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川,劉 邕
(天津市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 天津300074)
科學技術部于2020年底發布的統計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科普工作經費籌集額共計 185.52億元,比 2018年增加 15.13%;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共1477個,比2018年增加16個;科普專、兼職人員達到 187.06萬人,比 2018年增加 4.80%[1]。這說明國家和地方對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斷加大,社會公眾對科普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人們喜歡把科普工作比喻成“剝果殼”:科學道理就像堅果的果仁,需要有人把堅硬的果殼剝開,才能夠享受到其中的美味。筆者在多年的科普工作中發現,很多兼職科普講解人員雖然在專業技術上完全勝任,但對“科普講解”這個詞語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其在形式上與教師上課并無區別,在效果上令人昏昏欲睡,科學傳播成效必然不佳。具體來說,要將科學知識有效傳遞給受眾群體,應當重點關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選題,二是信息的有效傳遞。
開展專題科普講解工作前,建議使用調查表等形式進行詳細調查分析,搜集觀眾的職業、年齡、數量、文化程度、希望了解哪方面的知識,以及講解時間、地點、時長等要素信息,即使條件不允許,也應當與組織者做口頭交流,以便選擇最適合的講解題目。選題應至少注意以下原則:
科學性是第一位。嚴禁出現科學上的錯誤、暗示性的誤導、似是而非的內容以及偽科學。不選擇科學界和工程界未普遍達成一致意見的題目,講解人員自己未透徹掌握的內容不能講。
簡單即美。科普講解不是科學研討,不是學術交流,應當假定觀眾不具備相關背景知識,專業性上不宜太深、太偏。應考慮觀眾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也是不愿意做過多思考的,切忌在短時間內講述大量的知識點,以免觀眾出現厭煩和抗拒的心理。
貼近生活或工作需要。筆者(第一作者,下同)在培訓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參賽選手時,在選題方面曾經提出過一個要求:假設觀眾是被單位強制組織來聽講座的,要選擇什么樣的題目才能迅速引起他們的興趣?筆者給出的建議是:應當根據受眾群體的不同,選擇貼近日常生活或與其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題目,或者是近期科技新聞中出現的高頻詞。當然,對于專業部門、專業行業必須突出行業特點,例如筆者在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宣傳時,為體育、軌道交通、石化等行業分別制作了不同內容的課件。
注意群體差異。根據觀眾的不同特點選擇題目,適配合適的講解內容,讓不同層次的觀眾都聽得懂、聽得明白。例如小學生的特點是興趣廣泛但知識儲備量小,宜選擇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作為選題,以培養科學精神為主,社區居民可能更關注自身健康和安全,專業人士更希望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
注意地域差別。以 2015年、2016年全國氣象科學知識普及率調查結果為例[2],京津冀是我國霧、霾最嚴重地區,這些地區的公眾對霧、霾知識及其防御手段的知識需求排名全國前三位,而云、貴、兩廣等南方地區由于霧、霾引起的環境問題不像北方那么嚴重,對這方面問題的關注度相對較低。
應當注意到,科普講解是“以陳列為基礎,運用科學語言和其他輔助表達方式,將知識傳遞給觀眾,是在一定的時境內,運用有聲語言、態勢語言面向聽眾表達信息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3]。講解不是講課,也不是演講,講解要達到的效果應當是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精神。
應當在前期對受眾群體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思考有哪些資料可以利用,如何組織內容,如何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語言、形體、實驗演示等,以達到最佳的信息傳遞效果,甚至場地大小、光源及光線明暗程度、音響效果、時間是上午還是下午、場地在室內還是室外等因素也都應當被考慮在內。建議使用思維導圖,以結構化思維指導整體框架設計。
