力量、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是控制良好運營的基礎。隨著農飲工程運管科技含量的提高以及新材料、新設備的使用,如何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通過規模化、企業化管理從架構上提升基層管理人員的團隊水平,二是通過組織農飲水廠管理人員開展專業知識、實際應用、規章制度的培訓,逐步建立起一支熟悉供水工程相關技術、能熟練使用和正確維護管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專業化隊伍,切實提高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管理水平。
5)加強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農村安全飲水保障實行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由地方政府負責,建設資金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落實。工程運行管理經費主要通過制定合理的水價由供水單位收繳水費,以及地方財政補貼予以解決。目前各級政府正在積極籌措資金,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但建后工程運營的資金缺口較大。在落實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的同時,農飲工程仍要以政府為主導,爭取國、省投資,另外通過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合作,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增加工程建設和管理有效投入,確保農飲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長受益”。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水以凈為源”,水乃生命之源,飲水安全關系著每個人的生存與健康。農村飲水工程建設是一項利民惠民的工程建設,是一項需要長久維持、堅持的工程建設。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水質安全的要求也跟著提高,需要不斷努力,與時俱進,更好地解決農民群眾的飲水用水問題,才能更好地服務廣大農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