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君
(南開大學 天津300350)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中指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作為落實全域科普任務的重點之一,高校建設全域科普創新工作體系,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工作,將科學普及作為立德樹人和服務社會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人才和資源優勢,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引導師生共同融入全域科普工作體系建設。本文以筆者所在南開大學為例,結合實際工作,介紹高校在建設全域科普創新工作體系方面的探索。
南開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開大學重要講話精神,充分運用學校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快速轉化,目標是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南開特色的多學科參與、全校園覆蓋、師生共同參與的全域科普創新基地,探索建設以優勢特色學科為核心、以名家大師為骨干、以學生群團組織為基礎、以特色活動為載體、以重點基地為依托、以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為目的的全域科普創新工作體系。
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推動培育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全校教師、科技人才和青年學生積極開展科學普及工作的研發、宣傳和推廣,打造一支持續穩定、富有活力的科普工作隊伍[2]。
2.1.1 多層次
建設科學傳播專家庫,匯聚本校兩院院士、杰出人才和名師大家,發揮高端人才的科普示范效應;加強專職教師科普隊伍建設,將專職教師科普隊伍建設與理工科實驗教學隊伍建設進行結合,推動將科學普及作為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打造本校科普人才隊伍主力軍;建立學生科普志愿者隊伍,發揮青年學生活力和想象力,擴大學生科普活動的參與面和受眾面。
2.1.2 多渠道
中國科學院天津院士聯絡站掛靠南開大學,服務天津地區中科院15名院士。截止2020年,南開大學作為理事長或副理事長單位的市級學會 21家。南開大學現有全國科普教育基地1家(南開大學醫學知識科普基地),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2家(南開大學物理科普教育基地、南開大學化學科普基地)[3]。南開大學充分發揮中科院院士工作站、本校駐校學會、學生科技志愿者組織、學校各學院單位、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基地和現有科普基地等的渠道作用,通過南開大學科協,形成聯動機制,拓寬科普活動承辦單位和科普資源創作人員來源。
2.1.3 多形式
以推動科普資源創作為主干,以科技志愿服務為載體,以科普培訓交流為依托,通過開展“科學與中國”“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使名校宣傳工程等品牌科普活動,在各類科普工作中挖掘和培育南開大學教職員工、學生的科普服務能力。以“科學與中國”為例,2年來,南開大學已陸續邀請侯云德、方濱興、陳軍3位院士,分別做了題為“人與病毒的博弈”“漫談網絡空間安全”“新能源材料化學”的科普報告。
截止 2020年底,全校在冊科技志愿者近千人,科技志愿服務隊十余支。2020年,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張偉剛教授獲得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本校 5位老師入選天津市優秀科技志愿者,南開大學學生科技協會志愿服務隊入選天津市優秀科技志愿服務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于宏兵、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現代光學研究所所長劉偉偉被評為2020年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南開大學擁有元素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生物學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科研中心,也是科普中心,常年開展全國科技周等品牌科普活動。“南開大學醫學知識科普基地”2009年掛牌,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依托該基地,南開大學持續開展“醫學開放日”等科普活動,至今已經堅持 15年,成為南開大學科普活動的亮點。“南開大學物理科普教育基地”和“南開大學化學科普教育基地”是天津市科普基地,分別于2018年和2020年掛牌,承擔了科學展演、科普講座等大量基礎學科科普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南開大學積極推動基地實體化建設,“南開大學物理科普教育基地”和“南開大學化學科普教育基地”均擁有專享實體空間,定期開展開放日等公眾科普活動。梳理完善科普基地工作機制,捋順學院、實驗教學中心、校科協等各部門關系,為科普基地持續良好運行奠定制度基礎。通過資助開展品牌科普活動的方式,對科普基地運行給予穩定經費支持,為科普基地持續穩步運行提供保障。
積極推動新的科普基地建設,南開大學學科門類齊全,除醫學、物理、化學外,生命科學學院、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等單位也長期開展大量科普活動,擁有一支長期活躍在科普一線的科普工作者隊伍,本著“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做好前期組織培育工作,推動新的科普基地掛牌。
科普資源創作是組織開展科普活動的核心,只有具備持續創作科普資源的能力,才能源源不斷地為開展品牌科普活動提供內容支撐。南開大學依托全門類學科齊全的優勢,結合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和品牌科普活動的開展,持續開展科普資源創作。
2.3.1 組織做好“元科普”傳播
選定公眾關心的若干科普主題,從學科門類出發篩選組織學校相關專家,以制作系列科普視頻、訪談等形式,結合重大科普活動、本學科本行業的熱點問題開展科學解讀,將科學信息及時轉化為科普信息。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南開大學科協迅速行動,組織本校微生物學、藥學等方面的青年專家,以“探尋不‘簡單’的簡單生物系列科普視頻”為主題,制作新型冠狀病毒系列科普視頻,共 6集,時長約 60分鐘,分別從病毒檢測、藥物靶點、機體免疫、疫苗、血漿療法、抗病毒藥物等方面全面立體介紹,提高公眾對于病毒的認識水平。后該主題視頻參加 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取得良好效果,南開大學科協入選“十佳優秀組織單位”。
2.3.2 支持優秀科普新媒體建設和內容創作