確保迅速理解。講解詞應當準確、簡單、邏輯嚴密、結構清晰,以口語表達為主,盡量不使用書面語和長句子,切忌使用觀眾不熟悉的縮寫、簡稱。展示的圖片和視頻內容應一看便知,無需思索。應遵循因人施講的原則,針對不同觀眾準備不同的講解詞。可以安排若干興奮點或問答環節,持續吸引注意力、調動觀眾情緒。
在限定時間內講清重點。筆者在開展科普講座時,主辦單位給出的限定時間長則 1h,短則 10min,科普講解大賽甚至只有短短的 4min,這就要求講解人員必須區分講解詞中的重點和非重點內容,在有限的時間里,以最簡單的語言把最重要的知識點講清楚,而不是期望觀眾能夠記住所有內容。筆者給科普講解大賽參賽選手提出的要求是,講解結束后,如果觀眾能夠用幾個簡單的名詞回憶起半數以上的內容,講解詞的設計就是成功的。
頁面設計。各個頁面應當整體協調,配色一致、結構明確、有設計感和呼吸感。每頁只講述一個內容,重要元素突出,不添加與講解內容無關、分散注意力的元素。應當特別注意講解型 PPT和閱讀型PPT的區別,科普講解始終以講解員為核心,作為輔助表達手段的講解型 PPT應以圖片、圖表、關鍵詞、關鍵數據為主,旨在以視覺化和圖形化表達,不宜出現大段文字。
圖片使用。圖片應與講解詞高度契合,切忌濫用圖片,寧可使用大字體的關鍵詞,也不用無關或僅起到修飾作用的圖片。前景突出、背景干凈,盡量使用高清圖,如果找不到高清圖,可將圖片縮小后放入形狀或樣機內進行修飾。圖片縮放應避免變形。如果圖片上帶有網址、微信號、廣告等,可以采用部分截取、遮擋、模糊化等手段處理。需要觀眾特別注意某個局部位置的,可以使用鏤空形狀、箭頭等指出。
視頻使用。基本原則與圖片使用原則相同,另外還應當注意的有:視頻僅僅是講解的輔助手段之一,長度宜短不宜長。如果不需要播放視頻附帶的聲音,需提前做消音處理。視頻播放可能會出現意外情況,例如筆者參加 2018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時,在半決賽和總決賽前的彩排時一切正常,但是在總決賽時視頻突然不能播放,只能以簡短的口頭描述作為補救,使效果大打折扣。
字體使用。為保證清晰閱讀,建議使用無框線字體(例如黑體),非必要不使用帶框線字體(例如宋體)、下劃線字體、斜體字、藝術字。字體種類建議控制在 3種以內,且字號大小搭配合理。為避免非缺省字體更換電腦后不能正常顯示,可以使用字體嵌入、文字轉圖片、文字轉形狀等手段進行預處理。
另外需要注意,圖片、視頻、字體使用時應規避侵權風險。
控制音調和語速。過高的音調會讓觀眾感覺不舒服,而過低的音調會讓觀眾昏昏欲睡,應保持音調適中,注意節奏變化和斷句,語速寧慢不快,娓娓道來,確保觀眾即使不看PPT也能夠完全聽懂,像講故事一樣引導觀眾不知不覺進入情景之中。例如筆者在 2019年為天津市培訓科普講解大賽參賽選手時,發現一位醫生選手的選題很好,但是存在知識點太多、專業術語密集出現、語速過快等問題,于是要求他將講解詞中的非重點內容全部刪除,語速放慢,提到專業術語時更要一字一句地說出,后來這名選手在當年的全國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體驗與觀眾的內心交流。不要激情的演講,不要流利的背誦,也不要播音員式的字正腔圓的朗讀,要把觀眾視為親密的朋友,在輕松愉快的聊天氛圍中給他們講述科學知識,從內心中體會與觀眾互動的感覺。
作為目前國內范圍最廣、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強、最具權威性的科普講解競賽,全國科普講解大賽越來越受到各方重視,2020年共有來自國家部委、軍隊、地方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 73個代表隊 234位選手參賽,講解主題和形式豐富多樣[4]。
科普講解大賽能夠很好地考驗一名科普工作人員的講解能力,通過大賽總結的經驗也可以有效應用于科普講解工作。總結幾次參賽和培訓選手的實踐經歷,筆者認為除了前面敘述的問題外,講解人員的表情控制、體態控制、眼神和動作表達、服裝搭配、實驗操作、安全意識、情緒調動、互動溝通、時間控制、現場意外情況處理等能力都會對講解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限于篇幅此處不再贅述。
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于增強公民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全面發展,對于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
作為科普宣傳工作的一部分,科普講解在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普講解以其獨特的形式和魅力吸引著公眾的關注。科普講解人員應當在深化傳播內容、創新表現形式、準確有效傳遞信息等方面深耕細作,努力滿足社會公眾需求。