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也,王 萍,馬 永,孫路強,許 可
(天津市地震局 天津300201)
2019年 11月 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社會共治,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加強公益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開展社會安全文化建設,已經上升為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途徑。在此過程中,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必須扛起應擔負的社會責任。本文從安全文化建設的視角,探析媒體在安全科普工作中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安全文化建設的核心和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社會公眾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養。我國安全事故頻發、自然災害人員傷亡比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社會公眾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安全意識還很淡薄。以安全生產為例,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的安全生產事故比例,要遠遠大于因安全工作條件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發生率[1]。據對江蘇省蘇州市 42所中小學校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安全知識來源中(可多選),電視占比 73.53%、報紙雜志占比 55.75、網絡占比 33.57%、廣播占比 25.58%[2]。對天津市社會公眾的問卷調查結果同樣顯示,公眾地震安全知識來源中(可多選),電視占比 53.87%、網絡占比47.47%[3]。不難看出,媒體在普及安全知識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我國現行多部安全領域法律法規中,對媒體的公益宣傳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4]。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六十七條規定:“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單位有進行安全生產公益宣傳教育的義務”,等等。憑借主流媒體和公眾人物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借助新媒體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媒體開展安全公益宣傳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往往能夠起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以消防宣傳為例,消防部門邀請影視明星楊紫拍攝的消防公益視頻,經央視新聞微博公眾號推廣,10天內視頻點擊量就突破了180萬人次。
由于媒體的獨立立場,其在推進安全文化建設中的監督作用不容小覷。當前,我國在安全知識教育、安全科普宣傳等方面還相對薄弱,社會各界對于安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要依靠各級政府的頂層推動外,還需要靠新聞媒體通過真相曝光、批評報道等來加強輿論監督,一方面促進社會公眾增強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識,另一方面更是督促和倒逼有關單位和部門落實安全文化建設責任。
對于媒體而言,其關注點在于災難事故本身,發布重大安全事故、突發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的感人事跡等新聞信息,更易于博得公眾的閱讀量和點擊量。而對安全文化建設而言,其核心在于“預防為主”,突出的是日常風險防范和宣傳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減輕災害事故的損失。正是因為觀念上的差異,導致了媒體在安全文化建設的宣傳報道中容易缺位,對日常的安全宣傳教育、安全政策解讀、安全防范知識的報道明顯偏少。
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涉及交通、食品、消防、煤炭等生產安全和地震、氣象、水利等自然災害方面的專業知識,由于媒體從業人員往往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儲備,目前開展安全知識宣傳,大多是轉發專業部門的新聞信息,同質化的現象突出,容易導致公眾視覺疲勞。同時,在媒體的報道中,更偏重于重大活動、重要會議、重大政策等信息,缺少對于安全知識的深度解讀。
在新媒體時代,由于缺乏對網絡媒體的監管措施,一些管理不規范的網絡媒體常常出現對某些安全知識的錯誤解讀。比如,網絡媒體曾對“地震云”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報道,有的網絡媒體經過故意加工,通過不實案例,把地震云說成是地震的明顯前兆異常,并言之鑿鑿。除此之外,更有不良媒體,在災害事故發生后,為了提升關注度,惡意傳播災害謠言,對社會公眾造成“二次傷害”,導致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天津“8·12”特大爆炸事故之后,國家網信辦永久關閉的傳播謠言的微信和微博賬號達160個。
①政府工作人員在專業性、權威性和政策性上具有較強優勢,媒體從業人員在信息采編、媒體技術運用、新聞信息傳播等方面具有專業優勢,而兩者的各自優勢又恰恰是對方的劣勢所在。因此,需要加強政府部門和媒體的交流合作,可以通過相互建立專家顧問、聯合開展交流培訓等方式,實現雙方的優勢融合,既提高媒體人員的安全知識水平,同時提高政府人員的新聞傳播能力,從而共同講好“安全故事”,形成安全文化建設的合力。
②當前,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互協作、相互補充已經成為大勢所趨[5]。應加大政府和各類媒體宣傳平臺的融合力度,對于重要災害事故、安全領域的重要工作進展、社會公眾關注的安全知識等方面,通過政府部門和媒體的官網、手機 APP、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報刊雜志等進行共同發聲,形成矩陣,提升宣傳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比如,2019年 6月 17日,四川長寧發生 6.0級地震之后,社會公眾對于“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的問題廣泛關注,各級地震部門聯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在短時間內集中發布新聞信息 20余篇,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對網絡上的不正確言論進行及時澄清,得到了社會公眾的一致好評。
①當前我國的安全宣傳內容較為單調,偏重于專業知識的講解,與社會公眾的日常生活和實際需求聯系不夠緊密。同時,宣傳的形式較為老套,多以折頁、圖書、宣傳片等為主。應當發揮媒體的公眾優勢,與政府部門聯合策劃打造安全知識宣傳的拳頭品牌。比如,可以學習借鑒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邀請業內專家和社會知名人士作評委,通過學生競賽的形式,宣傳社會公眾身邊的安全知識,提高安全知識宣傳的互動性、趣味性和影響力。
②增強安全知識宣傳的精準化服務,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工作、不同民族的人群特點,研究開發有針對性的宣傳產品,并采取不同的形式開展宣傳。比如,對于學生而言,應當注重編寫專業教材、加強網絡和雙微等新媒體平臺的宣傳;對于老人而言,應當更加注重電視、廣播、社區宣傳欄、報刊雜志等傳統媒體的應用;而對于少數民族公眾而言,應當加大不同民族文字的宣傳產品的開發力度,等等。
③加強安全知識宣傳的陣地建設,加大安全科普示范學校、綜合安全示范社區等建設力度,充分利用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資源,建立安全知識宣傳展廳。充分利用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等重點時段,集中開展安全知識宣傳,促進安全科普知識宣傳的常態化和長效化。
④加大安全公益宣傳力度,結合文明城市建設、安全城市建設等主題,在商場超市、網吧、集貿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通過公益宣傳廣告、公益宣傳標語、LED滾動視頻等形式,營造安全科普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社會氛圍。邀請社會關注度高的文化名人、演藝名人等參加公益宣傳,提高公益宣傳的知名度。
①在加強正面引導的同時,適當開展批評報道,特別是針對社會公眾反映強烈的熱點事件和問題,做到不遮掩、不回避,及時進行輿論曝光,跟蹤報道問題的解決過程,還公眾事實真相的同時,督促問題的解決和落實。
②對于典型案例開展深入的剖析和解讀,分析問題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讓社會公眾可以從中汲取教訓,也為政府部門推進安全生產建設提供決策參謀。
綜上所述,在當前文化建設的視閾下,媒體的責任十分重大,不僅僅是目前我國普及安全知識的排頭兵,也是推進公益宣傳的主力軍。只有加快實現“政媒”深度融合,豐富安全知識宣傳形式,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才可以更好地肩負起媒體在安全科普工作中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