努力建設全媒體科普傳播體系,利用校內外各級網站及微博、網絡視頻、慕課等新媒體平臺,搭建線上科普平臺,打造全媒體傳播的科普服務體系,加大科普活動覆蓋面。重點支持“南開大學物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基地微信公眾號及“南開自然博物”等細分學科門類的微信公眾號,支持藥學院公眾號“每周一藥”等科普專欄并持續產出優質內容,支持更多單位及團體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取多種方式開展科普資源的制作和傳播。2020年,南開大學物理科普教育基地抗疫作品《測溫槍的秘密》先后入選“第五屆天津市科普微視頻大賽一等獎”及“2020年全國科學防疫優秀科普微視頻作品名單”。同時,加強內容整合,做好資源匯集,將重點支持對象創作產生的優秀科普內容及時同步到“科普中國云”平臺。2020年,南開大學入駐科普云,截止年底,在科普中國上發布十余條科普視頻,獲得1600多粉絲數。
以品牌科普活動和高端學術交流活動為抓手,建設天津市全域科普主陣地。
2.4.1 面向受眾辦好品牌科普活動
面向高中生開展“中學生英才計劃”“高校科學營”等青少年科普品牌活動,通過定向招募營員等方式將科普活動與文化扶貧相結合;面向在校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智能車錦標賽、科技體驗日等大學生科普品牌活動,設定與學生學科專業特點相結合的活動主題;面向社會人員辦好科技周、科技工作者日和全國科普日等大眾科普品牌活動,突出展現南開科學家風采、展示重大科技進展及大眾科普成果。2020年,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新特點,強化線上活動組織,結合科普活動品牌,開展“醫學線上開放日”“云上科學營”等線上系列活動。
2.4.2 將科學普及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
在包括活動策劃、科普隊伍等建設全域科普創新工作體系的各個方面,積極融入南開“公能”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充分利用“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等平臺,深入挖掘和整理楊石先等老一輩南開科技工作者崇尚科學、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的經典材料,依托重點項目原創話劇《楊石先》,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傳承他們的愛國情懷和優良傳統。該劇已先后巡演17場,直接觀眾近2萬人,在第三屆天津市高校校園文化育人項目評選中以總評第一的佳績獲評“文化熏陶特色品牌項目”,并作為天津地區唯一受邀劇目分別于 2017年和 2018年赴重慶和江蘇參加“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全國匯演活動,有近十萬觀眾通過現場和網絡直播觀看該劇,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2.4.3 組織開展高端學術交流活動
近年來,陸續組織開展“南開大學材料學科‘雙一流’建設評估及‘交叉中心’建設論證系列學術指導交流活動”“世界手性大會 2020年年會”“中國化學會第八屆全國結構化學學術會議”等天津市科協學術活動和人才工作項目,負責人均是南開大學兩院院士及知名專家,為高端學術交流提供平臺。“南開大學科協推動全域科普基地建設項目”獲批天津市科協高校科協能力提升項目,為全域科普基地建設提供支撐。
3.1.1 機制體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南開大學及師生對科普工作的熱情顯著提升,科普工作迎來了嶄新局面,同時需要看到的是學校從事科普工作的力量仍然較為分散,導致在一些時候無法形成合力并產生規模效應。故此,需要成立校級全域科普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形成聯動機制,以在大型科普活動組織籌備過程中發揮“1+1>2”的效果。
3.1.2 科普宣傳工作有待加強
南開大學歷來重視科學普及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南開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建設全域科普創新工作體系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經驗做法,組織了一批優秀的科普人才,產生了一大批好的科普成果,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這些成果的宣傳工作,讓新聞工作者了解科普,讓科普工作者學會宣傳,發出南開的聲音、科普的聲音,讓現有的科普品牌更加響亮,同時打造更多新的科普品牌,讓科普工作效果加倍[4]。
3.1.3 科普活動形式有待進一步創新
為適應科普受眾新需求,適應疫情常態化防控的需要,需進一步加強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虛擬實驗室、云展覽等創新形式的科普活動。結合不同品牌科普活動的特點,面向不同人群,分類開展大眾科普、青少年科普、大學生科普等不同形式和內容的科普活動。充分發揮南開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對于聚焦具體學科領域的科普活動,創新其活動形式,例如通過郊游開展職務分類學科普等。
南開大學科協作為群眾性組織,是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組織力量。近年來,因應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需要,中國科協及市區兩級科協承擔的科學普及、人才培育、項目管理、成果獎勵等方面的第三方職責日益增多,重要性顯著凸顯,高校科協作為對口部門,理應加強自身建設,承擔起相應職責。但沒有專職人員、缺乏充足經費等原因限制了其發揮更大作用。隨著高校日益重視科協與科普工作,社會也對高校科普工作寄予厚望,為進一步做好做強高校科協,推動高校全域科普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需要設置實體的南開大學科協辦公室,負責開展科協工作,并加強與中國科協及市區兩級科協的溝通聯絡[5]。固定編制,保障高校科協工作的延續性、穩定性。實行預算制,確保科協運轉經費及時到位。科協工作是校內的綜合交叉和拓展延伸,進一步協調理順校科協與其他相關行政部門的關系,促進學校科普工作的開展。
長期以來,高校科普著力于知識普及,更多的由行政部門或單位主導,導致學生參與度遠低于教師參與度,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拓寬。為突出大學特點,需進一步重視并強化學生科普,在組織品牌科普活動中要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吸引本碩博各層次學生組織或參與進來。在科普基地建設、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中也要發揮學生作用,對人員進行合理配置,使學生有一定占比。校科協除廣大教師自動入會,還應廣泛吸收學生會員,并選拔其中的優秀代表為常任理事,同時進一步加強與校學生科協學生團體的溝通聯絡,帶動學生廣泛參與科協各項科普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